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發揚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假說演繹模型存在的困境,其次提出模型的構建必須圍繞系統內外的恰當相符性這個中心問題,最后給出具體的構建策略,要構建一個恰當相符的模型,需要處理好幾對關系:邏輯與經驗的關系,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的關系,確證證據的質量與確證力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假說演繹模型;理論假說;確證
假說演繹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檢驗蘊涵能夠以某種恰當的方式從理論假說中推演出來,那么當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相符合時,則檢驗蘊涵成為證據并確證理論假說;當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不相符合時,則檢驗蘊涵從反面否證理論假說。
基于這個基本的假說演繹法思想,進而構建起了第一個比較經典的假說演繹模型。這一模型的基本思想如下:
【H-D】如果證據E和理論假說H都是可能為真的,并且H蘊涵E,那么證據E確證理論假說H。半形式化可表述為如下形式:
E確證H,當且僅當,E、H可能為真,且H├E。
從該經典H-D模型可以看出,“在運用假說演繹法去驗證一個理論時,確證為逆繹過程。”[1]當然,無論肯定確證抑或否定確證都是只考慮H和I(E)的關系而建立的一種二元確證關系。這是符合假說演繹法思想的基本內容和表述的。但是,我們不論及這種推理是否符合邏輯規則,在這里應該看到,這種單理論確證模型是不可取的。在假說演繹的確證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從理論假說H推演出檢驗蘊涵I(E),然后根據肯定或否定I(E)來肯定確證或否定確證H。雖然在假說演繹法的基本思想表述中,從直觀上看只包括理論假說和檢驗蘊涵這兩個關鍵因素。但是,在假說演繹模型的構建中,僅僅考慮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完備的,基于此而構建起來的模型也是不完備的。因為科學活動是人類的活動,科學活動囿于人文情境之中。假說演繹模型不是單理論演繹模型,而應該是多理論演繹模型。所謂的多理論演繹模型,就是從理論假說推演出檢驗蘊涵和檢驗蘊涵對理論假說的確證過程中,除了包括理論假說和檢驗蘊涵這兩個關鍵要素,還包括其他的要素,如背景信念、輔助假設、實驗理論、觀察理論等等。例如三元關系模型或者四元關系模型甚至多元關系模型。當然具體的模型此文不進行呈現。
一、H-D模型存在的困境
由于這個經典版本存在著很多問題,如非相干確證問題和事例確證問題。下面就其中的一個問題非相干確證問題進行詳細說明。
關于非相干確證問題,在假說演繹模型中,主要是理論和證據是否相干的問題,于是從這兩個方面,筆者把非相干確證問題又進一步總結為兩類問題:
一類是非相干理論問題,即假說H蘊涵證據E,且E確證H,對于任意的T,有H∧T可能是真的,那么E也確證H和T的合取H∧T。看看下面在經典邏輯中的兩個有效推演:(1)H├E,和(2)H∧T├E。從這兩個推演形式中可以看出,只要(2)中T和H是不矛盾的或一致的,哪怕T和整個推演沒有任何的相關性,這個推演也是有效的。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這一推演(所謂的“弱化”規則)明顯地允許隨意增加前提,甚至連那些在任何直覺意義下都不會用到的也可以。”[2]這就是非相干理論問題。非相干理論問題,有的學者亦稱作選擇性確證問題或者是合取縫隙問題,如吉姆斯(Ken Games);而有的學者也叫做非相干合取問題,如頓新國。
“假說演繹模型的另一個難題是析取縫隙問題。”[3]即H蘊涵E,且E確證H,對于任意的F(F是一個不相關的析取項),存在一個弱陳述E∨F可能是真的,那么E和F的析取E∨F確證理論假說H。在這里,F和H可能是毫無關系的,但它卻和E一起確證H。對于這一類問題,有的學者又將其稱作偽確證問題或者非相干析取問題。而筆者將其稱作非相干證據問題,因為這里添加的是不相干的證據。
我們發現,在非相干理論問題中,理論T和整個推演也許是毫不相干的,但是,E卻確證H∧T。而在非相干證據問題中,證據F也許和理論H是毫無關系的,但是在這里,E∨F卻確證理論假說H。非相干確證問題,這是假說演繹模型構建中的一個永恒的詰難。
鑒于此詰難,學者專家們通過各種策略不斷地修正和完善,從而構造出了多種不同的假說演繹模型。雖然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非相干確證問題、事例確證問題等難題,但是修正后的版本為了解決問題,愈走愈遠,逐漸遠離了假說演繹法的本來面目和原貌,一定意義上缺乏了經典假說演繹模型的韻味。但是,假說演繹法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科學活動中又是如此之重要,因此,假說演繹模型的構建和完善仍然是假說演繹法研究者們的重要任務和中心問題。鑒此,筆者試圖就解決假說演繹法中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幾點思考或者是建議,以期能夠對假說演繹模型的構建提供一點幫助和導向。
二、H-D模型構建必須圍繞中心問題
