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會龍 李豪
摘 要:
當下,公民意識培育是強化道德建設、實現道德治理的根本路徑。道德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旨在通過對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加以治理,以道德手段實現治理方式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由此可見,加強公民意識培育是實現社會道德治理的重要一環,為此,我們需從現實出發,厘清當前我國公民意識培育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公民意識培育;道德治理;機遇與挑戰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自黨的十四大提出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市場經濟展示出了巨大的活力與強有力的社會競爭力。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GDP總量自1978年3645.2億元,發展到2017年80萬億元,使我國經濟進入快速車道發展,由一窮二白轉變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具備社會主義性質,但它本身所具有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也向社會各領域間滲透,給當下我國公民意識的培育以及道德建設帶來挑戰。“競爭、利益驅動、等價交換等理念和行動原則不僅迅速占領了經濟領域,并向其它領域急劇滲透和擴散。”
[1]因此,我們要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引領下,充分利用其優勢,以實現趨利避害的效果。
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廣大青年的創業與就業提供了有利平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只有不斷提高創新與創業水平,才能具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自身的市場價值,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程度與創新能力的不斷發展。公民創新意識與參與意識的培育與提高,是公民素質水平評價的一個方面,更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體訴求,公民個體與社會整體是相互依賴、相互發展的兩個環節。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實現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國的公民意識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與教育平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展現的活力,有效增強了廣大公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心,更加突顯出全黨與全國各族人民的聰明智慧,經濟的發展使得各級各類學校逐步更新與建立,保障了各式各樣的人才培養所需的物質基礎,并對先進典型給予適當物質與精神獎勵,從而保證著我國公民意識培育的有序開展。誠然,市場經濟在帶來社會物質財富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還促進著人們精神層面的不斷豐富。各類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公民整體素質的大幅提升,為我國民主法治化進程增添動力。規范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法律與道德的共同引導,但是公民法治意識對其起著基礎性作用,法律不僅保證著公民在市場競爭、交換等各個環節的有序進行,還保障著市場買賣雙方的利益不被損害。經濟的發展必然引發法治化進程的發展,同時還促使公民對自身政治權利的重視。當前,公民對自身民主政治權利高度重視,通過各種途徑參與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各項決議,越來越多的公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國家的法治與民主化進程中。新時代下,公民所具備的創新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意識等,都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須具備的主體性要求,公民意識的提升也必將有力促進社會整體的發展與國家道德治理的實現。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由單純的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各個方面,使得部分群眾只顧個人利益,誠信缺失,不顧道德和法律的限制,做出違背良心和違法犯罪的事情,即是我們社會中流行的一句話“一切向錢看”。黨的十八大報告之中:“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突出道德治理與社會誠信建設力度,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提升公民整體素質,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縱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公民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等都有提升,但是市場經濟也帶來公民個體的追求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現實生活中,“未富先奢”現象嚴重,流行比闊氣、比豪氣,使“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俗語得到印證。不少年輕人追求國際奢侈品牌,認為穿在身上有面子,更有甚者為了買到各式各樣的名牌箱包、香水等奢侈品,做出違背道德、違犯法律的事情。同時,不少企業生產者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生產出大量假冒偽劣商品,給廣大公民生活帶來不良影響。這一系列負面事件,一定程度上都給國家公民意識的培育,以及道德治理的實現增加難度、帶來挑戰。
二、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公民意識培育帶來新的傳播平臺,既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又實現了多元化教育對象的同步接收。所謂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度局域網、無限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主要輸出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2]。簡單來講,即是利用以互聯網為主的虛擬網絡,將各式各樣的信息傳輸到手機、電腦、戶外大屏幕、公交車車載電視等數據終端,使得各種信息能夠高質量的呈現在公眾面前。
究其本源與其工作特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對比,具有傳輸效率高、表現形式好、成本花費低以及接受范圍廣等特點,日益受到公眾喜愛,也為公民意識的培育提供全新的教育宣傳平臺。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互聯網,使得公民教育的教育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一系列電視欄目、電視劇作品,以及手機APP等涉及公民教育內容的軟件廣泛出現,不僅具備宣傳教育功能,還以影音、娛樂的方式寓教于樂,將公民意識培育的隱性教育手段發揮到極致,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又如公交車的車載電視,把所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動畫的方式,呈現給乘客,并通過事實例證強調弘揚與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真正做到將公民意識培育融入到公民生活,并為道德治理的實現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各類自媒體的出現,如QQ、微博、微信等APP應用的出現,也為公民意識的培育及其檢驗提供良好平臺。教育者可以利用各類自媒體,擺脫課堂的限制,實現與受教育者的網上互動交流,給公民教育提供方便,與此同時,教育者也可根據與受教育者的交流中,發現其思想的變動與錯誤觀念,從而為教育者的宣傳教育增強針對性與實效性。
