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爽
摘 要:馬克思公平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德國古典哲學的公平思想和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公平思想以及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公平思想的影響產生。并隨著他的社會經歷和理論革新而不斷演化發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其理論內涵和理論價值不斷豐富,使之成為馬克思思想發展脈絡中不可磨滅的重要一環。本文重點從橫向的視域鋪展開分別從政治公平思想、經濟公平思想、文化公平思想三個角度進行全方位的闡釋并加以探析馬克思科學公平思想的當代價值。馬克思公平思想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人類社會公平的終極理想的描繪提供行駛方向與不竭動力。
關鍵詞:馬克思;公平思想;政治公平;經濟公平;文化公平
馬克思公平思想是其思想發展演進和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的對馬克思公平思想的理論來源、發展歷程以及基本內涵進行全面剖析。政治方面主要集中展現在不同社會階級的對立與斗爭;經濟方面主要集中展示在社會階級中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公平,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貧富差距不斷加深;文化方面則集中展現在批判資產階級的公平觀。通過這三個維度的公平思想進行探究,闡釋出其新的內涵與外延,對于揭示馬克思公平思想的全貌,明確其當代價值,更好的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 縱橫發展脈絡
從縱向時間軸的角度鋪展開馬克思的公平思想受馬克思的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經歷了萌芽、形成和逐步發展的過程。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的萌芽階段,從萊茵報之后到巴黎手稿為理論形成階段,最后經歷了從巴黎手稿到之后公平思想的理論發展時期。
馬克思公平思想從橫向的視域展開其形成主要是受到德國古典哲學公平思想和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公平思想的影響產生。德國古典哲學公平思想,以康德開始,到黑格爾達到高峰再到費爾巴哈結束。因康德的公平思想被稱為是軟弱無力的,是永遠無法實現其所謂的公平。所以黑格爾就在批判康德的道路中提出理性即是正義的公平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說“黑格爾哲學作為從康德以來的整個運動的完成的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于它徹底否定了關于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1]黑格爾的這些哲學思想對于公平思想的創立具有重要的影響。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的過程中,形成了唯物主義理論。古典政治經濟學誕生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因此也是代表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揭示和探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分析和闡釋了利潤地租等具體經濟形態的剩余價值,為勞動價值論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總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另外一方面,古典經濟學家對于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結構劃分理論中體現了古典經濟學的內在公平思想。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誕生于19世紀初期,盡管空想社會主義者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對立現實,并且批判了資本主義的不公平,雖然這對于工人自身的意識覺悟有很大幫助。但是他們沒有得出真正實現社會公平的解決辦法。空想社會主義者代表的不是無產階級的利益,他們不是希望解放無產階級來獲得公平,而是希望立刻解放整個人類來實現公平。
二、 以人為本,削弱階級矛盾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的政治公平思想體現在人民對于政治解放的追求和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統一。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法哲學,主張要從個人主體和社會公共體的統一來分析考查政治問題。他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是非正義的政治制度,因為資本主義統治下的政治體制只是空有正義和公平的形式驅殼,嚴重的阻礙了社會進步和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夢想追求,只是強化和加劇了資本主義對于無產階級的無情剝削和壓迫,所以體現出嚴重的不公平。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以自然法或某些功利主義來傳播和宣揚國家制度對于社會運行的主導作用。馬克思提出資產階級宣揚資本主義國家是正義的,制定的法律也是正義的,其實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國家的制度和法律只是資產階級對于自身利益維護的保護色。從根本上來說,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趨勢不相符。在這種政治體制的執行下,只會讓無產階級越來受制于資產階級,在財產分配的體現上貧富懸殊大幅度呈現。被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保護的資產階級不但享受著強大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社會財富,而且實現了自由和個性發展,而無產階級則完全處于相反的境地,造成政治不公平加劇了經濟不公平的社會現象。
馬克思對于政治公平和正義強調了要把政治正義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分析,而不能只從某些階級的個人利益出發,用個人主義發展政治公平。而基于社會生產的政治正義才有價值。因為人類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受人類社會左右,所以不談人類社會生產空談制度和法律的合理合法性不免空洞和虛偽。政治正義的另一個體現是對于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保證,如果政治制度有利于人類社會自由發展則是公平和正義的,相反則否定。馬克思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在馬克思的全部公平思想中,從人自身出發和以人為最終歸宿的思想是其理論精髓。馬克思的公平思想是以人為本的公平思想,這種公平思想,強調了人類自身的本性本質和公平正義的內在聯系。這種對人類生命本性與本質的分析是一種新型的研究方式。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公平思想的前提和核心,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審視和分析公平和正義。所以馬克思科學的公平觀找到了其存在和依據的現實基礎,離開人類談論公平是不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目標。因為公平思想本來就是人類的內在生命特征的一種表現,這種公平觀是對于人自身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的理想訴求的表達,也是對人類本性豐富和完善的一種任務。
