姜浩峰

2018年,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更是崇明這一世界級生態島出水1400周年,為此,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社科院在崇明聯合舉辦生態文明建設國際論壇暨第二屆國際絲路發展論壇。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張道根在書面致辭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有必要和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發展合作事業相結合,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完善自身在國際發展合作事業中的角色的同時,中國也能滿足國際社會的期待。他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入推進,中國將成為新時代“南南合作”和全球發展的主要貢獻者。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究竟該優先注重經濟發展,還是該優先注重生態文明呢?各個國家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實則是有著不同的看法的。“一帶一路”倡議,要解決的,或許就是如何平衡發展與生態之間的關系。
在論壇上,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亞洲和大洋洲總代表劉萌女士發言稱,“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好一些。一項針對兩萬五千名世界年輕人的統計表明,當今最受關注的世界問題是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
劉萌認為,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除了推動經濟效益外,對社會、環境治理等問題也要做出積極貢獻,創造“1+1>2”的社會福祉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實現這樣巨大的社會福祉?“要將‘一帶一路倡議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結合。”
劉萌說,“2015年,聯合國193個成員國通過17條可持續發展目標,分別涵蓋了消除貧困、良好健康、優質教育、性別平等、負責任生產和消費、氣候行動、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等17條目標。這17條目標之下細化成169個指標。這些目標、指標指明了2030年前,全世界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協作解決全球最緊迫挑戰,從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綜合路徑圖。”
原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鄒力行在為與會中外嘉賓做《大平衡——中國發展的邏輯》的演講時,強調“發展就是為了平衡”的觀念。在鄒力行看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太快、太慢,都不是一種平衡,都不符合平衡規律。“只要路徑對了,思想對頭了,發展慢一點沒有關系,恰恰可能是發展。譬如崇明島,某種程度上說,它是發展慢的。但我認為,恰恰這個慢方向是對的,恰恰是非常寶貴的。”
在論壇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干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何昌垂則發表了這樣的觀點:中國正在走向生態文明時代,并能帶領推動“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作。何昌垂認為,對世人來說,目前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是“與貧困做斗爭,與不平等做斗爭,與氣候變化、環境生態的變化作斗爭”,而在這些方面,中國富有經驗。“這些‘斗爭,他們是相互關聯的。這些‘斗爭的勝利,在中國可以實現,那么,在世界70多億人中間能不能實現一個人都不掉隊?”何昌垂指出,“目前,地球上仍有30億人在用木炭、煤炭、動物糞便等燒火做飯取暖。到2030年,聯合國的目標就是使所有人都能夠用上現代化的清潔能源。”
在中科院大學數字經濟與區塊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廖松強教授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絕不僅僅只在產能輸出、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等領域發揮作用。“生態文明本身和‘一帶一路是有高度的結合空間的。”
廖松強說,未來的“生態文明”,又恰恰與信息社會,或者說是整個數字社會發展密不可分。面對數字化社會,中國式的技術解決方案,同樣能使“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獲益。比起諸如數字公民身份證等表面的技術手段的運用,向社會學方面延伸的數字化思維重構,未來將更多影響人類社會。比如原來銀行間的國際支付,都是通過國際支付清算銀行進行的,而現在在區塊鏈領域,可直接建立跨國銀行點對點的清結算體系和溝通機制。這樣的趨勢,如果延伸到國際關系領域的其他方面,就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如此,數字世界將開始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倫理規則,包括價值認同進行挑戰。
廖松強認為,未來世界,“數字鴻溝”有可能進一步加大。但如果誰掌握,特別是優先掌握了數字生態,并充分地利用其優勢的一面往前推動工作,就有可能跟上數字世界彎道超車的發展,成就機遇。上海交通大學校友會能源科技分會秘書長欣雷認為,數字化通道未來能夠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欣雷說:“我們期待這個平臺——其綠色技術誕生在交大,發生在西安、北京,但是使用技術的用戶方,可能在非洲,可能在東南亞。通過語音系統,這些地方可以享受中國的綠色技術服務。我們希望構建能源綠色工程師的在線平臺,借助‘一帶一路數字化通道、區塊鏈通道,導入到不同的國家和城市。”
公共產品的提供也好,基礎設施包括數字絲路的建設也罷,歸根結底,其最終目標是為了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新型城市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萬峰教授看來,“一帶一路”將構建新的國際循環體系。“當今世界、當今國際格局,我認為是由貿易打造而成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會讓我們有更好的國際環境。”
在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原農業部總經濟師張玉香看來,歷史上,西方的葡萄等等作物品種借古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中國的絲綢、茶葉生產技術和產品,則通過絲路被帶到中亞。由這些貿易,促進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間農業技術和農產品的傳播交流。“亞歐非的農業文明沿著古絲綢之路交流互通,不斷發揚光大,其所積淀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成為各國交流合作共同秉持的主要理念。”張玉香說,“如今,中國在減少饑餓上面的成就舉世矚目,通過‘一帶一路,中國可以向世界分享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我們還可以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張玉香透露,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不斷深入,已與5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農業技術合作協議,農業技術合作領域主要在農技示范、良種推廣、土壤改良等方面。通過相關國家多種形式的對接合作,國家間的友誼蘋果園、示范農場不斷涌現。而這,恰恰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