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波
摘要:本文選取了閩臺兩地辦學歷史最為悠久、學科設置最為完善的三所高等美術教育代表院校作為研究對象,對三校的美術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狀況進行比較研究,了解臺灣高等美術教育在美術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上的現狀和成功經驗,為福建高等美術教育課程結構設置的改革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從而更好地服務海西經濟文化建設。
關鍵詞:閩臺;高等美術教育;美術學課程結構設置;比較研究;改革建議
一、 教育培養目標
教育培養目標指的是一所學校根據本校的辦學理念、教育目的,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所確立的育人準則,教育培養目標影響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課程體系設置反映教育培養目標。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美術教學和科學研究人員為主;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以培養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藝術學術研究及藝術文創產業等人才為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以培育高等藝術研究、創作、展演人才為主。三校的培養目標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將職業方向主要定位在美術工作者,都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中,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與臺灣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作為師范類院校,都將培養目標定位于以美術教育工作者為主的應用型人才,而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作為專門性院校則將培養目標定位于高層次的專門人才,突出可就業領域的廣泛性。
二、 美術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比較
課程結構是課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組織,它是課程體系的骨架,主要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搭配等,體現出一定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
從課程結構設置的總體上來看,閩臺高等美術教育的課程結構設置上存在著共同點,兩地三校均采用了相同的課程結構形式,主要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三部分課程內容組成,表明閩臺高校對高等美術教育的學科課程結構設置的認識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閩臺高校在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設置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福師大的專業畢業總學分最低要求為173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學分占92%,選修課程學分占8%,選修課程的學分總數遠低于必修課程。而臺灣高校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對均衡,例如臺師大的專業畢業總學分最低要求為1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學分占63%,選修課程學分占38%;臺藝大的專業畢業總學分最低要求為132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學分占52%,選修課程學分占48%,兩校均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充分的課程選修空間。
福師大的專業教育大部分以必修課程的形式進行授課,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數量比重為46:7,必修課程學分比重偏大,占專業總學分比重的89.8%,明顯高于臺師大的34.21%、臺藝大22.52%,選修課程的學分比重偏低和選修課程的開設量偏少,導致學生很難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有規劃地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不利于學生專業綜合素養的提升。而臺灣高校的專業教育均以專業必修課程作為主干,并提供來了大量的專業選修課程供學生進行自由選修,例如臺師大和臺藝大的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的數量比重分別為32:56、30:44,專業選修的課程開設量均大于專業必修課程,其中臺師大除了在系共同選修課程和組選修課程中提供了23學分共計56門課的專業課程供學生進行選修外,還提供了25學分的自由選修權限,學生可以跨組、跨專業進行自由修習,強調對專業課程的自主規劃學習。而臺藝大在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中則提供了30學分共計44門課供學生進行自由選修,兩校課程結構的多元化使學生不僅能夠通過對相關課程的學習,掌握必要的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也能夠讓每位學生依照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發展方向的需要來確定學習內容,選修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課程,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促進個性化發展。
