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慧婷
摘要:三圣廟是山西永濟小樊村的村廟,它在數百年的傳承歷史中繁衍了三圣信仰與三圣廟文化。傳承方式主要為民眾自發,本文主要通過對三圣文化現象與民俗生活的實地調查,觀察三圣信仰在民俗生活中的變現及其性質意蘊。
關鍵詞:三圣廟;三圣信仰;廟會;特性
一、三圣廟概況
三圣廟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小樊村村東,屬于村落廟宇,坐東朝西,坐落在全村主街道的高崗上,地勢最高,俯瞰全村;三圣廟中供奉的是孔子、送子娘娘和關羽。據廟宇管理者介志華(1)考證,三圣廟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原先只有一座孔子廟,后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漸加入了對母圣及關圣的崇拜,總廟宇占地三千三百平方米。
三圣廟建筑群總體呈矩形,坐東朝西,其牌樓、正殿均在一條東西中軸線上,并且依地形逐級向上。牌樓位于正殿前30米處,牌匾上刻有“紫氣東來”四個大字,牌坊后面有臺階直通廟門,臺階兩旁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生肖的雕像;這些雕像分布合理,直通三圣廟正殿;正殿處于整個建筑群的最高處,為四柱三間硬山頂,明間供奉孔圣,左側次間供奉關圣,右側次間供奉母圣;戲臺位于正殿南側,據傳古陶戲臺最早是魯班修建的,當時的戲臺上有琉璃瓦,空懸梁,臺上有四根大柱子,柱子上均有龍鳳彩繪,梁祭牌匾上有“勝吾者,添木一根,不勝吾者,去木無數”的字樣,可見建筑之絕妙;(2)在正殿南側距離5米的位置,建有魁星亭,此魁星亭始建年代無考,2013年,介志華夫婦還愿于三圣廟,重建魁星亭,此魁星亭六角攢尖頂,亭內柱子上刻有名人詩碑,在亭子前后都有新鋪就的水泥廣場,成為進行祭祀和舉行文娛活動的神圣空間和村民交流情感的娛樂空間。以下為復修孔廟碑記:
《復建孔廟碑記》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意為老年人建一塊休閑娛樂場地,在黨支部和村委會的支持下,我們籌集了五萬余現金復建了這座歷史古廟,古廟占地約五畝,建筑面積三百余平方米,古廟雕梁畫棟,氣勢恢宏,中間供有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塑像,南間供著忠義仁勇大將軍關圣大帝像,北間供奉傳說中的送子娘娘。
古廟重建,廣大村民紛紛捐款捐物,多少古稀老人冒著酷暑,頂著烈日,添磚加瓦,修路架橋,各方仁人志士為古廟復建獻言獻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支持,方使得古廟如期竣工,重建昔日輝煌。
特此立碑
小樊村老年協會
公元貳仟零六年重陽節
二、三圣信仰的形態——廟會
自從三圣廟原廟建成后,歷經了明清兩朝的朝代更替和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漫長歷史,這一時期的歷史是一段社會危機加深、社會動蕩加劇、社會變化顯著的時期,廣大民眾難以適應社會的急劇變遷,形成了很大的現實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便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超自然人間的神靈上,通過各種娛神娛人的活動,祈求神靈給予幫助,以便擺脫困厄,交上好運。對于廟周圍的民眾來說,“孔圣”“母圣”和“武圣”三位神化了的圣人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權威”,成為表達美好愿望、祈求恩澤降臨的首選。在一年一度的三圣廟會上,許多人會虔誠的來求子、求財、求平安、求健康、求豐收、求順利等。
(一)廟會舉辦時間
