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宙
摘 要:教師的教育觀念是一個復雜且抽象的概念,其直接引導著教師個體的教育行為和教育實踐。因此,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師教育行為改善的前提,是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關鍵。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可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真正推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關鍵詞:教育觀念;教師教育觀念轉變;學生認同;教學影響;研究探析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關鍵,在新修訂的數學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都有一些新的理念,教師應該理解這些理念,并運用這些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在實踐中體現新的課程理念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反思自己對數學教學的認識,不斷在實踐中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發現其對教學過程的影響。
一、改變教學觀念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在教學時,教師是主演,學生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才能獲得必要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是不利的。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傳統的教學應做相應的改變,由 “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的學習”;由教師的“講授”為主變為今天的“引導”為主,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如教學“平行”一課時就向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探索實踐、討論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如:認識平行線時,以生活原型中逐一抽象出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為材料,通過討論和課件演示,讓學生對平行線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認識,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平行線定義中的關鍵詞進行討論,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平行線的含義。本課教學中重視交流也可以說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中多次出現了交流的要求,既有學生個體的“說”,(包括獨立發表意見、談看法),也有學生集體的“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通過相互交流,學生思維的彼此碰撞,關于“平行”的孤立的知識升華成系統的、整體的思想. 對于學生而言, “平行”的理論就形成了.正是由于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了。
二、改變教學觀念 真正推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這是新的課程理念給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的教學觀念,將這些理念落實到平時的教學行為中,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做了一些嘗試:
1、由傳統的教師提問向學生提問轉變。
在本課教學之前,我調查了學生現有知識和經驗水平,從學生已知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點”出發,以三角形中角的對話形式,激起學生的疑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由于教學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因此教師的教學目標順利地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也產生了積極的學習欲望。
2、由單純的指令性操作向學生自主探索實踐轉化。
在本課的整個探究實踐活動中,目標是明確的,問題是開放的,操作是自由的,而學生的表現始終是積極主動的.他們可以自主地選擇用量角器量三角形三個內角的方法,也可以自主地選擇“剪拼”、“折疊”的方法進行實驗;可以自由地與同學交流實驗的結果與體會,也可以大膽地質疑實驗的結果,充分地展示每個人的實驗成果。由于有觀察、推理、探究等活動的加入,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三、改變教學觀念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是一節新授課,內容是傳統的,但設計時,在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的轉變以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等方面都作了一些努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注意善于運用。”我的理解是:教師的講授如果僅僅停留在清淡入水般的照本宣科上,學生的思維就會缺乏具體生動的新信息的支持。小學數學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生活性。因此,我大膽地改變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把例1、例2這兩道計算題放到一個生活大背景中,讓學生通過“圓圓和媽媽去超市買西瓜”這個情景中解決了一個個數學問題。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我鼓勵學生們大膽嘗試,留有很大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組內討論,在全班交流。最后感悟到整數與小數加、減法計算法則的要點都是將相同數位對齊,把計數單位相同的數相加、減. 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也適用于小數加、減法,從而完成了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切身體會到“原來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四、總結
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過程,教育觀念的轉變必然會引起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當然影響教學的因素還有很多,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們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必須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之中,才能真正顯示出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培敏.新課程下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初探[J].新課程學習 中旬,2015,(3):191—192.
[2] 易凌云龐麗娟.教師教育觀念:內涵、結構與特征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4,(3):6—11.
[3] 劉延梅.從文化視角分析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艱巨性——兼論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應然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09,(19):36—39.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暢家巷小學,甘肅 蘭州 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