在馬克思的經濟公平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的是勞動生產實踐活動。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3]然后在人類的勞動活動中就產生了各種社會關系,而馬克思的公平思想就體現在其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進而產生了交換和消費的各種經濟形式。“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這中間環節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規定為從社會出發的要素,交換被規定為從個人出發的要素。”[4]所以對應的關于馬克思經濟公平的思想的論述需從生產、分配、交換的角度來分析。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決定分配和交換,在經濟運行環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產正義就表現為勞動者可以自由自覺的參與到生產活動中去,以滿足人類真正的需要的生產,不違背正常生產方式的發展都是正義的生產。同時,馬克思也強調資本主義國家以私有制為目的,極力追求物質的私人占有,對勞動者無情剝削的生產是不公平正義的。
三、革新改觀,篤行致新
1. 完善政治體制,推進政治民主化
馬克思公平思想對于我國的政治發展題中之義就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內在本質就是實現公平,它即是價值原則也是制度規則。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的不發達,也包括政治體制的不完善。所以,我國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樹立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公平觀,全面積極落實依法治國的國家政策方針,不斷完善政治體制,維護憲法第一大法的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把政治民主化推向更高。因此具體可以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讓人民得到憲法所規定的權力平等;第二,讓人民能公平的充當政治過程的裁判者和參與者,充分實現人民和政府的民主對話。使國民意識到自己處于共同的政治利益共同體中,自覺而積極的承擔政治責任和享受各種權力。第三、讓公民了解和掌握政府工作中與自身利益相掛鉤的相關信息,加強民眾監督,讓政府真正做到透明廉潔。真正做到以為人民服務為中心,更好的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公平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做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政程,并使馬克思的公平思想推向新的高度。
2.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實現社會和諧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以馬克思公平觀為指導,堅持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在再分配中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正確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是我國的基本戰略和重要舉措。這兩種關系的處理和分配是對我國國情的充分體現和必然要求。所以在我國進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時代中,盡管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但是社會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依然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是需要解決的矛盾。盡管黨在十四大中確立了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的公平原則,但是我國的收入差距問題貧富分化問題依然存在,所以我國經濟發展堅持兼顧公平和效率優先原則有利于社會和諧的鞏固和完善。
3.提供科學公平觀參照,指導中國特色公平觀構建
對于思想文化層面,馬克思公平思想有利于提供科學公平觀,更好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公平觀的構建。它是以唯物史觀為根本,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完美結合,因而更具有科學性。馬克思提出公平是具有階級性和歷史性以及實踐性等基本特征,在內涵中又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體現和反映著政治公平和經濟公平以及社會公平的價值理念和追求。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高度闡述人類公平問題,把公平放到社會歷史和人與社會發展的物質利益沖突中理解公平。在我國特色公平觀的構建中要著力考慮權力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等方面的內容。人們只有在保證政治經濟等的權力公平和參加社會發展的機會公平下,公平的享受社會提供的各項權力和遵守公平的規則,在公平和效益相互協調的經濟利益分配方式才能真正詮釋公平和實現公平,才是較為完整的公平觀。在中國特色公平觀的構建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的原則,以及體現出和諧思維和動態平衡的特點。所以,馬克思公平思想在文化的角度對我們的價值意義就在于可以提供科學的公平觀參照,同時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的構建中發揮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公平思想分布于馬克思一生的著作,不拘泥于馬克思的個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環境,并在社會進程中不斷豐富和蛻變。使其充分的被當代人利用和掌握,指導當代社會實踐和解決社會公平現實問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多維角度樹立全面而系統的馬克思公平思想體系對于我國各項理論建設和社會發展難題的解決路徑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6 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7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96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3 頁.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