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律
【摘 要】目的:分析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險因素,并研究臨床治療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對象是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ICU收治的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存活者納入對照組,24例死亡者納入觀察組,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死亡危險因素、制定治療方法。結果:平均動脈壓、APACHEⅡ評分、年齡、白蛋白、MODS、SIRS、血液感染,在單因素分析中組間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知,白蛋白、MODS數量、SIRS數量、APACHEⅡ評分為獨立危險因素。結論: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據病死危險因素,合理調控炎癥反應,積極展開綜 閑緣鬧瘟疲芄揮行岣呋頰叩拇婊盥省*?
【關鍵詞】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851.6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011-02
ICU收治的患者都是危、重、急者,非常容易誘發感染性休克,由于感染后會危及全身多個器官,造成代謝紊亂、功能衰退,甚至死亡,而且其致死率已經超過50%,也是目前ICU患者主要的致死因素[1]。為了避免死亡發生,就要有針對性的治療,本次我院就對病死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ICU收治的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存活者納入對照組,24例死亡者納入觀察組;所有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紀最小23歲,最大71歲,平均(48.2±7.5)歲;其中有慢性疾病史共計25例,2例消化道潰瘍、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5例慢性腎病、5例慢性肝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ICU住院時長均大于28天,生命體征、病情穩定后轉入普通病房或出院,共計24例;觀察組患者均因放棄治療或是治療無效死亡,共計24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血液感染、APACHEⅡ評分(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SIRS(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白蛋白、年齡,并對病死危險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3 觀察指標 感染性休克的診斷,以1992年美國胸科學會與危重病醫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為依據,首先,實施液體復蘇后,血乳酸≥4mmol/L,或平均動脈<65mmHg;其次,高度懷疑感染或有感染指征;再次,呼吸頻率>20次/min,或二氧化碳分壓<32mmHg;然后,白細胞計數<4×109/L,或>12×109/L;最后,心率>90次/min,體溫>38℃,或<36℃[2]。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21.0軟件記錄和分析,(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病死危險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當組間差異較大時,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病死危險單因素分析 經過分析平均動脈壓、APACHEⅡ評分、年齡、白蛋白、MODS、SIRS、血液感染,兩組相比有著較大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
2.2 病死危險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白蛋白、MODS數量、SIRS數量、APACHEⅡ評分為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ICU患者最容易誘發的并發癥就是感染性休克,由于患者身體機能較弱,一旦病原體侵入會誘發感染,且病情快速變化,引發全身性病癥,患者呈寒戰、高熱、心率過快、意識模糊、白細胞增長等表現,會加大治療的難度,縮短患者生命時長。所以要對感染性休克的病死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以便有針對性的展開預防和控制工作,讓患者盡快脫離生命危險。
本次研究中,經過單因素分析發現,感染性休克病死者,平均動脈壓、白蛋白量偏低,年紀、APACHEⅡ評分偏高,另外,病死者中45.8%發生MODS、83.30%發生SIRS、62.5%發生血液感染,均高于未死亡者,兩組對比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白蛋白、MODS數量、SIRS數量、APACHEⅡ評分四項是獨立病死危險因素。這是因為感染發生后,迅速蔓延至全身,對器官功能造成損傷,病情加重后,大量釋放的炎癥介質 投舅兀崽岣呱硤宓撓し從Γ檔突逵副輳跋烊淼奈⒀罰傭魷秩硌字⒎從ψ酆險鰨輾⒏腥拘孕菘耍踔了勞觥*?
為了更好的控制感染、減少死亡,就要針對這些危險因素展開有效的治療和預防,給予抗感染、提高血管活性等藥物,還要積極的穩定血壓、補充血容量;另外在進行靜脈通路建立等侵入性操作時,嚴格遵循無菌化操作,檢測好空氣細菌量,采取深靜脈置管,減少導管相關感染;并密切監測血流動力學,若患者白蛋白量降低,要予以補充,提升機體代謝能力和抗感染能力,避免出現生命危險。
綜上所述,對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合理調控炎癥反應,積極展開綜合性的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 邵俊, 鄭瑞強, 陳齊紅,等. ICU感染性休克流行病學的回顧性調查[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1):185-186.
[2] 丁洽烽, 黃林喜. 感染性休克211例臨床特征分析[J]. 廣東醫學, 2017, 38(6):89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