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娟
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檢察機關司法實踐中,主要通過落實特殊制度、開展幫教挽救、發送檢察建議等方式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本文在厘清檢察機關現實背景及職能定位的前提下,對現有預防實踐方式不足進行探究,從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兩個方面提出完善建議,以期取得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最大成效。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檢察機關;犯罪預防
引言: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與環境污染、吸毒販毒并稱為“世界三大公害”。檢察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積極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應看到,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方式和效果上還存在著不盡人意之處,必須厘清檢察機關參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職能定位,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體系,以進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效果,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和諧。
一、檢察機關參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實踐的背景及角色定位
(一)現實背景——未成年人犯罪形勢依然嚴峻
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雖然得到控制,但仍占一定比率,總體形勢不容樂觀。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1)犯罪低齡化。14-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占一定比例。(2)在校學生犯罪現象不容忽視。(3)犯罪類型以侵財、擾亂公共秩序為主,手段暴力特征突出。(4)共同犯罪、團伙作案呈增長趨勢。(5)輟學、閑散未成年人作案情況突出。(6)初犯、偶犯多。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較大的偶發性、突發性,多因一時情緒沖突或見財起義等,有蓄謀的少。
(二)法律背景——兼有法理依據和制度保障
我國檢察權的主要內容包括五項:一是偵查權;二是批準或決定逮捕權;三是公訴權;四是司法監督權;五是犯罪預防權。[1]其中,前四項職權是檢察權的傳統內容。犯罪預防權,是檢察機關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理根據。我國自1985年簽署加入《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以來,將貫徹規則精神與我國立法執法相結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等規定不僅明確了檢察機關負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職能,并且對聯合相關部門共同開展預防工作的工作方法進行了指導。同時,新《刑事訴訟法》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獨立成章,《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附條件不起訴工作暫行規定》、《江蘇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等規定的下發無疑有利于加大對涉罪未成年人的挽救力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再犯罪。
(三)職能定位——應立足檢察職能輻射開去
我國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訴訟程序是刑事訴訟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能,又體現了對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司法保護。”[2]基于職能依據及制度保障,檢察機關應立足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開展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以檢察職能為中心輻射開展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工作,而不能無限制開展預防工作,這既是法律規定的要求,也是檢察機關人力及物質資源有限的現實要求。檢察機關開展未成年人犯罪特殊預防工作,可在現有法治框架下、限定階段內開展預防實踐,在不同司法階段采取不同司法措施,最大限度教育的挽救涉罪未成年人;開展未成年人犯罪一般預防,應積極發揮聯合推進作用,與婦聯、教育局、學校、其它司法機關等單位、組織加大協作力度,形成預防工作合力。
二、檢察機關參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實踐的方式與存在不足
(一)現有實踐的主要方式
檢察機關推進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現有實踐方式主要為:未檢專業化建設、專業幫教力量參與、法治教育、檢察建議等。一方面,著力開展特殊預防。具體舉措為:積極推進專業化建設,奠定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基石;嚴格落實特殊制度,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回歸;引入專業觀護力量,幫教失足少年迷途知返;推進修復性司法工作,強化涉罪未成年人悔罪教育。另一方面,持續推進一般預防。主要通過創新開展法治教育活動,開展普遍預防;針對性發送檢察建議,開展專項預防;強化部門協作,形成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合力。
(二)現有實踐方式存在的不足
1.特殊預防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一是未檢專業人員專業性有待增強。在全國未檢體制不斷改革完善的框架下,未檢化專業程度得到明顯增強,但仍存在著未檢人員流動性大、隊伍穩定性差的問題;此外,專人不專職情況仍較突出。二是特殊制度的落實存在不到位情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有很多特殊制度,辦好一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工作量是較大的,因此,存在流于形式、內容簡單的情況。如附條件不起訴適用比率較低;社會調查制度中,社會調查率未能達到100%,且部分社會調查內容簡單,很難從中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真正原因,對未成年人再犯罪預防未起到實質作用。而對少年刑事案件實施社會調查是必經程序,“許多國家甚至明文規定,少年案件非經社會調查,并提出調查報告,不得宣告刑罰。”[3]三是幫教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很多檢察機關都與社工等專業幫教機構進行了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著規范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的問題,幫教材料如何處置,資金長期來源等,是需要統一籌謀的課題。
