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澤
一、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對抗要件
(一)特殊動產物權生效要件
關于特殊動產物權的生效要件,學理界存在著四中學說,即“合同生效說”“交付生效說”“登記生效說”“交付部分生效說+登記完全生效說”。
合同生效說這一觀點立于當事人意思自治,不以登記交付為生效條件,換句話說,即便是雙方當事人未交付或者登記,只要是合同成立有效,則物權發生變動。交付生效說立足于《物權法》第23條,主張即便是辦理了登記,如果動產未交付,也不發生移轉的效力。登記生效說立足于《海商法》《民用航空器法》等專門性法律,規定了若不登記則無法對抗第三人,此種觀點普遍運用于實務界。最后一種觀點認為,例如船舶買賣中,交付僅僅在合同雙方當事人間存在效力,買受人取得了所有權,但是這種所有權是一種不完整的所有權,需要進行登記,變成一種完整的所有權。
綜上所述,這四種觀點從側面反映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特殊之處,雖無一可以準確表達,但是都按一定脈絡反映了其復雜性。我認為,在特殊動產涉及到所有權轉讓問題時,采取形式主義變動規則,因此以交付為公示要件,以生效的合同為變動要件;特殊動產如果設立抵押權,又以雙方當事人之間達成合意為要件。概括來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則是合同成立,意思表示是例外。
(二)特殊動產物權對抗要件
1.物權登記的性質。
物權登記有強烈的公法色彩。物權登記的私法屬性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依當事人的合意而發生,但是,物權登記的機關往往為國家機關,由國家進行干預和調節,登記制度,其實際上其實是國家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一種保護和制約,根本目的是保護國家、個人財產不被侵犯。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采取了登記對抗主義,結合了公法的強制性也結合了私法的自治性,既滿足了民事主體之間交易的愿望,也對民事主體之間的交易加以約束與保護。
2.特殊動產登記的效力。
登記作為對抗要件,主要有以下幾種效力:其一,善意保護的效力。若無相反證據,當事人依登記之權利狀態與權利人交易的,自動推定為善意。其二,公式效力。第三人有權利通過登記狀態了解登記物。其三,監督效力。政府登記監督特殊動產市場流向以及狀態。其四,提示預警效力。若特殊動產上存在權利瑕疵,當事人可以通過查看登記采取合理的規避措施。
3.特殊動產登記的作用。
在民事活動過程中,當事人往往為了減少交易成本或為了節省交易時間再者存在僥幸心理,而不進行登記,這反而加大了交易風險,為交易買下了隱患。特殊動產登記可以有效減少風險,避免當事人陷入利益沖突。因為特殊動產往往價值較高,權利人也可能在特殊動產上設立多個權利(抵押權、質權、留置權),這也可能造成“一物數賣”的問題,此時若充分利用登記制度,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節省交易時間,實現物之價值。
二、特殊動產物權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一)問題由來及善意取得要件
我國《物權法》24條所言“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其中“善意”是怎樣定義的成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日本、德國的民法理論界認為“不知亦無過失”則為善意,我國對于“善意”的規定則有以下要件:第一,主觀善意。即買受人不知或不應當知道出賣人為無權處分,這是判斷是否為善意取得的重要因素。第二,已完成交付或者所有權移轉登記。出賣人在交易時有值得信服的權利外觀,使得買受人基于合理信賴利益交易。第三,以合理的價格進行受讓。此處“合理價格”不僅考慮交易標的物價值,還要考慮當地生活水平、交易方物質條件等相關因素。
(二)特殊動產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若發生無權處分,買受人是否可以基于信賴交付或者信賴登記而通過善意取得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在學術界,有學者認為:若已經登記,而登記作為一種公示手段,發生公示效果后則無善意第三人:若未登記,則第三人當然取得所有權,不用再援引善意取得。大部分學者認為,善意取得以保障交易安全為最終目的,即便是在特殊動產物權交易中,也會有無權處分的情況發生,若不加以保護,則可能會影響到市場的安全以及會給善意買受人造成重大損失,所以《物權法》第106條所規定的善意取得也同樣應用于特殊動產買賣中。在《物權法》司法解釋(一)20條中也規定,轉讓人將物權法24條規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交付給受讓人的,應當認定符合物權法106條第一款第三項 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條件。
(三)善意取得在特殊動產中的具體適用
在最新《物權法》司法解釋中規定,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支付對價并取得占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24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特殊動產在其屬性上屬于動產的一種,而因其價值較高等因素,在日常法律使用中往往適用不動產的交易規則,即登記對抗主義。 筆者認為,新司法解釋是對特殊動產在登記對抗主義中的例外規定,受讓人雖未經登記,但只要完成了交付取得占有后,其對特殊動產的權利立即變得圓滿,不需要再行登記來保證其權利完整。從此條可以看出支付對價和占有在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之中處于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交易中處于弱勢的受讓人的保護日趨完善。
新《物權法》司法解釋中仍有保護受讓人權利之處,例如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此條中對受讓人的“善意”加以規范,僅僅指不知道轉讓人為無權處分和無重大過失兩種情況,此處的“重大過失”在《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7條中又規定為交易的對象、場所或時機等不符合交易習慣。在15條中,對于舉證證明責任也予以規范,在法理上符合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司法實踐中,也可以降低司法成本,減少訟累。
