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學生干部隊伍作為學生中的佼佼者,如果該群體的就業情況不佳勢必對廣大學生的就業信心產生重大打擊,因此提升學生干部隊伍的就業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就業力提升的視角切入,對當前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生干部培養模式。
關鍵詞:就業力;學生干部;培養模式
引言
教育的主要評價標準之一是社會滿意度,而衡量社會滿意度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近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日益嚴峻,盡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學生自身就業力水平的高低無疑是影響就業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干部隊伍作為學生中的佼佼者,如果該群體的就業情況不佳勢必對廣大學生的就業信心產生重大打擊,進而對高校整體就業情況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培養,提升該群體就業力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就業力概念界定
就業力的研究最早出現在 20 世紀初期的英國,由Beveridge提出,之后在美國流行[1],其具體涵義并無統一界定,一般可概括為“個人受雇傭的潛能”。20世紀90年代,“大學生就業力”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開始受到學者關注,英國高等教育全國調查委員會發表《迪爾英報告》,把“溝通、數字應用和信息技術”確定為大學生就業力的關鍵因素,并強調“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和管理自我職業發展的能力”的重要性[2]。Brennanetal在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日本、英國和歐洲國家大學生所認為的最重要的十種就業能力[3]。綜合各類研究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就業力除包括最基本的職業技能要求外,更強調個體的精神、心理素養和學習能力[4]。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就業力絕不等于低級的技能培訓,還應包括動手能力、學習能力、遷移能力、道德和價值觀要素等。
二、當前學生干部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一刀切”式培養,缺乏培養針對性
所謂“一刀切”式培養,是指內容設置差異度小或培訓形式單一的培養方式,例如對所有干部采用同一套培養方案,傳授同一類工作技能,或單一采用工作布置、講座交流、經驗分享、例會傳達等形式,忽視了培訓內容和培訓載體、培訓載體與被培訓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培訓方式不利于學生干部對具體崗位的了解,易催生部分協助型崗位干部的陪襯心理,且易打擊學生干部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影響培訓效果。
2、“工具”式培養,忽視學生干部的就業力提升需求
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教育基地,畢業生就業力水平和就業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應了高校育人水平的高低,因此對學生干部的培養也應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助推學生干部的自身發展為培養目的。但目前部分高校開展學生干部培養時,往往單純的將學生干部視為協助開展工作的助手和“工具”,以工作執行效率和任務完成度為衡量培養效果的標尺,表現在過分強調工作重要性,忽略對學生干部專業學習的強化;過分強調技能訓練,忽視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提升;過分強調執行力,忽略創新力、領導力的培養等。這類培養方式從長遠發展角度看,不利于學生干部就業力的提升優化,甚至有可能影響高校育人水平的提升。
3、 養用失衡,欠缺長效培養機制
輔導員肩負著教師和管理的雙重角色,工作任務繁重,盡管深知學生干部培養的重要性,但往往力不從心,只能通過工作布置和任務檢驗中的零散性經驗傳授,或者是例會中的工作要求來實現干部培養,培養欠缺系統性。即便有的高校開展干部培訓,也往往集中在干部上任時,借助幾節培訓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大致工作內容,而一旦培訓課程結束,后期工作中很少進行規律性的培訓。伴隨著學生干部工作對象和工作內容的不斷變化,最初的干部培訓內容將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導致學生干部實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工作消極情緒或負面影響不斷積聚,久而久之打擊了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干部追求整體素養提升的信心。
三、基于就業力提升,提升學生干部培養科學化水平
1、立足發展需求,明確培養大方向
通過問卷調查、交流座談、文獻研究及個人工作經驗積累等方式,對學生干部群體進行需求分析,重點掌握該群體的工作職責、所需技能、群體心理特點、工作目標期望、工作面向對象特點、群體易出現的問題及未來職業發展訴求等。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結合就業力內涵定義,形成完整的培養大綱,需要注意培養大綱的制定應兼具普適性和專項性。
2、集中培訓,搭建培養骨干框架
集中培訓具有時間短,課程密集度高,效果反饋明顯的優點,尤其適合對新任學生干部,或工作對象有較大變化的干部群體的培養教育。因此,各高校在開展學生干部教育培養時,可以以集中培養方案構筑整個培養模式的骨干框架。
實際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內容設置上以恰到好處切合學生干部當前需要即可,不要一次性將干部應具備的所有素質能力進行灌輸,以免使學生干部產生抵觸情緒,影響吸收效果,甚至打擊學生干部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其次,培訓方式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培訓內容、被培訓對象特點,同時要善于挖掘新載體,提升培訓活動的可參與性,使學生干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得到素質提升。最后,不同集中培訓方案之間應考慮連續性,以符合學生干部成長規律為基本要求,方案有機統一、逐層推進。以班干部群體為例,輔導員可以設置三套集中培養方案,分別在新生班干部上任時,大二學年開始時和大四學年開始時。其中新生班干部上任時的具體目標內容要求如上文所述,不再贅述。大二學年開始時的集中方案應以強化干部工作素養,提升工作素養成熟度,引導學生干部自我成長和個性發展為宗旨。培訓形式可選擇更倡導互動和分享的案例介紹,團隊輔導等形式。而大四學年的集中培養方案,應以幫助學生干部明確未來規劃,提升班級同學就業力為目標,培訓形式上應以短小精悍,時間靈活的小群體交流,網上互動等形式開展。
3、實時引導,豐富培養枝葉結構
輔導員本身事務性工作較多,學生干部群體復雜,由于場地、時間、精力方面的限制,如果所有的培養都采取集中培養的形式,客觀上不允許,主觀上也會產生惰性,所以科學化的干部培養模式應該是集中與實時相協調,兩者互為補充的統一體。開展實時引導,應秉持見縫插針的原則,做到及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比如可以引入團總支成員一對一跟蹤服務機制,安排基層團總支成員一對一負責一個班級,團總支書記負責各基層團總支成員,便于信息的及時掌握,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確保個性問題單獨解決,共性問題集中解決,提升培養的針對性。實時引導是各項集中培訓方案間的有效補充,所以在活動形式,活動地點選擇等方面,應盡量做到輕松、靈活、以免增加學生干部的工作負擔,引起抵觸情緒。
4、制度保障,充實培養模式內涵
“無規矩不成方圓”,學生干部培養也需要制度作為保障,除了各級各單位領導重視學生干部培養,制定有關規章制度確保學生干部培養機制的有效落實外,對于干部培養本身,也可以通過完善獎罰考評制度,激勵學生干部創新工作和追求自我素養完善的積極性。比如輔導員可以通過開展學生干部應知應會能力測試,強化對學生干部綜合素質的考評,并通過豐富學生獎勵考評體系等,拓寬考評內容等。需要注意,對于制定的每一項制度規定,都應該嚴格執行落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長效干部培養機制的健康持續發展。
結語
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就業力的高低也是衡量高校就業指標的一個重要參考。文中基于干部就業力提升視角對學生干部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以“需求導向-集中培訓-適時引導-制度保障”為總體思路的學生干部培養新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干部培養的針對性、持續性和長效性,進而推動學生干部隊伍就業力的提升。此外,該培養模式具有寬闊的外延性,可以將全體學生納入到學生干部培養計劃中來,以干部培養帶動整體學生素質的發展提升,推進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李麗,就業力的內涵、結構及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2.
[2] 雷培梁,英國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經驗探討[J].復旦教育論壇,2009(6):72-75.
[3] 李潔,國外企業培養和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探究——從可雇傭性及可雇傭技能視角[J].管理現代化,2006(2):58-60.
[4] 李洪玉,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05.
(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