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輝 焦虎三
摘 要:
2015年9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系統部署大數據發展工作。羌族,作為華夏歷史上存在時間最為久遠的一個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遺存下數據眾多的文化遺產,其活動與遷徙范圍的廣大,也隨之產生了大量的歷史與文化遺存,這些物質與非物質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明財富,也是大數據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
關鍵詞:羌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一、羌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全面建立齊全與體系的中國羌族“文化遺產大數據庫”,較完整構建出全國范圍的中國羌族“文化大數據庫”,較完整拼接出華夏最古老民族——羌族脈絡清晰的歷史演化軌跡,從而間接為中華文明史的諸多重大歷史問題,如:夏商斷代問題等,理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新的突破口。
與國家層面的宏觀戰略積極對接,是促進中國羌族“文化大數據庫”走入世界的一條有益途徑。眾所周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中,人文與文化交流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而古代絲綢之路中,羌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長期生活在內陸邊疆,這是古代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的中間地帶,也是東西方交流的中介地帶,早期馴化羊、小麥、青銅由西向東傳入中原的過程,羌人就扮演了文化擴散者的角色。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的這種東西方文明交流,無疑為今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西北地區古羌人的演化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與團結的歷史,這對于我們今天向全世界宣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價值和歷史進步性,據有最為直接的說服力。
我們認為,羌族文化遺產在全中國“歷史與教育文化大數據”的建設之中可以扮演一個重要而積極的角色,這種角色既可與國家層面的戰略思想積極對接,向全世界廣泛傳播中華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又可推動形成覆蓋全國、協同服務、全網互通的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為全社會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
二、羌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產業與創新價值
旅游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不是游離于物質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旅游作為當今世界最廣泛、最大眾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傳播文化、推動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方面,“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立和使用,是展示羌族文化、傳播羌地旅游資源、推動羌區旅游產業發展最好的文化平臺與宣傳窗口。
(一) 全方位擴大羌區旅游資源的影響力
“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中多媒體的運用與大數據庫的互聯,可以創新羌族文化遺產在互聯網中的展現方式,以全新的科技手段,全球的關注視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這方面,Google地圖中的“街景視圖”有一定借鑒作用,在視圖中瀏覽者可以通過 360 度的街道全景圖像來探索世界各地,方便查看餐館情況,計劃旅行路線,甚至還能游覽平生可能很少涉足的秀美風光,如亞馬遜河的熱帶密林等。羌族的文化遺產,很多都是人地關系的產物,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擁有一方文化”,從這個角度而言,羌族的文化遺產,是社會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在“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一方面可以如“街景視圖”實景全方位展示碉樓文化,規劃羌區碉樓文化旅游路線,另一方面,也可以實景全方位展示當地秀美的山川,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效果;同時,“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還可以活態、實時加互動的方式展示羌人的生活,展示羌族節慶活動的過程,這些鮮活的展現方式,親切而自然,真實而有趣,無疑將增加“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使用價值,擴大羌區旅游資源的影響力。
(二) 促進羌區大眾創新與創業
“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結合大數據統計和分析,為羌族地區建立區域性的優勢旅游景點、獨特人文景點,乃至在“一溝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旅游產業的建設過程中,提供理論參考和數據支撐。比如:將“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中的“釋比文化數據庫”與汶川縣羌人谷的“釋比文化基地”對接,與理縣蒲溪溝的“釋比羊皮鼓之村”對接,以數據庫的云計算優勢,為瀏覽者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服務;同時,在“一溝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旅游產業的規劃中,“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更可以提供從歷史梳理到文化包裝、從產品推薦到市場評詁全方位的數據支撐。
“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與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的結合,可以為羌族地區突破傳統的資源型旅游景區的瓶頸,奔向更富時代氣息與創新性的創意景區提供支持。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游客喜愛與追捧的創意景區,其實質仍是文化產業對傳統旅游產業的提升,是對旅游活動、景觀、游憩和服務設施進行創意設計,比如:主題樂園、民宿、農莊、戶外活動等。通過豐富旅游產品業態,增加文化體驗,來提高游客滿意度。創意景區或將是旅游景區擺脫門票依賴,進行轉型升級的突破路徑。“羌族文化遺產數據庫”攜手景區建設創意景區,將為游客提供好玩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為羌區村民的萬眾創業提供良好機會。
[參考文獻]
[1]張靖宜.現階段我國網絡文化生態問題研究[D].石家莊市:河北師范大學,2013.
[2]吳磊.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3]譚宏.利用互聯網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0(14).
[4]孫信茹.互聯網時代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播[J].民族藝術研究,2002(3).
[5]趙東山.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6]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7]焦虎三,李輝.羌族文化遺產與公共服務大數據[J].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2015(9).
[8]焦虎三,徐明波.羌族口頭藝術出版物與數據庫建設[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12).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