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河 肖樹濤
摘 要:為評價中化化肥緩控釋肥的作用,開展了中化化肥緩控釋肥對玉米增產效果的試驗。結果表明,較習慣施肥施用緩控釋肥和配方肥玉米植株和果穗性狀表現良好,產量顯著增加,且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關鍵詞:玉米;緩釋控肥;肥效
中圖分類號 S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5-0095-02
玉米是齊河縣的主導作物,每年種植面積在7.5萬hm2左右,減肥、減藥、輕簡化生產是玉米生產的發展方向。應用緩控釋肥減少了肥料和工時的投入,深受農民的歡迎。為引導農民正確選用優質、高效緩控釋肥,2017年齊河縣安頭鄉鎮農技站安排中化化肥緩控釋肥效果試驗,為推廣優質高效緩控釋肥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 2017年6月11日—2017年9月26日。
1.2 試驗地點 齊河縣宋坊農場(N 36°38′20″,E 116°34′17″)。
2 材料與方法
2.1 供試土壤 見表1。
2.2 供試肥料 46%尿素;64%(18-46-0)磷酸二銨;60%氯化鉀;48%(24-12-12)中化緩控釋肥(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提供)。
2.3 供試品種 登海671。
2.4 試驗方法
2.4.1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m2,四周設立保護行。
處理1:習慣施肥40%(28-6-8)600kg/hm2+尿素300kg/hm2;在玉米苗期溝施64%(18-46)磷酸二銨0.23 kg/小區、46%尿素1.00kg/小區和60%氯化鉀0.24kg/小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溝施硫46%尿素0.90kg/小區,之后不再追肥。
處理2:測土配方施肥45%(27-13-5)750kg/hm2+尿素90kg/hm2;在玉米苗期溝施64%(18-46)磷酸二銨0.64kg/小區、46%尿素1.08kg/小區和60%氯化鉀0.19kg/小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溝施硫46%尿素0.27kg/小區,之后不再追肥。
處理3:中化緩控釋肥48%(24-12-12)750kg/hm2+尿素138.9kg/hm2;在玉米苗期溝施48%(24-12-12)的中化緩控釋肥2.25kg/小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溝施硫46%尿素0.42kg/小區,之后不再追肥。
處理4:中化緩控釋肥減氮48%(24-12-12)750kg/hm2+尿素85.95kg/hm2;在玉米苗期溝施48%(24-12-12)的中化緩控釋肥2.25kg/小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溝施硫46%尿素0.26kg/小區,之后不再追肥。
2.4.2 田間管理 2017年6月11日播種;6月26日噴施除草劑40%異丙草·莠+26%煙嘧磺隆;7月6日間苗、定苗,群體密度58335株/hm2;7月26日噴灑矮壯·甲哌鎓抗倒伏;7月11日第1次施肥,8月10日第2次施肥;9月26日進行收獲測產。
3 結果與分析
3.1 生物學性狀 根據田間觀察,施用中化緩控釋肥的處理和配方肥的處理均比習慣施肥撒施處理玉米長勢平穩旺盛,葉色鮮綠,葉片寬大,玉米穗禿頂少,籽粒飽滿,籽粒光澤度好。
3.2 穗部性狀 每小區連續取10穗,統計樣穗的穗粒數、千粒重、玉米禿尖情況(表2)。施用中化緩控釋肥的處理3、處理4和配方肥處理2比習慣施肥處理1穗粒數增加,處理3增加尤為明顯,禿尖長度也明顯減小。處理3千粒重高于處理1與處理2,處理4千粒重最低,減氮過量,千粒重降低。
3.3 產量 每小區連續取10穗進行測產(表3),并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處理間F=4.82>F0.05=4.76,各處理間玉米產量差異顯著,說明施用緩控釋肥對玉米產量影響顯著(表4)。同時,對各處理產量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表5)。由表4與表5可知,與習慣施肥的處理1相比,緩控釋肥處理3達到極顯著的增產效果,配方施肥的處理2也有顯著的增產效果。而緩控釋肥減氮處理4與習慣施肥處理1比較有增產效果但不顯著。
3.4 效益分析 由表6看出,玉米施用緩控釋肥肥料和配方肥肥料的處理均比常規尿素撒施產量有所增加。其中處理3的純經濟效益最高,比處理1習慣施肥高出130.54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3.74。
4 結論
(1)施用緩控釋肥和配方肥處理,均比習慣施肥處理玉米長勢平穩旺盛,葉色鮮綠,葉片寬大,玉米穗禿頂少,籽粒飽滿,籽粒光澤度好。
(2)施用中化緩控釋肥的處理3、處理4和配方肥處理2比習慣施肥處理1穗粒數增加,處理3增加尤為明顯,禿尖長度也明顯減小。處理3千粒重高于處理1與處理2,處理4千粒重最低,減氮過量,千粒重降低。過量施用氮肥造成資源浪費,污染環境;而過量減氮,會影響產量。
(3)玉米施用中化緩控釋肥和配方肥處理均比習慣施肥產量有所增加。緩控釋肥和配方肥氮磷鉀配方更合理,更能滿足玉米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其中處理3的純經濟效益最高,比處理1常規尿素撒施高出130.54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3.7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