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焓
摘 要:采用食用菌廢舊料、優質紅心土和木屑按不同體積比配成3種基質,以常規基質為對照,研究不同基質對一年生楠木苗樹高、地徑等生長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堆漚好的3種基質有效養分都高于常規基質,一年生楠木苗苗高、地徑等生長指標在4種基質中有明顯差異,處理2(食用菌廢舊料60%、紅心土30%、木屑10%)表現最佳,為一年生楠木苗營養袋培育最理想的基質。
關鍵詞:閩楠;營養袋育苗;基質;生長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5-0111-03
Abstract:The effects on growth of height and diameter of 1 year old Phoebe Bournei container seedlings were analyzed among 3 substrates those were mixed with mushroom residue,subsoil and sawdust according to volume rati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height and diameter among substrates. Treatment 2(mixed with 60% mushroom residue,30% subsoil and 10% sawdust)wa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substrate component for Phoebe Bourneiseedling cultivation.
Key words:Phoebe Bournei;Containerbreeding;Substrate,growth
閩楠[拉丁學名:Phoebe bourei(Hemsl.)Yang]俗稱楠木,為樟科楠屬常綠喬木,是中國特有珍貴樹種,國家二級珍稀保護植物;樹形通直圓滿,高、胸徑分別可達30m、2.5m,樹皮呈淡黃色,片狀剝落,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革質。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廣東等地區闊葉林中,其材質緊密堅韌,不易反翹開裂,紋理美觀,木材芳香耐久,屬珍貴家具用材。閩楠使用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不理想,故常規造林選用營養袋苗,傳統的種子育苗基質以紅心土為主,基質較重,運輸不便,且存在養分不足、肥效短的問題[1]。因此,研究出輕便、經濟、適用的楠木容器育苗基質,對楠木苗木運輸栽植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目前已有關于肉桂(Cinnamomum spp.)、松樹(Pinus spp.)和桉樹(Eucalyptus spp.)等速生樹種容器育苗基質配比的研究[2-6],而關于楠木輕基質容器育苗基質配比研究方面的相關文獻仍較少。為此,福建省泰寧國有林場進行了不同基質配比的楠木營養袋育苗試驗,了解不同基質對一年生楠木苗生長的影響,以期從中篩選出優良的楠木育苗基質配比,為今后的楠木造林育苗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福建省泰寧國有林場小均森林管護站苗圃,位于北緯26°52′35″,東經117°9′45″,海拔325m,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300d,年平均降雨量1720㎜,年平均氣溫17℃。圃地采用毛竹搭起2m高大棚,棚頂用透光率為70%的遮陽網處理。
1.2 試驗材料 試驗楠木苗由沙縣金德苗木有限公司提供,以國標《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6000-1999)》[7]為依據,從中挑選出一級苗,苗高約40cm,地徑約0.4cm,大小均勻的一年生楠木苗;無紡布營養袋規格為12.5cm×14.5cm;基質采用食用菌廢舊料、紅心土和木屑不同體積比配成,分別為基質1、2、3及對照4個處理(見表1),裝袋前用高錳酸鉀消毒處理。
1.3 試驗方法
1.3.1 基質配置及裝袋 將堆漚好的食用菌廢舊料、黃心土和木屑按照表1均勻配置育苗基質,每個處理分別添加等量的集辰復合肥料,用高錳酸鉀消毒拌勻。裝好無紡布營養袋,每1種基質數量各1300袋,同時在不同基質營養袋中隨機抽取20袋并稱其質量,基質1、2、3及常規基質的平均質量分別為1.34kg、1.43kg、1.55kg、1.80kg,故4個處理中平均質量大小順序為基質1<2<3<4。
1.3.2 苗木定植及排列 于2017年2月23日進行定植,將準備好的5200株楠木苗分別定植在4種基質營養袋中,在每種基質營養袋中各定植1300株。將定植好的苗木移到圃地中統一管理,同1種基質排列在一起并做好標志以示區別。
