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的優秀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中華民族人倫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孝文化關乎個人修養、家庭融洽以及對國家應盡的責任等問題,而且在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凝聚力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孝親敬老文化不斷被賦予新內涵。習近平指出:“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
一、孝親敬老思想的傳統文化內涵
據學者考證研究,我國早在堯舜時期就形成了尊老的風尚,夏商時期這一風尚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農耕社會時期,因老年人掌握農事耕作過程中豐富的經驗以及生產技術,并很好的將技術對后代后輩進行不斷傳承,所以老年人的價值及優勢得以體現。在甲骨卜辭中,“孝”字還被用作地名,如“孝鄙”。商代金文中也發現有“孝”字。《尚書》記載這樣一則事例:殷王小乙死了,他兒子武丁曾為他守喪三年,沒有理喻國事。可見,商代統治者已經有了孝的思想,這是可以肯定的。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于君王,報效朝廷。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范。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孝道”一直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規范,是立身之要,是倫理原則的核心,思想道德之基石,民族文化之精髓。
古人曰:百善孝為先。從最基本的孝悌之道引發出處理不同社會關系的倫理道德,“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以孝為開端加以推廣放大,闡發出孝敬父母、夫妻互敬互愛、長幼友愛恭讓、鄰里和睦相處、重視家庭、工作認真上進、遵紀守法、愛國等等優良傳統。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鳴;由小及大,由家及國及天下,層層推進。中國傳統故事“二十四孝”中的仲由“百里負米”、蔡順“拾葚異器”、黃香“扇枕溫衾”、陸績“懷桔遺親”、漢文帝“親嘗湯藥”等典故充分展現出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在新時代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
二、當代中國面臨的孝親敬老方面的困境
敬老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親敬老一直是中華民族不斷傳承的優良傳統。然而隨著我國進入現代市場經濟時代,當代中國面臨的孝親敬老方面困境如下:
第一、人口老齡化加劇,家庭贍養負擔沉重。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據有關資料預測,根據全國老齡辦的估計,未來20年,我國平均每年將增加1000萬老年人,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隨之而來的養老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中國呈現“未富先老”的特征,城鎮離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經濟的增速。特別是在農村,大部分老年人要依靠子女來供養。如果子女缺乏孝親敬老意識,把大多數老人推向社會,這是社會所無法承受的,老人的生活就很難有保障。現代社會中,“4-2-1”倒金字塔家庭結構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存在,年輕人在敬老養老上面臨時間、精力和經濟等多方面的困難。
第二、傳統敬老養老觀念日益淡化。一方面,現代社會中,人口流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年輕人的敬老養老觀念正發生轉變。目前,人口流動的趨向表現為以中青年為主,跨區流動,且逗留時間不斷延長。人口外流,直接導致老年父母身邊子女數量的減少,老年人單身戶或一對夫婦的純老年戶比重提高。雖然這些流遷人口仍可能在經濟上接濟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尤其是精神慰藉會受到較大影響。傳統社會的敬老觀強調“父母在,不遠游”,認為陪伴在父母身邊盡孝是敬老最為直接的體現;而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對于傳統的老家習俗漸漸淡忘,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不再把侍奉父母視為人生第一大事,而是更加注重個人的自我發展,子女獨立自主、自我發展、事業成功才是敬老的最好體現。另一方面,現代社會許多年輕人更加強調個人主義,難免產生自私自利的想法,忽視了傳統情感蘊含的養育感恩之情,對老人情感冷淡,虐待老人、遺棄老人,爭奪老人家產事情時常發生,這些不良現象與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相悖的。
第三、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其敬老養老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完善,養老保險覆蓋率低,統籌層次低,各地在繳費和待遇標準等具體政策方面千差萬別,養老保險收支嚴重不平衡,養老保險制度、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等尚未健全,敬老文化發展正面臨著制度上的困境。同時,社會養老意識不足,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口養老問題上;缺乏對就業、撫養負擔、代際公平等與勞動力供求和接續等政策安排;缺乏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推動老齡產業發展、促進健康老年群體收入,挖掘二次人口紅利的政策。養老資源嚴重缺乏,養老設施總量供不應求,現有養老服務制度基本上還是"補缺型"的制度框架,主要保障"三無"和困難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務面相對狹窄,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惠及全體老年人的服務體系。
三、新時代加強孝親敬老思想傳承的舉措
第一、要加強對全民孝親敬老思想的宣傳教育,要培養感恩意識。一方面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孝道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孝親敬老的習慣。我們每一步成長都凝聚著父母的愛與心血。作為子女,應該有感恩、回報之心,要懂得“百善孝為先”之理,知恩、感恩、報恩,履行“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典型,使孝親敬老、代際和諧、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動人故事家喻戶曉,使整個社會形成敬老、尊老、愛老、養老的氛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第二、發揮法律的懲戒作用,培養孝親敬老的法治思維。敬老養老是法律規定的責任,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對那些不敬老、不尊老、不養老,甚至惡老、虐老、打罵老人的不孝之子女,輕者予以批評教育,重者要依法嚴懲,嚴厲譴責,以儆效尤。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維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提供了法律保障。《憲法》第49條第三款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第49條第四款規定:“禁止虐待老人”。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根據《憲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建立省、市、縣三級老年法律救助中心,加大對老年維權的支持力度。
第三、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政府應積極加大投入,政府、社會共同努力,推進老年組織建立,在農村和城鎮社會區成立老年協會,形成老年人發揮作用、自我教育、家庭矛盾調解、社區基層關系協調及維權平臺。加快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社工提供服務為載體,城鄉一體化、投資多元化、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采取多種方式解決居家養老的資金和人力瓶頸。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
第四、實施全民健康促進戰略,構建健康發展的老齡社會。樹立健康發展理念。前30年的重心是“增長”、目標是“富裕”,后30年的重心是“發展”、目標是“健康”。GDP高未必健康幸福水平高。韓國人均GDP比美國低,但健康幸福指數世界第一。以提高健康為主導的發展方式,是持續富裕的動力;健康人群學習能力強、儲蓄率高、投資水平高,促進經濟發展。積極開展健康促進行動,倡導年輕時進行“健康儲蓄”,“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構建老年健康服務系統,實現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狀態。
(作者單位:泰安市岱岳區委黨校,山東 泰安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