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友進 莊園
摘 要:
本文從編輯的角度對《華文文學》從2010到2017總共八年來刊發的“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的文章進行考察,以表格方式統計出“東南亞”占整體篇幅不足兩成;“馬新泰”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區域;文中還列舉了受評論者追捧的作家名單,并談及《華文文學》近年來新欄目設置的動向。
關鍵詞: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統計學;編輯學
本文從編輯的角度評述《華文文學》從2010到2017總共八年來,刊發的“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的文章。
一、總篇幅不足兩成,“馬新泰”為研究重頭
從地域的角度研究華文文學,一般可分為臺灣華文文學、香港華文文學、澳門華文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北美華文文學、歐洲華文文學、澳洲華文文學等,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本刊《華文文學》刊發的“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研究文章,每年大約10%左右,最多的年度是2014年占18%,將近兩成;最少的年度是2017年也就是今年,只有6% 。也就是說,平均每一期有1—2篇與東南亞華文文學相關的文章。
對東南亞各國華文文學研究情況的統計(每年篇數)列表如下:
以上表格統計標明,近八年來研究的主流是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與菲律賓、緬甸次之,印尼、柬埔寨、老撾的研究更少,而文萊和東帝汶幾乎沒有研究者涉及。主要原因應該是“馬新泰”的華人比較多、有華文教育的傳統、華文寫作水平相對更高。
二、受研究者青睞的作家
總體研究和作家個案研究是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兩種主要的方法。作家的作品得到研究者的青睞,是一種難得的榮譽。一般研究者的關注屬于深度閱讀,研究文章是作家作品進入經典化的一種可能。東南亞的哪些作家被研究者關注較多呢?從近年發表的篇目統計分析如下。
(一)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作家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備受關注,主要集中在對小說家張貴興、李天葆、黃錦樹、李永平,詩人吳岸、杜運燮,評論家許云樵和方修等的研究。
研究張貴興的有4篇:黃麗麗《論張貴興〈群象〉與〈猴杯〉的感官書寫》,2015年第6期;王立峰《從“馬華”到臺灣——論張貴興的文學創作之路》,2014年第6期;趙詠冰《張貴興的南洋“神話”——閱讀〈頑皮家族〉,2014年第2期》;趙詠冰《在臺灣的馬華文學——以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為例》,2011年第1期。研究張貴興的關鍵詞為:感官書寫、馬華—臺灣、南洋神話等。
研究李天葆的有3篇:王德威《羅愁綺恨話南洋——李天葆和他的“天葆”遺事》,2011年第3期;金進《當年的燈都不在了——李天葆的南洋遺事懷舊書寫方式論析》,2010年第6期;何啟智、林春美《男性氣質的建構與消弭:潘雨桐與李天葆小說的個案研究》,2015年第3期;研究李天葆的關鍵詞為:南洋遺事、懷舊書寫、男性氣質等。
研究黃錦樹的有3篇:汪榮《戀物、悼亡與家國寓言——黃錦樹〈魚骸〉的離散詩學》,2014年第2期;王植《中文、現代主義與認同迷思——關于黃錦樹〈欠缺〉的討論》,2015年第6期;趙詠冰《在臺灣的馬華文學——以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為例》,2011年第1期。研究黃錦樹的關鍵詞為:家國寓言、現代主義、認同等。
研究李永平的有3篇:黃錦樹《石頭與女鬼——論《大河盡頭》中的死亡與象征交換》,2014年第5期;金進《文字鬼魅、殖民書寫、紅樓筆法——李永平小說創作中文化因素之論析》,2010年第1期》;趙詠冰《在臺灣的馬華文學——以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為例》,2011年第1期。研究李永平的關鍵詞為:死亡、殖民、文化等。
研究吳岸的有2篇:蒲俊杰《論吳岸詩歌中的三重矛盾》,2016年第2期;謝征達《盾上的痕跡:吳岸詩歌中的本土實踐與身體確立》,2015年第1期。研究吳岸的關鍵詞為:矛盾、本土、身體等。
