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民
摘 要:母語,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并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幼兒語言教學,是幼兒學習、掌握、運用母語的重要人生階段,也是一個人繼承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起點。幼兒對母語的熱愛程度,一定意義上影響一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高度,思維和知識水平的精度,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把握和傳承的深度。科學認識幼兒不同時期語言發展的特點,遵循規律有針對性的發展幼兒語言,利用漢語的聲韻之美,培養幼兒對母語的情感,發展幼兒口語,豐富母語的表現力。
關鍵詞:幼兒;母語情感;發展;路徑
母語,亦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并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開始接觸、并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后。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
幼兒語言教學,是幼兒學習、掌握、運用母語的重要人生階段,也是一個人繼承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起點。幼兒對母語的熱愛程度,一定意義上影響一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高度,思維和知識水平的精度,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把握和傳承的深度。
那么,如何在幼兒語言教學當中培養幼兒對母語的感情,讓幼兒從小建立起對母語的熱愛?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點入手:
科學認識幼兒不同時期語言發展的特點,遵循規律有針對性的發展幼兒語言
幼兒身理發展和認知能力為特征的心理發展,是幼兒語言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三四歲的幼兒在語言方面,發音器官尚未發展成熟,聲帶較短、較薄,聽覺的分析能力較差,語言的準確程度還不夠完善。這時幼兒語言聽覺功能與語言的動覺功能之間不能協調一致。此時, 成人的語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從詞匯上,要求幼兒運用并理解常用的詞,同時掌握和運用表示周圍常見物體和各種活動的名詞和動詞。因為名詞是代表具體東西,動詞是與具體動作相聯系的,所以幼兒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形容詞上只教幼兒掌握一些易于理解的、能直接感知的,說明物體具體特點的詞。從句子上,句子是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個特定語調的語言單位,它由詞或詞組根據一定的規則組合而成。四歲左右詞序策略表現最為強烈。研究表明,兒童在四歲前形成了一種規范的句子詞序模式,即“名-動-名”的句子結構模式,幼兒套用這一詞序理解句子意義。有時能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愿望,能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感興趣的事。
四五歲幼兒在語音方面:幼兒語音器官已發育成熟,正確發出全部音節的生理條件已經具備,特別是語音意識的發展。已經能意識到自己和別人語音中的問題。因此,少數幼兒對個別容易混淆的音發不準時,應該及時進行矯正。重點培養幼兒清楚地吐詞,能夠調整聲音的強弱,富有表現力的抑揚頓挫,善于支配自己的呼吸等。其中,要特別著重幼兒言語表現力的培養,初步學會根據表達內同的需要而改變語調的方法。老師對幼兒言語的質量要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兒逐步做到大聲、清楚、富于表情,不慌不忙的說話。對幼兒說話中的語病,要及時予以糾正。從詞匯上,幼兒掌握的詞匯要大幅度的增加,質量上也要有明顯的提高。幼兒在掌握對物體的整體人事和名稱的基礎上,轉入對事物各部分的人事,同時掌握各部分的名稱。在動詞方面,除能正確運動說明日常活動的各種動詞外,還要教他們掌握一些意義相近的動詞。在形容詞方面,要教幼兒學習運用多種多樣的形容詞來描述事物。從句子理解上看,詞序的影響逐漸降低,按句法信息進行反應的能力不斷提高,五歲的兒童已基本上能對大部分簡單句按句法進行正確理解,還能用完整的句子較連貫地講述自己經歷的事。
五六歲的幼兒發展語言要和認識相結合,幼兒詞匯豐富,概念的形成,只有掌握大量的語言才能鞏固。幼兒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為輔,見到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會發出聲音的東西特別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因此,我們要正確引導和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記憶上有意識有明顯的發展,能引起幼兒強烈情緒體驗的事物,容易留下深刻的記憶、幼兒的思維來自于事物和直觀的形象,往往從事物的表面形象來認識事物,幼兒的思維要通過成人的啟發誘導,在具體活動中才能逐步發展,幼兒在情感上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易激動,易變化,易外露,易常受外界環境和周圍人的情緒所支配,在正確的教育下,能夠逐步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及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利用漢語的聲韻之美,培養幼兒對母語的情感
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學習語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因為漢語從總體上看分為韻文和非韻文。所謂韻文,是一種具有押韻性質或節奏性質的語體。韻文句式簡單,形式活潑,充滿趣味性,易于記憶。
幼兒語言教學就是要利用母語具有的這種節奏明快、押韻連貫的特性,念讀時會產生自然的韻律感,能使詞匯、語句更易于記憶,幫助幼兒發展語言,增強對母語的感情。比如,可以利用示范朗讀、伴奏朗讀、情境性朗讀的方式去激發幼兒學習母語的興趣,感受母語的美。
示范朗讀可以有老師示范,視屏音屏范讀,也可以有幼兒示范,主要著眼于幼兒的聽。幼兒教材中選用的許多韻文,具有押韻合轍,平仄相對,音調和諧,瑯瑯上口,疏密相見,緩急交替的音樂美。范讀能給幼兒以標準,解決識字斷句的問題,準確地表達出音樂美。因此,準確地朗讀韻文可以突出韻腳和平仄相對處的抑揚頓挫,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
伴奏明讀,感受漢語言的對稱美。幼兒教材中有些韻文在字數、詞性和聲調方面與楹聯一樣,具有整齊平衡的對稱美。例如: 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最好看?/公雞的尾巴長,/鴨子的尾巴短,/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發展幼兒口語,豐富母語的表現力
口語表達是幼兒時期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由于口語具有節奏的律之美、生動形象之感,因此,易于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幼兒口語能力的習得,同樣有自身的規律可循:先學會聽,然后學會說。聽是說的基礎和前提,不會聽,就一定不會說。試想一想,一個聾啞人為什么不會說話或說話不清楚,不是他的生理上的發音器官有什么不足和缺陷,他們這些方面和會說話的健全人毫無二致。是因為他們先天或后天喪失了聽力,或者是聽力受損所致。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有多高的聽音能力、聽知能力,就有可能具有多高的口語說的能力。因此,發展幼兒口語從聽開始。聽知能力決定幼兒的口語水平。
幼兒聽知能力的培養,包括聽辨力,辨別聲、韻、調追蹤聲源;記憶力,鍛煉幼兒即時仿說,延時仿說的能力; 排序力,利用視覺線索引導幼兒注意聽覺刺激的順序; 理解能力,幫助幼兒建立傾聽的態度,充實幼兒的詞匯,培養幼兒思維的邏輯性和變通性等。
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發展幼兒口語。幼兒口語發展遵循的順序為: 發準聲、韻、調,說準單音節詞,雙音節、多音節詞,詞組,短語,簡單句子,句群,段落,一篇具有完整意義的短文等; 先復述,模仿述,后自述; 先基本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后綜合利用不同表達方式; 先獨白體,再會話體等,幫助幼兒認識口語的豐富表現力。
[參考文獻]
[1]論幼兒母語教育劉華《學前教育研究》2005-08-01.
[2]母語:民族文化的象征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潘涌 李熹中國教育報2018-04-13.
[3]兒童母語審美性教學初探劉昕《上海教育科研》 2017-11-15.
[4]母語教育——歸去來兮 劉海娟《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8-20.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