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宏
【摘 要】目的:分析評價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康復期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間接收的腦梗塞患者85例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根據護理措施的不同進行分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的設為對照組(n=42例),在此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設為實驗組(n=43例),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自理能力評分。結果:2組患者護理前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及自理能力評分不具有可比性(P>0.05);護理后,2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85.38±5.10)、(80.31±6.08)、(76.3±6.34)。結論: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及自理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梗塞;康復期;效果
【中圖分類號】
R851.6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137-01
腦梗塞為臨床較常見的高發性、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腦血管系統疾病,也稱腦梗死,臨床癥狀主要為惡心、嘔吐、眩暈,反復發作[1],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語及肢體功能障礙,重者可致昏迷、死亡[2]。有研究表明,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語言、肢體等功能的回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選取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間我院接收的85例腦梗塞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評價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康復期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間接診的腦梗塞患者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從中隨機抽取85例進行觀察,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梗塞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53.86±10.74)歲,病程1~5年,平均(1.4±0.7)年。以護理措施的不同為依據進行隨機分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的設為對照組(n=42例),在此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設為實驗組(n=43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為:護理治療、飲食指導、藥物治療、疾病健康教育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保持病房內空氣通暢,溫度、濕度適宜,提高患者的治療舒適度;②針對患者急性期產生的自卑、易怒、恐懼、悲觀等情緒,康復師需主動與之交流、溝通,了解其內心訴求,盡力幫助其解決困難以進而增強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1. 3 觀察指標 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自理能力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0 軟件對此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數據用t進行檢驗,用x±s進行表示;計數資料用 % 進行表示,理論頻數T>5,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組患者護理前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及自理能力評分不具有可比性(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上述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分別為(85.38±5.10)、(80.31±6.08)、(76.3±6.34),統計學差異顯著(均P<0.05)。
3 討論
腦梗死為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因此,在患者的生命體征得到穩定后,積 行Э尚械目蹈椿だ澩朧┮庖逯卮螵?]。康復護理從病房的環境、患者的心理、家屬的支持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面細致的護理,同時為患者制定合適的語言、肢體恢復訓練方案,極大地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5]。此次研究將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自理能力評分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整體優于常規護理干預,主要體現為:護理后,2組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自理能力均有所改善,實驗組患者的上述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分別為(85.38±5.10)、(80.31±6.08)、(76.3±6.34),統計學差異顯著(均P<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及自理能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邵鳳玲. 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 內科, 2016, 11(2):324-325.
[2] 席紅. 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136-136.
[3] 紹秀秀. 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6(11):00093-00093.
[4] 豆平, 香娜. 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效果觀察[J]. 心理醫生, 2016, 22(21):129-130.
[5] 侯忠穎. 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和肢體康復中應用探究[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1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