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陶馥潔
摘 要: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在我國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爆炸式增長后,近些年來卻遇到發展增速放緩的困境。依托于SZ醫院的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也從成立之初的飛速發展,轉向發展趨緩甚至停滯不前的狀態。如何破解杏林義工發展的困境,本文從杏林義工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五大主要問題著手: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社會效益固化、資金來源單一、激勵機制不完善以及人才流失嚴重等,分別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希望以杏林義工的發展為例,為相關部門解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發展
非營利組織(NPO)[1]又稱為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部門和企業私營部門之間的一切志愿團體、社會組織或民間協會。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非營利組織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包括慈善、教育、政治、學術、環保等等,而依托于SZ醫院的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則屬于社區服務性質的公益性組織。
杏林義工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員是2011年6月在SZ醫院黨總支的帶領和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借鑒了臺灣地區及大陸其他醫療機構開展醫務社工工作的做法,結合醫院自身工作特點,依托醫院、街道社區、大學城高校等社會資源,建章立制、搭建平臺,積極組織愛心人士走進醫院門診和病房,為患者指引方向,維持就診秩序,助弱護老,為方便病人就醫、緩和醫患關系以及構建和諧醫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杏林義工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遇到了系列問題,如: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社會效益固化、資金來源單一、激勵機制不完善以及人才流失嚴重等,如何面對和解決上述問題,正式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現狀
根據《社會組織藍皮書: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發展報告(2017)》,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70.2萬個,比上年增長6.0%;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763.7萬人,比上年增長3.9%;接收各類社會捐贈786.7億元。其中,共有社會團體33.6萬個,比上年增長2.3%;共有各類基金會5559個,比上年增長16.2%;共有民辦非企業單位36.1萬個,比上年增長9.7%。
雖然全國社會組織于2016年依然保持了6%的高速增長,但是對比2014年10.2%的增速以及2015年9.8%的增速,我們發現全國社會組織的增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我國的社會組織數量可能已經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開始步入質量提升和規范發展地時代。同時,這一增速下滑趨勢應當引起民政部門和社會組織建立者的重視,因為社會組織的發展受政策影響較大,在政策的刺激與制約下生存,其發展還受到資金、人才、場地等等多個因素制約。由此可見,非營利組織的社會發展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
二、杏林義工面臨的問題
杏林義工作為非營利組織,其發展和成長均是以SZ醫院為依托,且主要服務于SZ醫院。杏林義工志愿者們在醫院內開展諸如指路、解答問詢、維持排隊秩序、指導患者填寫病歷以及陪同年老體弱的病人就醫,走進兒童病房為孩子補課、講故事,為特殊病人出院提供護送輪椅服務等等。初始發展的幾年時間里,杏林義工一度受到區、市級衛生部門的關注,并曾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一等獎。然而,近幾年杏林義工的發展卻呈現萎縮之勢,同全國許多非營利組織一樣面臨著許多發展問題。
1、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非營利組織往往承擔了應當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將社會上閑置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并再次輸送到社會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在負擔社會公共與福利事業方面的壓力,解決了部分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有效彌補了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薄弱點和難以顧及的地方,因而政府在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引導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過程中卻面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問題。