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賽美 王紹孝 楊艷 趙佳 楊迪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 (2018JS640)
作者簡介:羅賽美( 1989.11),女,云南西雙版納自治州人,碩士生,助教,從事流行病與衛生 臣蒲а芯俊?
【摘 要】基于國內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成果,綜述了主觀幸福感測量工具及其結構、維度,系統闡述了國內外高職高專院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現狀,提出了目前主觀幸福感測定存在的問題和展望,為今后具體研究高職院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R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025-01
主觀幸福感是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1],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和適應狀態,是個人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2] ,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負面情感三方面[3]。主觀幸福感與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價值取向關系密切,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對幸福的感知存在差異,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也不盡相同。
當前高職院校發展迅猛,高職院校招生也迅速擴增,學生人數的增加造成高職院校師生比過低,教師日平均工作時間增長,周授課時數增多。很多教師不僅要擔負班主任的工作,還要管理班級,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必須做到教學和學生管理兩頭抓,工作項目繁瑣,導致他們的日平均工作時間比一般職業都要長,花費的精力也更多。這些都在不同程度影響著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而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學生、學校乃至社會的整體發展,因此關注并提升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教師隊伍的穩定與績效的提高都離不開其主觀幸福感與滿意度的提升[4]。本文旨在綜述國內外主觀幸福感測量工具、高職院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為今后具體研究高職院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奠定理論基礎。
1 國內外主觀幸福感測量工具及其結構、維度
在心理學上,由于幸福感是被人們主觀感知、體驗和評價的,心理學家編制了一系列幸福感量表和測量標準對人們的幸福感進行調查,得出幸福感是一個分層次、多維的概念,可以分為認知、情感方面和特質、狀態方面[5]。羅小蘭[6]對近十年我國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分析教師主觀幸福感文獻發現,近十年我國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呈現出研究對象多元化、測量工具多樣化、研究內容 岣換忍氐恪V釗繾芴迓飧辛勘?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7],由美國研究者Diener等人編制,該量表由生活接近理想、生活條件好、生活滿意、得到重要東西、肯定人生道路等5個問題組成,由1分到7分依次代表: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對、有點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說明幸福感越強。該量表的再測信度大于0.80,內容效度0.60,效標效度0.50。夏普量表(short Hapiness and Affect Research Protocol,SHARP)[8],該量表由加拿大研究者StoneS和Kozma等人從他們早先編制的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感量表修訂而成,該量表由12個項目組成,采用O、1二值記分法,分值越高,幸福感越強。
山東邢占軍編制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9],包括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人際適應體驗、家庭氛圍體驗10個維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效度、構想效度和同質信度,可以作為研究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有效工具。苗元江博士編制的《綜合幸福問卷》(MHQ)[10],其包括心理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兩個模塊和一個幸福指數,共有9個維度:正性情感、負性情感友好關系、人格成長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他行為、生活滿意自我價值,該量表已在軍人、中學生、老年人、研究生等群體得到應用。有研究表明《綜合心理問卷》(MHQ)總的cronbacha系數為0.820,分半系數為0.736。各維度的Cronbaeha系數在0.568-0.913之間,其中負性情感最低為0.568自我價值最高為0.913。分半系數在0.554-0.856之間,其中負性情感最低為0.554,自我價值最高為0.856,達到心理測驗的標準。
2 國內外高職院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
2.1 國外相關研究 20世紀50年代,國外開始了對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以Diener為代表認為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部分,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在他們看來,幸福感應該定義為“努力表現完美的真實的潛力”[11]。Dirksen和Buss學者著重強調幸福不僅僅是快樂,而且是人的潛能實現,是人的本質的實現和顯現,是人對過去事件的體會和達成自我實現的愉悅[12,13]。除此以外,Waterman將幸福分成兩個層面:一種是指人格展現與自我實現上的愉悅,另一種即是享樂主義所指的幸福了[14]。
國外學者從各個方面對教師主觀幸福感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基本趨于一致。但是大部分還是對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涉及到高校或者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觀幸福感少之又少,且更多的是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Gurm(2005)等人[15]為了探討環境,特別是工作環境對員工的幸福感影響,調查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名大學里的教師和其他的工作人員,這些被試報告了較高水平的健康和幸福感,他們認為所在的大學是一個好的工作場所,讓員工感到有自主勝、控制感、歸屬感和人文關懷。同時,被試也感到低水平的信任、溝通和組織公平。結果還顯示,這些員工認為與去年相比,他們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還能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Kinnunen,UIIa(1994)等人[16]調查超過45歲的荷蘭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老年教師的幸福感水平相當高,根據工作能力指數,少數教師擁有較低的工作能力職業幸福感的最大差異是由教師所教科目和教師水平引起的。職業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職業學校的職業教師,幸福感水平最高的是綜合中學的特殊課程教師。