邏輯哲學的中心問題是關于邏輯系統內有效的形式論證與系統外的非形式原型的恰當相符問題。[4]異曲同工,實質上,假說演繹思想的中心問題也是模型內外的恰當相符問題。然而,要做到真正的相符性卻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科學活動過程,相符性的實現就意味著此階段科學活動的終結。但是,在這個假說演繹模型構建的科學活動中,不相符性、矛盾性總是伴隨著整個科學活動的始終,不相符性和矛盾性推動著科學活動不斷地向前發展。科學活動總是從不相符到相符漸進轉化的,假說演繹模型的構建也是從不相符到相符轉化的,這個轉化得以實現之日,則是模型構建成功之時。當然,H-D模型的成功構建一定不能失去假說演繹法基本思想這個“魂”,否則構建出來的模型將是沒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關于假說演繹法的思想內涵在文章的開篇已做詳細陳述,在此不再重復論述。根據假說演繹法的基本思想,建構出來的第一個經典模型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們進行了不斷地改造、修正,最終根據不同的路徑選擇,構造出了假說演繹的多個模型版本。然而,在這些版本中,有些版本明顯存在偏離假說演繹法精魂的嫌疑,失去了假說演繹應有之義。這不得不說是過之不及的錯誤和悲哀。
三、H-D模型的具體構建策略
假說演繹模型的構建需要在困境中尋找出路,因此,“信念主體在確證某個信念時,就不僅需要該信念來自于一個可信賴的認知過程或機制,而且還需把握這一過程或機制的可靠性。”[5]而模型可靠性的實現需要正確理解以下幾對關系,分別是邏輯與經驗的關系,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的關系,確證證據的質量與確證力之間的關系。
(一)邏輯與經驗的關系
純粹依靠邏輯進行假說演繹模型的構建是不大可能的,尤其是假說演繹法作為一種科學確證方法理論,因為科學活動是人類的活動,科學活動一定有人的經驗的參與和涉入。假說演繹具體說來是作為經驗科學的科學方法論,所謂的經驗科學也就是必須依賴于經驗證據、經驗事實的確證和檢驗的。因此,純邏輯的假說演繹模型構建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符合假說演繹法的本質思想的。眾所周知,假說演繹法包括兩個重要階段:一是演繹推論,即從理論假說到檢驗蘊涵的推論;二是檢驗確證,即從檢驗蘊涵到理論假說的確證。這兩個階段都離不開經驗的參與。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階段,即演繹推論階段。在這個階段,理論假說到檢驗蘊涵的推論,必須要有關聯性,否則會遭遇假說演繹模型長期面臨的非相干問題。而這種相關性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隱含假設,可是隱含假設的選擇問題卻是一個難題,什么樣的隱含假設才是與之相關的呢?在不同的、有一定相關性的隱含假設之間,哪一個更相關呢?這些都不是簡單依靠邏輯推理所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必須借助于經驗的。
再來看看第二個階段,即檢驗確證階段。例如,三元關系模型,根據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規則和推理,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即有(((H∧B)→I)∧¬I)→¬(H∧B)。再根據合取否定的德摩根定律可以將¬(H∧B)等價變形為(¬H∨¬B)。于是乎有:(((H∧B)→I)∧¬I)→(¬H∨¬B)。這個表達式的意思是說:否定后件,則或者否定理論假說或者否定隱含假設。這包括三種情況:否定理論假說、否定隱含假設、否定理論假說且否定隱含假設。那么到底是否定二者之一,還是兩者都否定呢?此外,這兩個前件H和B是相互獨立的還是相互依賴的?又需要進一步分情況討論,這些都是邏輯暫時無法直觀完成的,要借助一定的經驗。因此,H-D模型的構建必須實現邏輯與經驗的統一。
(二)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的關系
檢驗蘊涵是從理論假說中推演出來并用以檢驗確證理論假說的陳述,而經驗事實,則是通過觀察或者實驗等方法、手段而得到的結果。經驗事實主要包括:實驗事實、觀察事實,還包括通過訪問與考察而獲得的相關事實。在這里,“應該指出的一點是,科學中所需要的不僅是事實,而且是有關的事實。”[6]雖然通過觀察和實驗我們能收集到無數多的事實,但是只有那些與我們的科學活動相關的事實才是有用的。而對于經驗事實的取得,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實驗,但觀察和實驗都是一種受干預的實踐,它要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觀察和實驗是可錯的。拿觀察來說,“就它們能夠接受簡單明了的程序檢驗而言,它們是客觀的,而就它們可被由于科學和技術的進展而成為可能的新型檢驗推翻而言,它們是可錯的。”[7]由于觀察和實驗的可錯性決定了經驗事實也是可錯的。
鑒于經驗事實的可錯性,當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不相符合時,不能由此斷定檢驗蘊涵是錯的,因為極有可能是經驗事實錯了。例如,假設T為理論假說,O為觀察陳述,“從T推出與O不一致的預見這一事實中在邏輯上得出的結論是:要么T為假,要么O為假,……。”[8]也就是說,當預見(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不相符時,會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檢驗蘊涵錯了,并進而否證了理論假說;第二種情況是經驗事實錯了。為什么經驗事實會錯呢?因為在我們取得觀察或實驗事實的時候,還要涉及到很多輔助假定,如實驗指導理論、對實驗裝置的一系列描述等。因此,“一個理論之所以不能被定論性地證偽,是因為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應該對錯誤的預見負責的,并不是受檢驗的理論,而是復合檢驗境況的某一部分。”[9]