在小樊村當地,廟會的日期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個時期春節的余味尚未淡化,正月十五的廟會接踵而來,使得節日的氣氛在年后形成一個新的高潮,氣氛十分的濃烈;從民眾的生活規律來看,正月十五過后便是開始農耕的日子,萬物正在復蘇,在此之后農事活動慢慢開始成為人們生活的重點,往往這個時期的農事并不十分繁重,這就使得以耕地為生的人們可以有空余時間去組織和籌辦廟會,即進行農忙前的祭祀活動,通過祭祀來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又達到了娛樂休閑的效果,好讓人們調節心理整裝待發進行一年的農事勞動,廟會也具有過渡的性質,因此,這個時間舉辦廟會兼具娛樂和過渡的雙重功效,也可以說這個時期舉辦廟會是繼春節后的又一次集體狂歡,也是春耕前的狂歡,人們在這一天會盡情的歡娛,迎接著新一輪農耕季節的到來。
(二)組織與籌辦
從小樊村自發舉辦廟會的方式來看,它更多的延續了傳統廟會的功能,但又有所創新;該廟會不僅以進香祭拜為目的,而且是集祭神、娛神、求神、集市、娛人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具有多種功能的廟會。三圣廟的管理人既是廟宇日常事務的負責人,也是舉辦廟會時期的總領導。2013年以后,三圣廟主要有四個管理人,分別是李緒根、李中旺、高建龍和介志華,他們四人均是出自對三圣的崇拜而自愿出任管理人,平常廟宇的各項事務由他們分工承擔,這樣既不耽誤各人家里的農事勞動,也使得廟宇事務得到有效的處理。三圣廟會每年由小樊村的老年協會和三圣廟聯合舉辦,由張營鎮坡下的10個村落(分別是小樊村、黃龍村、辛常村、永寧村、北陶村、南陶村、下吳村、北陽村、黃龍村、舜帝村和長寧村)的民眾集體籌資,不管男女老少,都會積極參加。
(三)祭祀儀式
傳統的廟會核心程序是祭祀活動。祭祀是民眾向民間神祗祈求福佑或驅避災禍的一種行為慣制,它世代傳承,具有相應的儀式制度。正月十五當天一大早,就有“坡下”十村的老老少少來到廟前等待進廟進行祭拜,人們會按照排隊先后順序依次進入正殿,將各種自帶的供品依次擺上桌子,然后三叩九拜。按照當地風俗,認為誰上當天頭一柱香就會得到三圣神靈的眷顧,祈求的愿望都會得到滿足;所以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想要祭拜的信眾不顧天氣的嚴寒,會早早地在廟門前排好隊,期望著自己能夠上第一柱香。還有一些較遠地區的信眾會提前趕來參加祭祀。廟內的祭品和貢品在這一天也會達到全年最多,都有全豬全羊和其它精美祭品,香廳下香煙繚繞。上香貢獻作為人神交流的媒介,成為進廟信眾的首選。
(四)戲曲表演
小樊村以及附近村子的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聽的戲種主要是蒲劇和眉戶,廟會期間會請來張營鎮或者永濟市的有名蒲劇團表演,蒲劇,又名蒲州梆子,俗稱亂彈,因興起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而得名,后受到榮河、臨晉、猗氏、運城一帶的鑼鼓雜戲和青陽腔、同州梆子影響,逐漸形成獨立、完整的劇種。特點是武戲多,多與歷史相結合,注重傳奇性故事。晉南眉戶自陜西眉縣、戶縣傳入,俗稱“迷胡”,因其曲調婉轉纏綿,叫人聽之入迷而得名[1]。現在的戲臺坐西朝東,舞臺正對三圣正殿人們在祭拜完后可以坐在提前擺好的長凳上聽戲,每年廟會中必演的曲目有《王寶釧》、《龍鳳呈現》等。
三、三圣信仰的特性
(一)信仰對象的權威性
人需要神靈的庇護與顯靈,神靈則需要人的承認與報答,否則會大發脾氣,對人施以懲戒。母圣即送子娘娘,母圣廟的建造與興起和民眾的生育觀念是分不開的。傳宗接代歷來是中國傳統家庭的大事,在小樊村人們認為送子娘娘是后土神的分身,主要掌管傳宗接代、繁衍子祠的生育大事,這樣就把保佑生育的功能賦予送子娘娘,向母圣求子的信仰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在2013年重修母圣廟時,村內一居民喝醉酒來到廟前,先是在廟前撒尿,而后到廟中在新修葺的神像身上用食指扣掉一小塊水泥,并念叨:“這修的什么破玩意兒”,公然蔑視神靈;就在他下臺階時,摔倒致食指骨折,家中近一年也不順暢;(3)母圣用懲戒的方法讓該村民知曉了它的靈驗,也告誡其他村民神靈不可褻瀆,強化了它的權威,增強了村民對它的信仰。三圣廟與三圣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全體村民作為互助和認同的集合體,三圣廟會的舉辦是社區認同感的創造與再創造。