2.2 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較晚,于上世紀80年代才有學者開始逐漸關注主觀幸福感,且國內的研究大多以對國外研究的綜述和驗證性實證研究為主。研究對象大多為初/高中生、大學生、老人、醫護人員、公務員等,對于高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研究也不少,但是僅僅針對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研究較少。
陳宇等[17]采用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對哈爾濱四所高職院校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常模,是否結婚、教齡、年齡、是否有住房、工資水平、教學壓力、科研壓力都對高職院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最后提出相應的提升對策;王芳等[18]通過調查問卷法對浙江省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在性別、年齡、教齡、職務、職稱上沒有明顯差異,工作上的成就和認同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可通過合理地提高福利待遇、優化辦公環境、提供良好機會、增強健康心理理念來提升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曹光海等[19]的《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中,采用主觀幸福感問卷對名高等職業學校教師進行了調查,結論如下: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整體上良好、不同性別、年齡、職稱及婚姻概況不同的高職教師在主觀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收入狀況的高職教師在主觀幸福感上差異不顯著;李超[20]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安徽省高職院校中隨機選取了7所院校的581名教師為被試,研究結果表明: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較高,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其主觀幸福感總得分都顯著高于常模分數,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在部分年齡段方面差異顯著,在是否擔任輔導員、所從教學校的示范等級方面差異邊緣顯著,在不同性別、學歷、職稱、教齡、婚姻狀況、收入狀況上均無顯著差異。
3 存在問題
綜上所述,主觀幸福感已在國內外形成研究熱點,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
3.1 量表的限制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主觀幸福感測量量表較多,存在許多量表不合理使用的情況。例如使用國外主觀幸福感量表來測量國內人群的主觀幸福感,由于存在地區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完全適合國內人群,需要進行漢化與調適。
3.2 測量的對象 對老年人、大中學生及幼兒、中小學生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研究較多,對高校教師,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的實證研究仍不多見。
3.3 量表的應用 大多研究以探討應付方式與人格特征、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或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為主,關于構建生活事件、應付方式對主觀幸福感影響作用的關系模型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見[21]。
參考文獻
[1]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 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心理學動態,2000,8(4):23-28.
[3]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46-51.
[4] 李超.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巢湖學院學報,2014,16(4):160-164.
[5] 嚴標賓,鄭雪,邱林.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26(2):96-100,109,112.
[6] 羅小蘭,王靜.近十年我國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6,(12):72-77.
[7] Diener,E.&E.M.Suh.CultureandSubjeetiveWell-being;[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8] 吳文靜.中學教師幸福感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2.
[9] 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2,23:151.189
[10] 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D].南京師范大學.2003:63
[11] Diener,E.&E.Suh.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ge.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ics,1997,17:304-324.
[12] Diener,E.&J.J.Sapyta.; Suh,E.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essential to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8,9,33-37.
[13] Lane.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M]. New Haven and La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14] Lu,L. & J.B.Shih. Sources of happiness:A qualitative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7,137(22):181-187.
[15] Gurm,Balbir Kaur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employee well-being:A social audit of a university college,DAI-A 65/08,2005(4):2916.
[16] Erin K.Munn,Factor Af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Well-being of child life specialists,childrens ealth care,1996,25(2):71-91.
[17] 陳宇,姜濤.高職院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 z1):378.
[18] 王芳,吳仁艷,周穎.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及其提升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6):98-100.
[19] 曹光海,李建偉,林艷艷.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90-191.
[20] 張燦茹.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以蘇州市高職院校為例[D].杭州:蘇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9.
[21] 袁俏.湖南省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調查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