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民
【摘 要】目的:探討頸椎損傷院前急救中運用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間收治的108例頸椎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編號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行常規氣管插管,而觀察組則運用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對兩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較高,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同時,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較高,且氣道損傷和頸椎二次損傷發生率低,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臨床上給予頸椎損傷患者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頸椎損傷;喉罩通氣;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
【中圖分類號】 R739.9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05-01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和建筑行業的發展,意外傷害的發生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是在搶救疑似頸椎損傷或頸椎損傷危重患者時,在開放氣道的過程中,不僅要最大限度開放氣道,還需要對患者的頸椎進行保護,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導致頸椎損傷,誘發高位截癱,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本文對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運用在頸椎損傷院前急救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頸椎損傷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編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4例。觀察組年齡36-75歲,平均(50.6±10.3)歲,其中22例為女性、32例為男性;對照組年齡37-78歲,平均(50.8±10.5)歲,其中21例為女性、33例為男性。兩組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無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急救治療,包括吸氧、止血、頸托固定、監測血氧飽和度、呼吸、血壓以及心率等,其中對照組行常規氣管插管,而觀察組則運用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即將患者的體重和體型作為基本依據,選擇型號合適的喉罩,然后對喉罩套囊進行充氣,一般為5-10ml,確定氣囊不漏氣后,抽盡空氣,運用潤滑油或生理鹽水對喉罩前端進行潤滑,并且采用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操作如下:運用手指對下頜骨的下頜角進行上抬,盡量避免損傷頸椎,將喉罩遠端氣孔面朝前,使氣囊尖端與上顎緊貼滑行推進,進入下咽部感覺存在阻力時,在氣囊內充氣10-40ml,對喉部進行密封,成功置入后,對球囊進行輔助通氣,對胸廓起伏狀況進行觀察,確定喉罩的正確位置,并且將牙墊置入,運用膠布進行妥善固定。
1.3 療效判定標準 評價療效:①顯效。患者的臨床體征和癥狀基本消失,且恢復自主循環;②有效。患者的體征和癥狀改善明顯,且上肢血壓≥90/60mmHg;③無效。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無變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數據運用SPSS13.0軟件分析,運用X2對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
2.2 兩組置管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且氣道損傷和頸椎二次損傷發生率低,組間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頸椎損傷患者發病后,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尤其是低氧血癥和失血,并且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在急救工作中,急救醫生往往首先處理失血,而忽視了低氧血癥,從而導致患者預后較差[1]。臨床上在對頸椎損傷患者進行氣道開放時,其目的主要為保障良好的氧合與通氣,并且有效的氣道管理也是院前呼吸支持治療的一個基礎和前提[2]。在院前急救中,氣管插管是常用的一種通氣方法,但是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并且一次置管成功率不高,容易損傷氣道,加重患者病情。與氣管 同時,喉罩置管是運用盲插法在患者的咽喉部安置喉罩,不需要暴露聲門,方法快捷、簡單,并且相比較氣管插管法而言,其具有較高的一次置管成功率[4]。
綜上所述,在頸椎損傷患者的院前急救治療中,運用下頜前脫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不僅可以預防頸椎二次損傷,還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涂學清.喉罩通氣技術在急診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8,31(06):93-95.
[2] 姚曉麗,金培英,翁偉芬,婁曉鈺.插管型喉罩與常規復蘇面罩在院前急救中應用的效果比較[J].護理與康復,2015,14(10):953-954.
[3] 劉麗平,武慶紅.下頜前托法開放氣道配合喉罩通氣在頸椎損傷院前急救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S1):17-19.
[4] 周玲,楊桃,李思,付樂章,楊鼎君.喉罩置管與氣管插管在院前急救通氣中應用的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2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