縱使新媒體的優勢顯然,但其對公民意識培育,以及道德治理所帶來的挑戰也隨之躍出,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媒體所具有的隱匿性,給公民意識培育帶來沖擊。新媒體所具有的隱匿性雖然使廣大網民能夠無拘束的真實交流、表達個人觀點,但不乏一些網民公開發布虛假新聞、對黨和國家惡言相向,甚至肆意煽動民情引發社會暴亂,諸如此類的違法行為正是借助新媒體的隱匿性功能,將個人的不道德觀念、行為影響到其他個體,乘借著新媒體所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正確價值觀養成造成不良影響。新媒體的隱匿性是互聯網領域中道德治理實現的最大障礙,如何克服此類難題,將是新媒體視閾下實現道德治理的重中之重。二是新媒體缺乏有效的監管,使得公民意識培育,特別是互聯網領域的道德治理難度增加。虛假新聞、負面新聞的大量爆出,不僅僅是媒體機構或公民個人為了提高“曝光率”或“關注度”,所做出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行為,更反映出新媒體監管機制的缺失。負面新聞的曝出雖然能比其他新聞引來更為廣泛的社會關注,但也使得一些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公民,由于得不到及時、正確地疏導而引發片面思想觀念,更有甚者秉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來看待網絡環境下的虛假新聞。三是在新媒體時代,各類思想觀念縱橫交錯,不利于道德價值共識的形成。互聯網領域,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發起的“西化”、“分化”思想以及采取的文化價值觀念等的殖民掠奪,為我國優秀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的傳播增添難度。同時,一些網絡傳播者為了強化自身的關注度,特意傳播一些踐踏道德底線的語言、圖像等,來換取一時的“名氣”,此類“網紅”給公民意識的培育以及道德治理的實現帶來了不良影響。
總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公民意識的培育帶來新的方法與手段,利用新媒體實現當下社會的道德治理以及實現互聯網領域的道德治理,要采取揚長避短的方式加以優化,特別要在新媒體的隱匿性和監管不到位上下功夫,為公民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創造有利平臺。
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各地區、各部門的勞動人員收入也逐步提高,群眾生活逐步殷實,人民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指數攀升。涉及全國人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快速發展,并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將重點關注民生問題,使我國公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更加完善。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城市與鄉村、各類職業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各地區財政收入的差距,也使各地區間的公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能有一個唯一的、確切的標準,最終導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缺乏相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今后的國家建設、民生建設中,如何確保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與公正性,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的重要論題。
一方面,隨著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人民群眾切實從生活中體會到黨和國家關心群眾的力度與決心,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與獲得感不斷提高,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更有信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民生建設,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特別是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它為群眾的健康生活保駕護航,使廣大窮苦百姓能夠敢去醫院治病求醫,能夠感受到黨和國家對群眾生命的尊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為公民意識的培育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它能夠促使群眾增強對黨和國家各項決議的支持度,使公民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從而促使公民參與到國家道德治理進程中。同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國家利用財政政策實施的縮小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的一項重要決策,它對于穩定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作用,為提高公民意識和實現道德治理奠定了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各階層之間的社會矛盾逐步縮小,不僅為公民意識培育提供前提,更有不少群眾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獲得切實利益,也在這個過程中,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高,認識到黨和國家對自身的密切關注,也認識到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來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的重要性。這使得公民對自身素質的提升得到主觀需要,為公民意識的培育提供了前提。
另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雖然已經建立,但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城市職工醫療保障與新農合醫療保障之間存在差距,甚至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西部內陸貧困地區間的最高與最低醫療保險相差數倍。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公平與不公正建設,既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點問題,也是當前社會矛盾的突出問題。隨著公民素質的不斷提升,對國家建設的突出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對待不公平的制度問題,廣大百姓存在較大不滿,給后期我國道德治理的實現帶來難題。
[參考文獻]
[1]熊富標,《道德治理內涵的演變與良性倫理秩序的構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3).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3.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山東 濟南 250014;濰坊實驗中學,山東 濰坊 2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