研究杜運燮的有2篇:許文榮《杜運燮詩歌中“情感”與“形式”的動態關系——以南洋詩集〈你是我愛的第一個〉為個案分析》,2011年第6期;李詮林《藝術身份的聚結與文化身份的流散——“九葉詩人”杜運燮的華文書寫談隅》,2012年第6期。對杜運燮的研究關鍵詞是:情感形式、文化身份等。
研究許云樵的有2篇,都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的學者廖冰凌所作,她從兒童文學作家身份的切入是對學者許云樵的形象進行另一層面的深化。這兩篇文章的篇目是——《滄海遺珠——許云樵與〈馬來亞少年〉》,2013年第5期;《潛在的政治話語——論南洋學者許云樵之冒險小說〈少年航海家〉》,2011年第6期。
研究方修的有2篇,這是本刊特意制作的“方修紀念小輯”,這兩篇文章是:陳劍暉《執著與堅守精神的象征——方修的人格色彩、心靈特質及馬華文學史研究》,古遠清《論方修的馬華文學史研究》,都刊發在2010年第2期,是對方修作為文學史家形象的評述。
另外,研究黎紫書、朵拉、小黑、滄海未知生、馬崙、林幸謙、年紅、傅承得、鐘怡雯、劉前度、謝川成等的分別都是一篇。具體為:小說家黎紫書(胡星燦《邊界超越與世界游走——以黎紫書微型小說的“世界意識”為考察中心》,2017年第4期);小說家朵拉(曾麗琴《花的修行——論朵拉的微型小說》,2015年第3期);小說家小黑(林春美《小黑的歷史修辭與小說敘事》,2013年第6期);武俠小說家滄海未知生(羅秀美《自我的隱喻、愛與幸福的書寫——馬華武俠的生命之書〈找死拳法〉之閱讀策略》,2013年第6期);小說家馬崙(肖成《籠罩在幢幢鬼影中的“太平洋戰爭”——馬崙歷史小說淺論》,2014年第5期);散文家林幸謙(劉桂茹《“顛覆書寫”與身份建構——解讀林幸謙《狂歡與破碎》的反模擬書寫》,2014年第5期);兒童文學家年紅(廖冰凌《半世紀的推手——年紅與馬華兒童文學之發展》,2012年第3期);作家傅承得(陳湘琳《文本及文本以外的閱讀——論馬華作家傅承得的散文》,2012年第3期);散文作家鐘怡雯(金進《生命體驗與學院知識的協奏曲——馬華旅臺作家鐘怡雯的散文世界》,2011年第5期);作家劉前度(欽鴻、吳建《兩個“劉前度”——馬華作家劉前度與為魯迅演講作記錄的劉前度之辨析》,2011年第6期);學者謝川成(朱文斌《謝川成〈溫任平研究〉序》,2014年第2期)等。
(二)新加坡
對新加坡作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培安、希尼爾、淡瑩三位身上。
研究英培安的有4篇:張松建《論英培安的身體書寫》,2017年第1期;朱崇科《(被)離散(詩學)》與新加坡認同的困境——英培安〈畫室〉的敘事創新》,2014年第6期;沈偉赳《尼采存在主義與英培安和吳寶星的作品》,2014年第6期;陳志銳《從三篇作品窺見新華文學雙文化原鄉的構建》,2012年第2期,文中談及英培安、希尼爾及黃孟文三位作家的三篇作品。研究英培安的關鍵詞是:身體書寫、文化認同、存在主義等。
研究小說家希尼爾的有2篇:南治國《探訪“浮城”——希尼爾作品的一種解讀》,2012年第1期;陳志銳《從三篇作品窺見新華文學雙文化原鄉的構建》,2012年第2期。研究希尼爾的關鍵詞是:浮城、文化原鄉等。
研究詩人淡瑩的有2篇:朱崇科《論淡瑩作品中的“新”華性》,2017年第4期;孫一鳳《淡瑩詩中的文學地景與身體書寫》,2016年第1期。對淡瑩研究的關鍵詞是:新華性、身體書寫等。
研究張松建、許通元、南子、林方、蓉子、潘受、張悅然等的各一篇。具體是:評論家張松建(凌逾《南洋風與現代性的解語者——評張松建的〈文心的異同〉》,2014年第4期);小說家許通元(王潤華《山蛭變形記——閱讀許通元〈埋葬山蛭〉的挑戰與震撼》,2011年第3期);詩人南子(張松建《暗夜中的燃燈人:南子詩歌論》,2012年第3期);詩人林方(張松建《抒情的現代主義:林方詩歌論》,2011年第4期);作家蓉子(陸士清《蓉子的中國情》,2010年第2期);詩人及書法家潘受(衣若芬《海內存知己——新加坡“國寶”潘受》,2016年第3期);小說家張悅然(楊一《蕉風椰雨中的言辭之旅——〈誓鳥〉淺析》,2016年第3期。
(三)泰國
近年來泰國方面的文學個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曾心及“小詩磨坊”上,評述的重點是漢語小詩和微型小說。從2010—2017年八年的時間里,研究文章總共有9篇:周萍《論泰華詩人曾心小詩的藝術魅力》,2017年第2期;熊輝《文化身份的建構與漢語小詩的歷史書寫——論泰國“小詩磨坊”詩人群的創作》,2016年第5期;曾心《泰華六行小詩的“禪”》,2015年第1期;龍彼得《偏重現實,追求“結晶兒”——論曾心的微型小說藝術》,2015年第2期;曾心《六行內新詩體“創格”的嘗試——以泰華“小詩磨坊”的詩為例》,2014年第2期;凌鼎年《田螺殼里做道場的靈光——與泰華作家曾心對話》,2013年第1期;林茅鶯《湄南河畔的“小詩風尚”——泰華“小詩磨坊”印象》,2013年第5期;劉登翰《小詩大世界——序泰華〈小詩磨坊〉第六集》,2012年第6期;計紅芳《泰華文學嚴冬中一枝獨秀的小詩——訪泰國小詩磨坊召集人曾心》,2010年第6期)。
