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磊
摘 要:高中歷史作為人文學科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對環保的關注和可持續性教育有著重要作用,怎樣將環境教育滲透到中學歷史教學中去,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關鍵詞:環境教育;素質教育
近百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人類物質財富和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的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環境保護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所以高中歷史教學滲透環境教育是教育發展中必須經過的一個教學階段。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環境問題引起全球關注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上人們缺乏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導致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和消耗,生態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全人類的重視。保護環境,減緩環境惡化速度,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求改變行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的良性循環。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從事者在向受育者傳授環境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們擁有正確的環境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的責任。在全球關注并努力改善生態環境的形式下,把環保教育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
(二)中學歷史具有實施環境教育的優勢
歷史可供今人追憶過往、了解現在和展望未來,它涉及到各個領域的研究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中就包括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歷經了依存、開發、掠奪、和諧的四個時期,在不同時期,人類在解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受到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以及環境價值觀的影響。
在本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化,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擴大,乃至于現在還在償還經濟發展所欠下的債,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環境問題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產物,要想預防或避免這種問題,就必須了解歷史本源,歷史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的過往,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還有利于我們對當代社會、政治和環境問題的剖析,培養孩子們正確的環境價值觀[2]。總之,歷史與環境保護教育緊密相連,它為環保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實依據,歷史教育者應通過有機地滲透教育,發揮歷史對實施環境教育的優勢。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實施環境育的意義
我國已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教育對于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們解決環境問題時的行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青少年正是形成人生觀,世界價值觀的關鍵期,環保意識一旦根深蒂固,對其未來的行為方式以及我國的經濟發展甚至是全球的環境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解決增強環保意識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表示:要根據大、中、小學不同特點開展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加強中、小學各科教材中環保內容的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3]。
在我國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已經意識到,教育,不再是單一的傳授文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更應注重對孩子價值觀、道德觀和責任感的培養。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挖掘出歷史中與環境相關的內容和史實,恰當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和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吸取歷代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經驗與教訓,提高學生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憂患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不僅豐富了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中學歷史教育滲透環境教育策略
(一)講解策略
老師在向學生講解信息知識時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因為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通常會受到自身知識經驗的影響,當他們不能完全領悟所學知識時,知識面也 不能得到有效擴展,這就體現了老師講解的重要性,教師利用語言和肢體語言作為傳授知識的途徑,以新穎有趣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理解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對環境問題甚至未來環境質量的關懷意識,科學、適當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度,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問題[4]。
例如羅斯福新政中在工程建筑方面的內容中提到“興辦筑路,市政、水利、軍用設施等工程”是從經濟政治的角度講述的,若老師在講解時對環境知識加以引用,我們就可以看到另一面:羅斯福在解決失業人口和經濟危機問題時結合了自然環境的保護,實施了以工業振興社會經濟的救濟措施。十九世紀以來,美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大量砍伐森林,開墾草原,過度放牧,導致中西部地區環境破壞嚴重,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此,羅斯福積極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通過有效的措施,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弊端得到了改善,并促進了田納西河的航運和電力事業的發展。這說明人與自然是能夠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這也讓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變得可能。
(二)環境標準使用的策略
由于現有教學條件的影響,環境標準策略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學通常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作為評價標準,而忽略了其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入對環境的評價標準很有必要,主要通過關鍵的社會施行效果做出相關的評價,這也是關乎人們生活質量的標準。在教學中融入環境標準的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人文精神、環保意識和生態觀念的優良品質[5]。比如,對“攤丁入畝”政策進行評價時,它客觀上是放松了對勞動人民的控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該政策是很明智的。但僅從這一方面評價有失偏頗,還要從生態環境標準角度去評價,“攤丁入畝”政策實施前期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大量開墾荒地,砍伐森林,對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快。
(三)學生自主參與的策略
為了開展歷史教學和環境教育,在教學中讓孩子自主參與,樹立環境意識養成主動探索的學習慣,是實現歷史教學任務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要著重培養學生敢于探索,不怕困難,充滿好奇和不滿已知的心理意識和能力。具備這種能力,學生可以更好的自主學習歷史知識,感知歷史事實,擴展視野,加深對環境保護、生態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知。
三、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取得的成效
(一)有利于學生對良好環境意識的養成
古人說“學史可以使人明智”,的確如此,學習歷史不僅可以獲取人類以往積累的經驗,使我們少走彎路,還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學會多方面思考問題。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對培養學生認知環境歷史本源,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環境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環境保護政策,并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與自主參與意識。
(二)有助于學習方式的改變
實現環境教育與高中歷史新課程結合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盡可能多的創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領悟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增強學生對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利用的能力,以及自主發現問題和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結: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對課本知識技能的傳授,這種授課方式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應試教育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適當的滲透環境教育,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環境的認知,同時也豐富了歷史教學的內涵。歷史教師自己也要加強環保意識,明確環保教育的意義,開發歷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資源,學生也要將環境知識應用到實際行動中,提高解決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娟. 高中歷史生態化教學現狀與實施策略[D].揚州大學,2016.
[2]鐘華. 高中歷史教學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與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3]宋丙秀.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劉瑜.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D].福建師范大學,2003.
[5]詹耀強. 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D].福建師范大學,2003.
(作者單位:淮南二十一中,安徽 淮南 2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