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志 魏亞非
摘 要:
從古至今,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中國人亦將臉面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標準。儒家思想中,對人禮儀的教育,是一種理想的中國人的臉面觀,這是一種價值取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并不能達到一種理想的臉面模式,出現了不同種類的臉面觀,對社會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文章旨在揭示四種不同的臉面觀,通過思想政治激勵教育,使人們形成健康的臉面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而行,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中國人;臉面觀;思想政治激勵教育
1、相關概念
1.1、思想政治激勵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①激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基本方法,激勵教育作用的發揮則需要依靠一定的載體,即方式方法來得以實現。思想政治激勵教育,就是教育激勵者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對教育激勵對象所采取的激勵方法和手段。
1.2、中國人臉面觀的概念
在對臉面觀的研究中,有些學者認為臉和面是一個整體,有些專家認為臉和面是分開的,翟學偉是國內探討面子的杰出代表,他認為:臉是個體為了迎合某一社會圈認同的形象,經過印象整飾后表現出的認同性的心理與行為。面子是我把我自己的形象展現給別人之后,社會圈的其他人對這個臉進行的一種評判,即面子是這已形成的心理及行為在他人心目中產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面子偏向互動雙方“所處關系狀況”,是一種“心理地位” ②。
2、中國人臉面觀的類型
在西方社會中,臉面統一體的模型與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相吻合,只要你夠優秀,就能獲得社會對你的認可。在中國并不是這樣的,關系和人情的介入,會使得個性變得越來越弱,中國人不再通過自我的形象來獲得他人的心理地位。由于中國人在臉面行為中偏向面子,那就造成了臉面的分離,這意味著中國人做人的原則已不落在品行和人格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了以他人為重或表面的應酬上,即處處考慮情面的問題。翟學偉將中國人的臉面
圖1 臉面四分圖
用新的模型進行展示,將臉和面做兩個象限的區分,得到一個臉面四分圖(見圖1)。
第一種情況是有臉有面子,它的表現是人格和關系的一致性,你的良好表現或者品行可以展示你良好的社會關系,也可以通過你良好的社會關系來回推你是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他們之間構成一種同質性的關系。
第二種情況是有臉無面子,我們知道儒家思想只是一種價值倡導,這種價值倡導是否真正能夠落到實處,這是值得商榷的,現實與理想是存在落差的——即你做的事情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就導致了有臉無面子的出現。
第三種情況是無臉無面子,這一類人不顧及自己的形象,沒有底線,沒有道德,沒有羞恥。
第四種情況是無臉有面子,在社會關系中,我們總介意別人怎么看我,被人如何評定在中國社會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雖然他已經明明做了不守規矩的事情,但是依然要維持住別人怎么看。
3、臉面觀形成的原因探析
從經濟基礎來看,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土地是人們的生存資料。由于土地是固定的,不能隨意遷動,以土地為生的人們也就固定在這個地方,這就使得周圍的人都是熟人,他們了解彼此的身世,并對某些事件口耳相傳、世代相傳,尤其是對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僅這一代人丟了臉面,以后的幾代人也會跟著丟臉,“造成中國人在社會生活中第一要務是要考慮怎樣來保人際關系的穩定和和諧”。③
從傳統文化來看,儒家文化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在思想教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教導人們做君子而非小人,教導統治者“為政以德”。在這種社會風氣下,人們追求“德才兼備”,崇尚正義,唾棄不義之事,對于臉面也就更加看重。
4、中國人臉面觀的利弊分析
中國人的臉面觀念是存在一定的益處的。首先,臉面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在中國臉面通常與身份地位相聯系,所以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考慮是否會損害自己的顏面,是否與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相符,這就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相對和諧。其次,臉面有助于弘揚善隱瞞惡。我們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做了好事就會愿意讓別人知道,做了壞事就會將其隱瞞,雖然不能確保減少惡的發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了凈化社會環境。最后,臉面有助于人們知榮辱。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恥辱的強烈反應,這種恥辱感使人們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中國人臉面觀念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第一,過于追求臉面影響公平公正。比如,中國人辦事情喜歡找熟人,因為熟人可以給個面子,讓事情變得簡單和方便,如果不認識熟人,辦起事情來就會有些費勁。第二,過于追求面子會導致形式主義泛濫。比如有些村莊修領導視察路,在這條路上綠樹如茵,鳥語花香,道路整潔,而其他的地方卻非常臟亂,這種形式主義并不能真正的給村民帶來實惠。
5、基于臉面觀進行的思想政治激勵教育
5.1、強化激勵法