三校在課程設置上都注重專業基礎的訓練。臺灣地區兩所高校的專業教育課程主要以必修和選修的方式進行授課,其中臺師大的專業教育課程還細分為系共同必修、系共同選修、組必修、組選修。兩校在課程的設置上囊括了美術材料技法、數碼設計、美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理論、美術教育、當代藝術等領域課群,課程覆蓋面廣闊,具有開放性和實用性,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專業的基本知識架構,為專業方向的課程學習奠定基礎,以保證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在課程的設置上,兩校均遵循了藝術學習的基本規律,采用了“基礎—進階—創作”的階段式課程設置(例如水墨基礎、水墨進階、水墨創作),學生需要經過專業基礎課程的系統訓練后才能對更高、更深層次的課程作進一步學習,課程單元循序漸進、難易有別,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此外,兩校還注重對美術專業理論的學習,專業技能課與專業理論課的比重都接近1:1,除了基本的專業技能課程訓練外,還開設了大量的專業理論課程,囊括了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臺灣美術史、現代美術史、書法史、篆刻史、中國繪畫理論、東方繪畫思想、當代繪畫思想、書畫藝術美學等課程,課程設置豐富,注重東西方的繪畫思想和當代藝術的發展的概況,并且還關注到例如“臺灣美術史”的區域美術史研究。除此之外,通過臺師大和臺藝大的專業課程設置,我們還可以發現兩校在專業教育上都關注到了學生的心智成長,開設了諸如藝術治療、藝術心理學、繪畫發展與心智成長、性別與藝術等符合學生身心成長需要的課程。
福師大的專業教育主要由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構成,課程類型以必修課為主,囊括了美術技法、美術史、藝術理論、美術批評、美術教育等內容,課程內容設置較廣,呈現出較強的基礎性,旨在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美術學專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雖然福師大同樣注重專業基礎的訓練,但在具體的專業課程的設置中則更加強調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其中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的學分比重接近2:1,專業理論課程的比重僅為專業技能課程的一半,專業理論課程設置較少。并且除了東西方美術史,其余專業理論課程對當代藝術和東西方繪畫思想都鮮有介紹,缺乏對當代藝術發展的總體認識,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儲備能力的拓展。
三、閩臺高等美術教育課程結構設置的認識與啟示
(一) 對現階段臺灣高等美術教育課程結構設置的認識
臺灣的高等美術教育課程架構清晰,課程內容豐富多樣,覆蓋面廣泛,注重學科專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在課程結構上,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比重相對均衡,提供了大量的選修課程和充分的選修空間供學生進行自主規劃學習,強調對學生的全方面人格培養。但是由于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學習規劃能力有限,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習容易導致學生的盲目選課和被動選課等問題。其次,專業的課程單元的設置上雖然采用了階段式教學,課程循序漸進,難易有別,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不同階段的課程由不同的教師進行授課,教師之間對于課程內容的實踐缺乏相應的溝通平臺,容易導致課程知識重復、課程內容難易跨度過大,課程缺乏連貫性等銜接的問題。
(二) 對現階段福建高等美術教育課程結構設置的認識
福師大的課程設置符合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基本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把握學科整體知識結構,系統地掌握學科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理論,使學生在精于專業的同時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安排主要由相關學科的專業教研室進行統籌規劃,課程銜接緊密,具有科學合理性和系統連貫性,但是課程結構相對單一,大部分課程以必修形式進行授課,存在著必修課程比重偏多、選修課程比重偏少、選修課程開設內容有限等問題,學生的選擇空間相對狹窄。此外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使得學生的專業功底較之臺灣的學生顯得更為扎實,基礎造型能力更強,但是專業理論課程所占比重偏低,課程內容缺乏對當代藝術發展概況的引導和當代藝術創作理念的培養,學生對當代藝術的認識較為薄弱。
(三) 對福建高等美術教育課程結構設置改革建設的啟示
1、提高對專業理論課程的重視程度,加強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介紹和引導
理論源自于實踐,專業理論是對專業技能發展的總結和概括,對專業技能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對專業理論的重視程度,加強學生對專業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藝術發展的宏觀脈絡,進而拓寬藝術視野、提高審美水平,促進學生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實現自我學習。此外,專業理論課不僅應該了解過去,還應關注當代藝術的發展和當代藝術的思維方式,適當增加當代藝術導論、當代藝術創作理論等具有時代前沿性的理論課程,豐富專業理論教學內容,使學生對當代藝術形成正確的認識,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2、平衡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比重,提供自由充分的選擇空間
適當增加選修課程的學分比重和范圍,降低必修課程的比重和數量,拓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等必修、選修課程的知識廣度,提供給學生寬裕的自主選擇空間,均衡學科發展,使學生在不僅能夠通過對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必要的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讓每位學生能夠依照自身發展方向和興趣愛好的需要來決定課程內容,選修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道廣.臺灣美術教育現狀[J].江蘇:中國美術教育,2003,(06).
[2]楊東梅.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現狀研究與對策分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3]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4]潘耀昌.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5]陳木子.臺灣藝術教育發展史[M].臺灣:環宇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