2.一般預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法治教育存在重形式輕效果的情況。法治教育的效果比較難量化,所以法治教育的覆蓋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治教育的成果,但覆蓋面和效果必須同步提升,注重高品質、真正讓未成年人有所觸動才是法治教育應追求的。二是現有專項預防舉措具有滯后性。檢察建議大多是在大要案發生之后發送,如果在案發前更快地發現風險點,無疑能更好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三是現有各未成年人職能部門聯系較松散。目前,各地檢察機關與婦聯、學校、團市委等部門有合作,但未形成長期化、常態化合作運行機制,未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職能部門信息互通、順暢合作、高效運行、協調一致的工作局面。
三、檢察機關參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方式的完善路徑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從廣義來說,包括超前預防、臨界預防及再犯罪預防。[4]筆者認為再犯罪預防屬于特殊預防范疇,超前預防及臨界預防屬于一般預防范疇,故從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個方面闡述完善路徑。
(一)特殊預防:注重教育挽救和順利回歸
1.加強未檢專業化建設,更有成效落實捕訴監防一體化工作職責。一方面,保持隊伍穩定,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未檢案件有其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殊性,嫌疑人本身的特點及未檢案件辦理的特殊流程及制度,需要熟悉、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和未檢工作制度的工作者辦理。另一方面,在司法實踐的不同階段,認真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工作原則。慎捕、慎訴、對偵查及審判行為有力監督,在整個司法階段加強法治教育、謹慎選擇司法措施。
2.規范幫教工作制度,推行幫教卷宗制度,全程發揮挽救矯正作用。目前,全國不少地方都引入社工等專業工作者組成對涉罪未成年人的觀護力量,但各地這種專業工作者參與的模式在嘗試運行階段,參與程度各有不同,資金來源也存在不同方式,有通過政府項目申報方式,也有通過檢察院項目申報方式。筆者建議,可出臺對幫教工作的統一指導規范,對介入方式、介入程度、資金來源予以規范指導,針對未檢案件的特殊性推行幫教卷宗制度,對檢察機關開展幫教程序相關資料單獨成卷,促進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作的開展。
3.完善案件考核制度,建立案件回訪機制,確保特殊制度落實到位。未檢案件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為最終目標,案件質量的考核也應不同于其他案件。未檢案件中社會調查、法律援助、合適成年人到場等特殊制度的落實情況是考核的必然內容,同時,幫教效果、預防效果也應納入未檢案件的質量考核加分項目,起倡導和引導作用。以不捕、不訴未檢案件為例,質量考核項目包括:不捕、不訴案件程序的規范性、不捕案件嫌疑人在訴訟程序期間有無違反《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以及違反原因、責任為何,不訴案件嫌疑人在預期法定刑期內有無違法犯罪情形以及原因,不捕、不訴案件嫌疑人在案后一定期限內的表現如何。
(二)一般預防:注重預防量與質的同步提升
1.法治教育量的提升。一是廣泛運用法治教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除了運用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加強法治宣講外,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是拓寬法治宣講渠道的新途徑。二是形成法治宣講長效機制。揚州地區以檢察機關、政法委、關工委、教育局聯合推出的“法治課間餐”項目自2015年運行以來已形成較穩定的法治宣講機制。可將收效好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逐步基本固定下來,將精品課件或講座視頻通過制成光盤、在網上發布等方式擴大受眾面。三是擴大法治教育的對象。家庭、學校是重要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基地”。因此,法治教育的范圍除了針對未成年人外,還應針對父母、老師以及社會公眾開展,檢察機關可與教育部門、新聞媒體部門的合力開展。
2.法治教育質的提升。針對性開展法治教育。可對各地區的未成年人法治情況及犯罪情況開展調研,根據不同情況開發法治教育課件、開展法治教育。如區分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區分小學生與中學生、區分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群體,開展針對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成效。同時,強化效果評估,加強溝通反饋。一方面,通過地區不同年度的各地區、各單位犯罪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法治教育的偏差;另一方面,加大溝通回訪力度,有效聽取反饋,對法治教育工作不斷進行調整。
3.形成流暢有效合作機制。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一方面,檢察機關內部應形成流暢的預防運行系統。上下級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方面應密切聯系、統一認識、合力推進預防工作,上級檢察機關加大指導和部署力度,下級檢察機關及時溝通反饋、有效執行落實。另一方面,檢察機關應加強與公安、法院、婦聯、團市委、學校、教育局等職能部門的聯系,推動形成更緊密更順暢的合作機制,可通過會簽文件、設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辦公室等方式加強信息互動、密切職能協作,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中形成合力出擊、有的放矢、高效運行的局面,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
結語
《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提出:預防少年違法犯罪,就需要整個社會進行努力,確保青少年均衡發展。檢察機關應聯合相關部門合力履職,如進一步整合學校、家庭、社區資源,進一步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大凈化社會環境力度,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5]共同形成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火墻”。同時,少年司法機關既是法律機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特殊的教育機關和兒童保護機關。檢察機關未檢部門作為少年司法機關,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中應主動承擔責任,充分發揮法律人、教育者、保護者的作用,創新犯罪預防方式,提升犯罪預防成效。
[參考文獻]
[1]葉青,黃一超:《中國檢察制度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版,第298頁。
[2]上海市檢察官協會:《當代檢察理論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頁。
[3]姚建龍:《長大成人:少年司法的建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頁。
[4]肖建國、姚建龍、顏湘穎、張惠紅:《建設和諧社會與構建預防青少年犯罪體系》,載《犯罪學論叢》(第五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17版。
[5]路琦、董澤史、姚東、胡發清:《2013年我國未成年人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下)》,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年第4期。
(作者單位:揚州市人民檢察院,江蘇 揚州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