此外,在新司法解釋中,還對“交付”以及“合理價格”這類概念加以明晰。首先是“交付”,在《物權法》106條中的“受讓人受讓該動產時”指的就是交付之時。在簡單交付中,轉讓動產法律行為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在指示交付中,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特殊動產由于其屬性上也是動產,因此此司法解釋同樣適用。簡單交付指的是在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通過其他合同關系實際占有了該動產,標的物的交付系于買賣合同之中,物權在法律行為生效時設立。占有改定,是指轉讓動產物權時,轉讓人與受讓人約定,由轉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受讓人取得該動產的間接占有,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其次是“合理價格”。此處的“合理”不僅要參考當地的市場價格,更要結合交易習慣、付款的方式、標的物的數量質量進行綜合考慮。由于實際交易中的復雜性,交易地的市場價格固然重要,但其卻無法稱為“合理”,只有將更多的綜合因素加以參考,結合標的物性質以及雙方交易習慣,才可以稱為“合理價格”。
三、新司法解釋對特殊動產領域內的條文修正
據不完全調查,截至2016年中期,我國機動車總保有量達到2.95億輛,二手車買賣市場日趨繁榮,因此也產生了很多糾紛。比如張三已把機動車交付給買受人李四,但是雙方未辦理過戶登記,如果張三欠王五的錢未還,那王五可否主張用該機動車抵償張三的債務?此時王五和李四誰對該機動車享有優先所有權?這類案件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依據新《物權法》司法解釋第6條的規定,李四只要支付了對價并取得占有,即便是未經登記,法院也不支持王五以善意第三人抗辯。
由此可見,新的司法解釋不僅是對《物權法》進行了文義上的解釋,更是對《物權法》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的重新厘定,提出了立法建議條文。新司法解釋進步之處在于其立足于經濟發展的國情之上,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規律,《物權法》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司法解釋的出臺,使《物權法》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更強,可以有效的減少民事糾紛。新司法解釋的出臺主要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不以交付和登記為要件,交付和登記僅為公示要件,生效的合同為物權變動要件。關于特殊動產物權的成立要件一直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散見于法學教授的著作之中,前文也有敘述,主要包括:“交付生效說”、“登記生效說”以及“合同生效說”。新司法解釋將交付和登記規定為公示要件,表明交付和登記在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中僅是一種權利外觀,只要雙方當事人基于合同內容達成的意思表示一致,合同生效后特殊動產的移轉就已經完成,只是這種完成的狀態并不圓滿,需要交付和登記來加以保障,換句話說,交付和登記是一種確權過程,合同的成立才是設權的過程。
其二,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登記是公法對私法的一種保護,既有公法的強制性亦有私法的自治性,保護了民事主體自由交易的愿望,也對交易加以制約。一經登記,受到保護后,第三人被推定為惡意。
其三,與善意取得相聯系,特殊動產的善意取得交付即可,不需要登記,而且交付只需要觀念交付不需要實際交付。觀念交付包含四類: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和擬制交付。新司法解釋第18條規定動產交付,簡易交付是動產交付的特殊情形,即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動產物權的轉移不需要再進行現實交付,自轉讓動產法律行為時即為動產交付之時。占有改定,是指轉讓動產物權時,轉讓人與受讓人約定,由轉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受讓人取得該動產的間接占有,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因此,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新司法解釋18條的規定保護了買受人的權利,是法制進步的體現。
其四,貼合民法中物權優于債權的原則。物權先于債權是民法中的重要原則之一,新司法解釋中貫徹了這一民法基本原則。引用前文案例來看,李四對已購買的機動車享有的是物權,而王五對機動車的權利來源于對張三的債權,保護李四的物權也貼合了民法的基本原則,所謂物權利益的體現。
新司法解釋關乎特殊動產方面雖然條文不多,但卻涉及物權法中的一些根本性的理念和制度,大而言之關乎發展大局,小而言之貼近百姓生活,實為進一步夯實《物權法》良法善治根基邁出的堅實一步。
[參考文獻]
[1]王利明.物權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曹克睿.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制度及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 2008.
[4]蔡淡蓉.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9.
[5]魏振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6]葉金強.動產他物權的善意取得探析[J].現代法學,2010,26(2).
[7]梁慧星.物權法[M].法律出版社.2010.
[8]孫鵬.物權公示論[M].法律出版社,2004.
[9]劉耀東.善意取得客體論——以船舶物權為中心[J].中國海商法研究,2008, 19(1).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