強化激勵法就是激勵者通過肯定或否定被激勵的行為,使其保持或消退某種行為從而實現預期目標的方法。④按照強激勵化對人行為的強化或者減弱,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正強化也稱作為正激勵,是指激勵者通過滿足被激勵者的某些需要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使其努力實現預期目標的過程。正強化的表現形式很多,我們通常指的是表揚和獎勵這兩種形式。在中國人臉面觀中,第一種類型的臉面觀,是一種符合道德要求的臉面觀,它代表了一種正義與擔當,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國家的要求。第二種臉面觀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按照規則辦事,屬于鐵面無私的人,本身并沒有錯誤,也是社會良好風氣的傳播者,也應該對他們采取正強化的方式,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地位,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符合社會規范的,進而激發他們堅持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負強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批評、懲罰,使其情緒上受到刺激,進而醒悟和受到啟發,從而改變或放棄自己原先的行為方式。負強化主要是以批評、懲罰為主,它具有正強化所不具有的定向功能。第三種臉面觀的人,做事沒有原則,自私自利,是危害社會的蛀蟲,他們不僅不能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反而以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榮,對于這一類人要采取負強化的措施,讓他們的行為受到應有的懲罰,使之不敢為非作歹。第四種臉面觀的人,他們通常利用非正當的手段來謀取做人的尊嚴和社會地位,這種不正當手段必然會危害其他人的正當利益。所以需要對無臉有面子的人進行批評或者懲罰,做一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
5.2、感情激勵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情能激勵人的行為,改變行為的效率,它具有動機作用。感情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它具有組織作用,感情通常是指人們對周圍事物、對于自身以及對于自己活動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⑤感情是影響人們行為的重要因素,如果教育者能夠利用感情來教育或者影響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將會在認知方面發上變化,認知一旦形成便具有持續性的特點,對人的一生都產生影響。
感情激勵法主要包括三個要點:關心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信任受教育者。感情激勵一定要發自內心,虛假的激勵不僅不能幫助不同臉面觀的人改掉惡習,反而會使他們變本加厲,產生不好的影響。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得到外部的關心、尊重和信任是人的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任何一種臉面觀的人都有被人關心、尊重和信任的需要,點滴的感化可以使他們堅持正確的思想與行為,逐漸改變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從良知方面得到感悟,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5.3、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法是教育者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方法,它是指通過樹立典型,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示例為范例,提高人們思想認識和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借鑒、模仿他人的行為反應來完成的。⑥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榜樣都能夠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力量,激勵自己實現目標。
人是一種善于模仿的動物,外界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自己的實踐,尤其是那些價值觀還沒有建立健全的人。在臉面觀中,有臉有面的人可以給別人樹立正確的示范,但無臉無面、無臉有面的人在社會中比比皆是,這將會影響多少臉面觀不穩定的人,可見對于臉面觀的教育是多么迫切。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飛速發展,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這為榜樣的選擇和樹立提供了路徑,教育者應根據臉面觀的標準選擇有臉有面的人,使之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臉面觀。
5.4、環境激勵法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激勵法是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切外部環境的總和。⑦“孟母三遷”體現了古人對于環境影響人的理解,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實踐與認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處的環境。環境激勵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集體感染法,典型示范法,輿論激勵法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發源于其中的面子文化妙趣橫生,體現了中國人的處世價值,當然其中包含了一些文化糟粕,這對我們提出了考驗。為了使人們的行為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層的需要,我們應該對糟粕進行改造,思想政治激勵教育能夠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改變不好的思想行為,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品質。
[注釋]
①⑦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⑤翟學偉.中國人的臉面觀—一項本土心理學研究.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1995,95- 98.
③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葉栗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頁.
⑥胡娟《論榜樣的激勵作用及其機制的重構》,載《職業圈》2007年第10期.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