諸藝偉等[2]認為,我國關于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社會組織的設立、性質、地位、作用以及功能等沒有完全明確、規范,社會組織發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陳天仁等[3]通過對上海市閘北區社會組織發展與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發現,閘北區公益性社會組織基本處于政府指導下的獨立運作狀態,完全獨立運作是少數,說明大多數都是依靠政府主導下運作的。如果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力度稍有欠缺,則會對非營利組織造成很大的影響。其中,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在初始發展階段依靠成功申報上海市志愿者服務基地以及“益左益右”助醫服務項目等,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后期,一旦缺失了項目申報,或者項目申報延遲,則很難再獲得政策支持。
2、社會效益固化
杏林義工作為依托于SZ醫院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其主要服務內容涵蓋五大板塊:①、門急診綜合服務,包括在門診掛號收費處、候檢候診處維持排隊秩序、指引就診方向、宣傳并協助一站式付費、自助掛號和自助報告打印操作等;②、兒童住院陪伴服務,包括對生病住院的兒童開展補課、講故事、教畫畫、與小朋友做游戲等內容;③、特殊病人出院護送服務,如:杏林義工先后與胸外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骨科等病區合作,為特殊病人出院提供護送輪椅服務;④、與6個居委會合作,開展社區孤寡老人預約全程陪同就醫服務;⑤、鋼琴吧志愿服務,如:在醫院門診大廳設置鋼琴角,并招募志愿者在患者就醫期間彈奏舒緩的鋼琴曲目,緩解患者的就醫壓力等等。
雖然杏林義工的服務項目不少,然而常規性的項目只有門急診綜合服務,且僅僅局限于SZ醫院及其周邊的另外2家專科性醫院。受政策、資金以及人員等因素的影響,杏林義工目前處于維持現狀的狀態,其服務的群體也局限于特定醫院的門急診患者。杏林義工的其他服務項目則在醫院或社區有特殊需求時才得以體現,而這種體現往往是階段性的或者是活動性的,沒有系統性也沒能擴展其受眾范圍,故而其社會效益也就難以拓展。
3、資金來源單一
作為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籌資是其參與社區建設和開展公益活動的前提。如同梁廷[4]在對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籌資問題研究中所闡述,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社區非營利組織面臨資金來源匱乏的問題,資源不足嚴重制約著組織的運作。
杏林義工由于其社會影響力小,籌資渠道狹窄,沒有經營性收益,故而其活動范圍受到極大限制。在杏林義工組織剛剛組建之初,依靠向政府申請的各類項目基金尚可獲得部分資助。然而,隨著組織的擴大,人員的增加,各項活動的開支也逐漸增長,原有的資金來源難以維繼其發展需求。在資金來源不足的情況下,杏林義工的業務范圍也就難以拓展。目前杏林義工基本依靠SZ醫院給予的資助運行,項目包括志愿者的餐費、路費以及優秀志愿者的體檢、表彰等等。
4、激勵機制不完善
任何組織的運行都必然有其內在的文化,尤其需要關于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激勵的文化。王馨寧等[5]在對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的研究中發現,由于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或留住優秀的專業人才,且組織內部人員往往缺少系統的專業培訓,這就導致非營利組織不能夠招到足夠數量優秀的員工,而真正參與到組中來的基本以是退休職工、學生或者兼職人員為主,這對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穩定極為不利。
雖然杏林義工志愿者的初衷都不在于取得任何回報,但SZ醫院依然為杏林義工志愿者推出了“時間銀行”,通過對志愿者服務時間的計算,給予義工們一定的獎勵,讓大家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和信心。同時,杏林義工組織還為優秀的義工頒發“月度之星”、“季度之星”以及“年度之星”等榮譽證書,以鼓勵義工們繼續加油。杏林義工組織的這些措施在其剛剛成立的時候的確起到了激勵義工的效果,然而這些措施后來證明其效果有限。一方面獲獎面較少,另一方面義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沒能得到較好的激發,優秀員工依然流失,專業的員工依然沒能引入到義工隊伍中來,目前杏林義工主要依靠諸多的退休職工開展活動。
5、公益人才流失
對任何組織來說,人才都可謂是一種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壯大也需要人才的支撐,然而現實困境是專業性人才嚴重不足。一方面是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非營利組織因內部管理不善、薪酬激勵不合理等種種原因而難以留住現有的人才。人才流動性大已經成為非營利組織的一大特點。胡佳怡等[6]通過對我國非營利組織人才保留困境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緊緊依賴于政府,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這種尷尬處境下,其志愿活動往往流于形式,也嚴重打擊了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地就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對于杏林義工來說,其發展過程中人才的流動也是比較頻繁。雖然杏林義工組織組建了10支標準化服務隊,包括以退休人員為主的“夕陽紅”隊、以全職媽媽為主的“娘子軍”隊,以及以大學生和中學生為主的志愿者隊伍等等,然而其現階段的平平淡淡與組建時的轟轟烈烈不可同日而語。許多熱心于公益的骨干力量因各種原因逐漸離開了這支團隊,僅僅留下部分人員維持著組織的運作。