(二)信仰動機的實用性
傳統時代的民眾是天災人禍的主要受害者,是被摧殘、被壓迫的眾多生靈。當依靠自己的人力無法抵御災禍時,他們便不顧一切地燒香磕頭,供祭神鬼,向各路神靈求救,懇請神異力量賜福攘災,祛病降祥。[2]如若多年未能得子便到母圣廟燒香許愿,學業受限會拜孔圣,家中不順則拜關圣;不同的實際需求祭拜不同的神靈,體現了民眾出于實際需求的信仰動機。據介紹孔圣廟是一位高姓官員為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而建造,后農民起義遭到李自成的殺戮,以及抗日時期的破壞,只剩殘垣斷瓦,但當時的廟宇負責人李守牛等人重視村民教育,在村子的南邊土崖上重建了當時的主廟——孔圣廟。(4)小樊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氣候環境是關圣信仰起源的淵源,由于所在地區東西均有河流和土山阻擋,交通不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產方式使得耕地面積的大小成為決定貧富的指標,導致爭奪黃河灘地、打架斗毆等事件時有發生,村民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并據永濟縣志記載:“1965年,冬旱,道路積塵半尺,人們擔水澆麥保苗。1973 年,60天無雨。1977年,夏秋旱,麥苗出土不齊。1989 年,春旱。秋季高溫干旱。”[3]多年久旱,食不果腹的惡劣生存環境使得人們把對于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武圣—關羽身上,關圣廟的建立便由此而來。
(三)神靈功能的的多樣化
關公由于忠義神武而被載入祀典,享受國家正祀。在小樊村,關老爺則主要作為村落的保護神出現,正所謂“關帝南臨,坐擁八方之鎮”,是村民精神上的依賴和主宰。小樊村中的年輕人大多以在外開飯館謀生,商家將其供為財神,特別看重其誠信,稱為武財神。小樊村民認為關老爺還有祛除病痛的威靈。村民程上達在組織重修老爺廟時,“偶感嗽疾,飲食甚微,延至九旬百藥無補,乃以其疾苦祈祝于帝君之前,越三日,飲食稍進,病漸減,未一月而痊愈”。關公在民眾心中無所不能,其他一些神也無不如此,體現了神靈職能的多樣性。
四、結語
三圣信仰作為當地最為重要的一種信仰形式,它在當地整個社會生活體系中發生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數百年的歷史演變中,三圣信仰滿足了當地民眾的多方面精神需要,具有很高的功能和權威。同時,三圣信仰也發揮著重要功能:在舉辦三圣廟會的活動中,坡下十村的民眾再次聚集到一起,增強了村落之間和村落內部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三圣廟會戲劇演出起到了娛神娛人的功能,減弱了人們因為日常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不順暢、不和諧所形成的緊張感、壓力感,使民眾精神心理得到安慰,從而達到緩解。
注釋:
介志華,小樊村人,廟會會首,52歲
廉為民,舜帝村人,55歲,2018年2月訪談記錄
李中旺,小樊村人,53歲,2018年2月訪談記錄
李緒根,小樊村人,54歲,2018年2月訪談記錄
參考文獻:
[1]陶立璠.中國民俗大系(山西民俗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2]永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永濟縣志[Z].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李文慧.民間信仰與村落關系——以清代至民國的山西太谷為例[D].山西:山西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