對曾心的研究論文比較多,與曾心近年來以“小詩磨坊”活動,召集中國大陸眾多專家學者前往泰國觀光和舉行研討會有很大關系。
(四)其他國家
對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作家的研究并不多。八年中總共只有4篇,對云鶴、陳國正、尹玲、錢石臣等的研究各一篇:菲律賓的詩人云鶴(北塔《論云鶴的詠物詩和準詠物詩——兼談云鶴詩歌中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的演變》,2014年第6期;越南的詩人陳國正(謝永新《論詩人陳國正對越南華文文學的貢獻》,2104年第4期);越南到臺灣的女作家尹玲(涂文暉《硝煙下的戀愛與生存——評尹玲的作品集〈那一傘的圓〉》,2016年第4期);印尼的錢石臣(欽鴻《錢石臣——印尼早期華文文化的耕耘者》,2014年第4期。
三、新欄目、新方法
“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是《華文文學》期刊的一個傳統欄目,從地域的概念對文章進行分類,與“香港文學研究”、“臺灣文學研究”、“美華文學研究”、“歐華文學研究”等欄目并列存在,這樣一個欄目在本刊已經用了幾十年。2010年之后,為了適應新形勢辦刊的需要,也為了拓展文章的類型,吸引更多跨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投稿,使期刊辦得更有學術性也更有活力,本刊在顯要位置推出了“名家特輯”、“比較文學”、“域外漢學”、“漢語詩學”等欄目,這是從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研究的文體等方面對刊發的文章進行新的整合。這幾個新的欄目也刊發了與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相關的一部分文章,一般入選這些欄目的文章是更有深度、寫作角度更新穎的重頭稿件。
2017年第4期,在“比較文學”的欄目中刊發了《林寶音小說〈女仆〉中的“神化母題”研究》(作者:趙志剛),該文章研究的對象是新加坡華裔作家林寶音的長篇小說《女仆》,該小說是英文發表,在國際文壇具有廣泛影響;不是“華文小說”,而是“華裔小說”。“華裔文學研究”也是本刊近年來拓展的一個新的欄目,吸引了不少新銳學者投稿和支持。
2016年第1期的“比較文學”欄目中刊發《抒情中的人道主義——馬華佛教散文中漢譯、漢傳佛典的再呈現》(作者:劉雅琳),該文章研究馬華的佛教散文,對該領域的散文普遍存在引用漢譯佛典的現象進行分析與論述,選題的角度新穎,近兩萬字的論文論述得也很充分;2016年第2期,在“名家特輯”的欄目刊發了黃錦樹的《空午與重寫——馬華現代主義小說的時延與時差》,黃錦樹教授是本刊的優質作者,近幾年他還擔任本刊的稿件外審專家,對我們很支持。
2015年第2期的“比較文學”欄目刊發《文筆、譯筆、畫筆——鐘梅音在南洋》(作者:衣若芬),鐘梅音出生于北平,1948年隨夫婿定居臺灣,此文集中探討她旅居泰國(1969年5月—1971年7月)和新加坡(1971年8月—1977年7月)時的創作、翻譯和繪畫等藝術活動。這是截取研究人物旅居東南亞的一段時間的文藝活動進行考察與評述。
2014年第1期“比較文學”欄目發表的《菲律賓作家黎薩爾與20世紀中國文壇》(作者:孟昭毅、鄭寧人),論述菲律賓華裔作家黎薩爾對中國六位作家包括魯迅的影響,為中國和菲律賓兩國之間的文化文學交流增添新的研究成果。對菲律賓的研究,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比較弱,顯得此文章的發表更有意義。
2014年第6期的“域外漢學”欄目中發表《越南古代漢文小說中的中國人形象研究》(作者:呂小蓬),該文指出:由于歷史、地理和文化上的密切聯系,中國人形象作為越南社會的整體想象大量出現在越南古代漢文小說中,并顯示出在東亞漢文化圈內部、中越關系的歷史語境下其獨特的生成動因與建構過程,這種現象寄托了越南民族的主體性思辨與多重闡釋,是越南民族建構自我形象的復雜投射。這個屬于東南亞古典文學的范疇,是對現當代研究的時空拓展。
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是華文文學研究、也是本刊《華文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將繼續用心做好,也請各位研究專家繼續支持,謝謝。
[參考文獻]
[1]《華文文學》(2010—2017)八年的全部期刊;
[2]《華文文學》(2010—2017)總目錄。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廣東 汕頭 51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