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張金榮
摘要:中國正處于深化轉型時期,社區中鄰里之間的融洽、和諧還有待提高,居民之間文化的交流、頻繁的溝通過于貧乏;創建“家文化”型新型社區就是將各自文化所長與人交流、互相借鑒,將單體文化打造成文化共同體,使其更加創新、交流廣泛。深入挖掘文化的精髓,將“家文化”深深植根與社區文化,營造社區“家”的感覺,一定程度上沖破社區的單體化之弊,為社區文化、居民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家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家文化;社區;文化要素;單體文化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見國家的基礎是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進步,社區逐漸容納和集聚了大大小小的“家”由家、村逐漸集聚于社區,但是歷史的演變也給社區的文化與人們的生活并沒有帶來和諧的社區生活,一些外在的因素將居民的交流與信任擋在了門外拉開了距離。中國正處于一個深度的轉型過渡期,家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倫理文化,是生長于孔孟傳統思想智商之上的家文化,這其中“孝道”思想占主要的地位,正因為有了孔孟這些主流思想的引領和示范,家文化才會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不斷的生長、創新。
一、“社區”與“家文化”
社區一詞最早出現在滕尼斯,意指基于本質意志而結合成的共同生活體。而在現如今我們將社區解釋為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紐帶和傳承核心,其內容豐富悠久,不失傳統色彩,富有新意;儲小平把它概括為“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庭、家族為其實體存在,以父系原則為主導,以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身份規定為行為規范,以祖先崇拜和家族綿延興旺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規,并把這一整套家法族規從理論上升華泛化到全社會各個層面,成為華人社會傳統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
統籌來看社區家文化是將傳統的家族、家庭文化融入到、運用實踐到人們組建的共同生活體(社區)的建設中來,除了單體的家庭、家族所有的文化特色、文化元素;還可引入鄉土文化、民族文化、社團文化等眾多具有地域文化的文化元素。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社區家文化的創建就是把廣義的家文化元素“復制”于社區,共同組合創新為社區共享的“家文化”。
二、社區“家文化”的創建背景
首先,社區家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文化形態,在大部分的材料中家文化是個體家族、家庭中的家風、家規等文化元素的總括,文章所探討的家文化既包含了個體所提及的家文化,又包含了包括個體家庭、家族所在地域的傳統文化元素。家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社區家文化的建設不可或缺的是融入多種文化元素的成分,在融入的同時不失有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此,我們就要以辯證的態度去對待外來文化對家文化的影響,積極吸收文化的有益成分。
本文以調查走訪形式收集部分可論證性材料;張掖市屬于一個復合型城市,是由外遷人口、多民族、本地人口組成;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人與社會進步、創新的根基。一方面,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黃金地帶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挖掘文化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張掖正在逐步打造宜居、宜游的新型旅游文化城市,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創新升華,使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具有魅力。
三、如何打造社區“家文化”借助新型媒體宣傳推介
怎樣創建社區家文化,才能夠讓它在社區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建立社區家文化的運行機制,使不同的文化能夠互相交融、連接;這需要我們就社區家文化的創建提出具體方案和創建手段。
現如今,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離不開新興媒體,將文化植入新媒體傳播也是一種走向和趨勢。在此,為創建社區家文化能夠更切合實際,能夠有效論證,我們做了有代表性的抽樣調查。
調查統計圖如下:
調查顯示家文化社區的創建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認同,說明這一設想是切實可行的,居民也是大力支持的;再看文化的傳播與新媒體相結合居民的認同感還是占了一小部分,說明居民對新型事物的接收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對其有較大的影響作用。所調查社區幾乎沒有新型媒體的文化共享設備,居民之間交往甚少;綜上述調查結論得出結論,對社區家文化的創建有必要加強開展,將新媒體運用于社區文化共享平臺的建設具有可行性。
四、創建社區家文化的局限性
通過調查分析社區家文化的創建有利有弊,而且局限性較大;其創建與發展與人的活動相輔相成,在運用傳播的過程中就需要居民的交流,如果能夠有效開展和發揮作用,那么此項文化活動就能夠在精神功能、社會價值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效。但現階段社區“家文化”的創建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一)社區居民歸屬感的缺乏
雖然調查的社區外來人口和少數民族占少數,但是居民之間還是缺乏溝通和交流,調查顯示居民對創建社區家文化和通過新媒體技術對文化實行共享模式持可有可無的態度,并沒有把社區當做自己的家,也沒有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共享,對公共社區的建設漠不關心,大部分社區的居民很少或者基本不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其本質原因就在于缺乏“家”的歸屬感,社區內部沒有形成一種復合型“家文化”的氛圍。
(二)資源配置不合理、機制不健全
張掖市社區“家文化”建設的根基較為薄弱,社區建設的主導性較弱,社區相當一部分設施配備很有限,沒有形成文化建設的基礎和規模;社區建設規劃不合理,有許多閑置的空地和樓道墻體沒有能夠有效地利用起來;經費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社區文化開發效率低,導致不能有效利用社區資源、社區運行效益不高。
社區運行機制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綜合管理體系,這在社區建設“家文化”模式的過程中就不能有效地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復合體;居民文化的單體化比較嚴重,整合性不高,彼此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大幅度的降低;居委會不能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
社區“家文化”的創建在通過充分的調查和廣泛的論證后在前期是可以在小范圍的社區內規劃實施的;通過前期的實驗實施,線下互動交流,線上利用多媒體技術開發文化資源,就使用方法和獲取資源的途徑對社區居民培訓。在社會重要的轉型時期,科技進步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的基礎之下有效整合文化資源,對外交流宣傳才能夠達到有文化單體到文化復合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儲小平,中國“家文化”泛化的機制與文化資本[J].學術研究,2003(11).
[2]張勇,外生型城市社區建設模式:現實基礎與實踐困境[J].社會主義研究,2012(4).
[3]戴烽,家文化視角下的公共參與[J].廣西社會科學,2008(4).
[4]劉霞,“家文化”與公民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16(12).
基金項目:河西學院第八批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創建社區“家文化”的可行性探究——以張掖市為例”(編號:216)結項成果。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