因此,必須正確理解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的關系。當從理論假說中推演出檢驗蘊涵,并用檢驗蘊涵檢驗確證理論假說的過程中,當檢驗蘊涵與經驗事實不相符時,不能由此斷定是檢驗蘊涵錯誤,而是應該有兩種可能情況:經驗事實為假或者檢驗蘊涵為假。
(三)確證證據的質量與確證力的關系
確證證據,我們亦可稱作支持證據。成為證據的條件有二:一是真實性,二是相關性。在這里,我們將討論的確證證據則是滿足這兩個標準的,所以在此不是檢驗蘊涵意義上的。但是對于理論假說的確證,從理論假說推演出來的確證證據的質與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確證力或支持力的不同。
1.確證證據的質與確證力的關系
一個理論假說得以確證,必然存在著一個能夠確證該理論假說的證據集合,或者叫做確證證據類。這個證據集合中既包含已知的證據,也包含未知的證據。但是在某個特定的階段,確證一個理論假說的已知證據集合也是特定的。此外,這個證據集合中包含了無數多個單個證據,但是這些單個證據之間的地位卻是相異的。這種相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個證據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確證力。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能夠確證該理論的證據不斷被發現,在以前時間段里比較有力的證據現在卻被另一個更加有力的證據所取代。二是,不同證據的確證力也是不一樣的。雖然同為該理論假說的確證證據,但是,有的證據確證力度強,有的證據確證力度弱。這里雖然涉及到強弱,但我們不需要去計算到底誰有多強或者是有多弱。當然,毫無疑問的是,至少在原則上是存在強弱差別的。
2.確證證據的量與確證力的關系
就理論上而言,一個理論的確證證據應該包含能夠確證這個理論的所有單個證據。但是限于認識的局限性,在某個特定的階段,我們只能發現某些特定的證據。因此,我們所講的證據對假說的確證,事實上就是已知證據對理論假說的確證。而在整個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假設總體的證據數量是固定不變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知證據的數量將會不斷增多,而未知證據的數量將會不斷減少。鑒于這個變化規律,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一般情況下,如果已知證據數量越多,那么對理論的確證力度越大,或者說該理論更大程度上從這些確證證據中得到了確證。反之,如若已知證據的數量越少,則該理論從這些確證證據中得到更小程度的確證。
四、 結語
假說演繹模型H-D的構建問題是假說演繹法研究的核心問題,此文通過對基本的模型觀察,剖析模型構建中存在的困境。歸而言之,根本困難在于如何實現形式系統內外的恰當相符。鑒此,為了尋找解決困境之路,筆者提出了幾點構建假說演繹模型的策略思考,以期為新模型的構建添磚加瓦,當然恰當模型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劉猷桓.科學邏輯中的歸納與確證[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3):69-76.
[2] [美]格勃爾.哲學邏輯[M].張清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21.
[3] Luca Moretti .The Tacking By Disjunction Paradox : Bayesianism Versus Hypothetico-Deductivism[J]. Erkenntnis (2006) 64:PP.115–138.
[4] 任曉明,桂起權.非經典邏輯系統發生學研究:兼論邏輯哲學的中心問題[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10.
[5] 陳英濤.阿爾斯頓的混合主義確證理論評析[J].哲學動態,2005,(7):25-33.
[6] [澳]艾倫.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M].邱仁宗,譯.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9.
[7] [澳]艾倫.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M].邱仁宗,譯.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4-45.
[8] [澳]艾倫.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M].邱仁宗,譯.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37-138.
[9] [澳]艾倫.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M].邱仁宗,譯.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39.
(作者單位:助上教育,四川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