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
摘 要:
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自成立以來與軍政府經歷了從激烈對峙走向妥協合作的演變過程,在對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關系疏理的基礎上,探析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關系演變的原因,原因包括全國民主聯盟對執政權的需求、領導人日趨成熟的參政風格、全國民主聯盟內部的調整與執政能力的強化、以及全國民主聯盟與少數民族黨派開展合作這四個方面原因。
關鍵詞:全國民主聯盟;軍政府;原因探析
緬甸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影響下,于1988年成立了旨在實現民主政治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全國民主聯盟的成立標示著其與軍政府對抗的開始。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時期表現也有所不同,探討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關系演變及其演變的原因有助于我們了解緬甸全國民主聯盟。
一 、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關系的演變過程
首先,雙方關系對峙的開始。1962年奈溫作為國防軍總參謀長發動政變上臺,緬甸由此開始了軍政府統治。奈溫軍政府采取的高壓控制政策以及無效經濟政策,使得緬甸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爆發,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來反對奈溫政府的統治,為了鞏固軍人集團的執政權,奈溫不得不讓位,由蘇貌接管政權。昂山素季在軍人集團強力手段的控制下在1988年9月24日成立了以實現民主政治為目標,以非暴力和不合作為政治斗爭綱領的全國民主聯盟。全國民主聯盟通過不斷的組織游行活動,聯合其他政黨包括少數民族黨派抗議軍政府的強硬獨裁統治。在國際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幫助下全國民主聯盟獲得財力、物力、政治外交方面的支持。1988年8月為了打壓軍政府的勢力,英美等國的大使館從緬甸撤出,并公開表示不承認緬甸軍政府,減少對緬甸的經濟支持。全國民主聯盟在國內外的支持下迅速地發展壯大成為了緬甸最大的反對黨。面對全國民主聯盟的快速發展,軍政府主要采取暴力鎮壓等強制措施意圖遏止全國民主聯盟的發展,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軟禁了昂山素季與全國民主聯盟的另一位領導人丁吳,并逮捕大批全國民主聯盟成員和參與游行示威的學生。強制吊銷昂山素季丈夫邁克·阿里斯的簽證,并驅逐其出境①。此外,軍政府加強言論控制,比如加強對出版物的審查,對書報等出版進行嚴格限制;禁止集會與實行宵禁,軍政府規定晚上10點到凌晨4點全國各城鎮開始戒嚴。但是,軍政府的措施不僅沒有遏止全國民主聯盟的發展,反而在國內外造成了負面影響。
其次,雙方對峙的激化。在1990年5月的大選中,全國民主聯盟說服和拉攏反軍政府、其他政黨以及少數民族黨派參與選舉,統一和擴大了反軍政府戰線,在全國民主聯盟的努力下,全國民主聯盟在1990年大選中獲得了80%的選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然而,軍政府以少數民族黨派武裝動亂,交權之前先制定憲法為理由,拒絕交權。而昂山素季“先政治后經濟”的指導思路逼迫軍政府交權,因為兩方對峙不妥協的立場導致雙方關系激化到達頂峰。雙方對峙主要集中在沒有實權但卻獲得選舉成功的全國民主聯盟敦促掌握實權的軍政府交出執政權,力量懸殊導致的不平衡關系使得處于弱勢一方的全國民主聯盟不得不尋求國內外的力量對軍政府施壓。國際上,西方國家在外交和經濟上對軍政府進行封鎖,在民主和人權上對軍政府施加壓力。經濟上,西方國家針對軍政府制定的制裁法案對緬甸出口貿易產生影響;在人權上,西方國家將緬甸政府納入“高危政權”黑名單②,給被軟禁的昂山素季頒發了諾貝爾和平獎,并且不斷在國際輿論上指責軍政府違背人權與民主。在國內,全國民主聯盟繼續聯合國內反軍政府力量,與少數民族政權合作,繼續加強反軍政府的統一戰線,1990年6月“緬甸民主陣線”發表聲明敦促軍政府把政權轉交給全國民主聯盟,雙方圍繞著選舉結果進行了長期的對峙。
再次,雙方對峙狀態松動。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的對峙主要是針對“制憲問題”,這一階段,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的對峙,顯現出來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的力量懸殊,這種不平衡的力量懸殊是全國民主聯盟不得不妥協的重要因素。軍政府為了獲得政權的合法性,開始展開軍人主導下的民主,圍繞制定如何制定新憲法的問題多次召開國民大會。由于新憲法的繼續實際上維護軍人的特權,全國民主聯盟拒絕參與國民大會。全國民主聯盟雖然努力的向國際社會請求幫助,西方國家繼續加強對緬甸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所以全國民主聯盟不得不認清當前所處的形勢,態度有所軟化,開始由抵抗不合作的姿態轉變為妥協合作,轉變的標志是在2006年2月12日,全國民主聯盟發表“聯邦節”聲明,提出在釋放昂山素季、邀請全國民主聯盟參與制憲進程的前提下,全國民主聯盟愿承認軍政府。
最后,全國民主聯盟與軍政府的關系逐漸走向合作。2010年代表軍方利益集團的緬甸鞏發黨獲得2010大選勝利,新政府釋放昂山素季,昂山素季對于軍政府控制下的鞏發黨在2010大選中不合理行為沒有公開表示譴責,實際上表示了昂山素季放棄1990年大選的勝利果實。2011年鞏發黨釋放大批全國民主聯盟成員。昂山素季并愿意與軍政府展開談話,愿意與鞏發黨政府進行合作,如她要求召開“第二次彬龍會議”倡導民族和解。軍政府方面,吳登盛新政府在同年批準了新修訂的《政黨登記法》,取消了之前所規定的正在服刑的公民不能加入政黨和參選政黨領導的規定,批準全國民主聯盟為合法政黨③。此外在兩方在民生、少數民族矛盾問題上達成合作共識。
二、關系演變的原因
(一)全國民主聯盟對執政權的需求是雙方關系變化的內在原因
全國民主聯盟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民主政治。實現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是要掌握執政權,在成立初期階段全國民主聯盟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口號,舉行多次游行示威活動,比如1989年仰光十萬人游行活動以及各種主張公正選舉的游行等。全國民主聯盟的迅速發展動搖了軍政府的合法性,軍政府為了鞏固自身統治需要獲得合法性。2008年憲法頒布之前,全國民主聯盟多次爭取國家執政權力的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比如1990年大選,2008年修憲問題。但是雙方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軍政府從一個強悍的政治力量被動的轉變為一個民主轉型的政府。另外,全國民主聯盟在獲取執政權之后,也需要借助軍方力量的支持解決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