三、對策及建議
作為非營利組織,如何面對上述系列問題,如何走出發展困境,這就需要政府和非營利社會組織自身等多方面力量積極應對。
首先,正如陳天仁等[3]所指出,作為社會組織的主管機關和關注民生的政府職能部門,各級民政部應當進一步發揮民政部門在公益性社會組織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雙向驅動中的作用,貫徹落實中央政府關于社會組織的各項重大決策和方針政策,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大力培育和扶持社會組織的發展。
同時,完善各項政策和法律法規,理清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與適當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發展的關系,認清公益性社會組織與民間自治組織的責任劃分,區分出政府向公益性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與“委托”服務的不同概念等等,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公益,給予真正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促進其在人才引進和社會服務項目等方面的范圍擴展和力度提升。
其次,作為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所依托的SZ醫院,在引入杏林義工后,醫院的就診秩序得到極大改善,醫患矛盾得到有效緩解,醫患關系得到改善,患者的滿意度得到大力提升,所以SZ醫院在引入杏林義工后獲益不少,在杏林義工發展面臨困境的當下不應當成為旁觀者。
SZ醫院應當如何加大對杏林義工的幫扶,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一方面,SZ醫院對杏林義工的扶持政策是否應當適應時代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調整;另一方面,SZ醫院在引導本院職工加入杏林義工的隊伍方面建設是否應當加大考核力度,促進本院職工與杏林義工的互動;第三,SZ醫院的黨組織在黨建引領志愿活動方面與杏林義工黨組織的合作是否應當加強,以結對共建等形式促進杏林義工的發展;第四,SZ醫院對杏林義工在本院開展各項活動的監督和考核是否到位,是否有利于促進杏林義工的發展等等。
第三,作為非營利組織,杏林義工面臨發展困境時也要從自身尋找問題根源。首先,杏林義工的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是否完善,是否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行修訂調整;其次,杏林義工發展的愿景是否與國家醫改政策相關聯,是否與分級診療相銜接,是否能夠引起義工志愿者的共鳴并引領義工前行的方向;第三,組織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杏林義工在人才引進和挽留方面是否努力的力度還有所欠缺,是否要考慮拓展其人才范圍,建立人才流動長效機制等等。一系列對組織自身發展問題的審視,可以讓杏林義工看清自己在制度建設、團隊培養以及人才挽留等方面的問題和不足,從而為后續改革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標準的不斷提升,非營利組織在社會的發展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科技、教育、衛生、民政、環保、法律等各行各業都已經有了非營利組織的身影,非營利組織已經走進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了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對非營利組織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非營利組織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開始逐漸暴露。杏林義工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員,其發展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借助政府的力量,如何更好地依托SZ醫院平臺以及如何審視自身的發展等等,成為了杏林義工等非營利組織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代昕.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困境與突圍[J].價值工程,2018,(6):232-233.
[2]諸藝偉,栗孟杰,徐夢怡.上海市公益性社會組織發展、問題及現狀研究:以杏林義工為例[J].山東青年,2015,(5):29-30.
[3]陳天仁,宋大杰,王雅珍.社會組織發展與政府職能轉變的雙向驅動——對上海市閘北區的調查研究[J].社會治理理論,2013,(4):111-119.
[4]梁廷.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籌資問題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12):119-123,128.
[5]王馨寧,索志林.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7,(16):200-201.
[6]胡佳怡,徐志花.我國非營利組織人才保留困境研究[J].當代經濟,2016,(20):73-75.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