1.3.3 生長指標測定與分析 按照育苗技術要求,指定專人進行苗木管理,定期開展苗木生長觀測。從每個處理中隨機抽取3個固定樣方(每個樣方規格為1.0m×1.0m),樣方中的苗木按順序每株掛牌編號;從2017年6月23日起至12月每隔2個月定期(即6月23日、8月23日、10月23日、12月23日)4次對樣方中的所有編號苗木進行苗高、地徑調查;苗高用鋼卷尺測定(精確到1cm),地徑用游標卡尺測定(精確到0.1cm),對所有測定數據做好記錄。采用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較等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以單株為單位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移栽后10個月時的生長量表現 由表2可知,參試處理1~3均生長良好,苗高均值達92cm以上,地徑均值達0.68cm以上,其中,處理4苗高地徑均小于其他3個處理,處理2最為突出,苗高均值達到104.47cm,地徑均值達到0.78cm,且高徑比僅大于處理1,因此處理2對一年生楠木的樹高、地徑的生長影響最大,且高徑比也較為優異。各處理間的苗高、地徑、高徑比的變異系數由小到大排序分別為2<3<1<4、1<2<3<4、2<3<1<4,由此可知,配方2對苗木生長性狀的整齊性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表2中苗高、地徑、高徑比的極小值與極大值差異均較大,很大一部分原因為實生種子間的遺傳變異所至。
2.2 不同處理移栽后10個月時的生長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通過對4個處理的苗高、地徑、高徑比進行方差分析,不同處理的苗高、地徑之間呈極顯著水平,高徑比呈顯著水平,說明不同處理基質對楠木苗生長的影響呈較大差異;但相同處理的樣方間以及處理與樣方的交互作用差異表現為不顯著,相同基質對楠木苗總體生長影響的差異相對較小,但由表2可看出對個體生長影響差異較大,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實生種子間的遺傳變異所至。
為了探求不同處理兩兩之間的差異性,在方差分析的基礎上又對各處理的苗高、地徑以及高徑比分別進行了LSD多重比較分析。結果表明,處理2的苗高及地徑均值與其他3個處理對比均表現出顯著差異,且均大于其他3個處理,但高徑比表現不顯著,可見處理2對移栽10個月后的楠木苗高、地徑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對高徑比影響不明顯。
2.3 不同處理移栽后不同時期楠木苗生長性狀分析 通過不同處理在移栽后的4、6、8、10個月的數據分析,如表4所示。處理2的苗高從栽植后4個月起就一直處于較好水平,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擴大優勢,變異系數也是一直處于最小值,且一直擴大優勢,其中處理4(對照)苗高從移栽后4個月起就落后于其他3個處理,且劣勢不斷擴大,同時變異系數也較其他3個處理大,隨時間推移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移栽后10個月時的苗高平均生長為處理4<1<3<2。從表5可以看出,地徑方面總體差異不大,處理2與處理1差距更小,但與處理3、處理4相比略顯優勢,處理4(對照)的地徑生長最差,且變異系數也最大。由此可看出,處理4平均苗高、地徑的個體差異最大,且長勢最差,反之處理2的表現最好,移栽后10個月時的平均地徑為處理4<3<1<2。
3 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4個處理移栽后10個月的苗高、地徑、高徑比分析可知,處理2的表現最為優異,苗高均值達到104.47cm,地徑均值達到0.78cm,且高徑比僅大于處理1,比處理4平均苗高大20.11cm、平均地徑大0.15cm、平均高徑比小2.56。移栽后4至10個月的苗高地徑對比分析數據顯示,參試的4個處理中,處理2的平均苗高與平均地徑都處于優勢地位,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處理4則恰恰相反,一直處于劣勢,但4個處理的地徑差異不大,有可能是由于苗木間距擺放過密的緣故所致,其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雖然本試驗食用菌廢舊料、紅心土與木屑的不同配比進行營養袋基質的配置,不能代表最好的配置方案,但試驗中的處理2在本試驗中表現優異,可以為今后的楠木輕基質育苗提供依據與參考。
參考文獻
[1]謝耀堅,張世超,譚曉風.桉樹育苗輕基質配方[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28(4):62-66.
[2]韋曉娟,梁曉靜,藍金宣,等.不同基質配比對肉桂容器苗生長的影響[J].廣西林業科學,2012,45(1):51-56.
[3]周永學,樊軍鋒,楊培華,等.奧地利黑松與油松1年生苗生長和生物量對比分析[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3,20(4):438-441.
[4]程慶榮.蔗渣和木屑作尾葉桉容器育苗基質的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3(2):11-14.
[5]韋小麗,朱忠榮,尹小陽,等.濕地松輕基質容器苗育苗技術[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5):55-58.
[6]黃長文.九根樹基地貞楠輕基質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初探[J].現代種業,2015,469(20):80-82.
[7]GB6000-1999[S].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