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強
【摘 要】目的:觀察上頜前牙即刻種植即刻修復的臨床效果,總結方法并評估其可行性。方法:選擇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8例患者(共20顆無法保留的上前牙),微創拔除后即刻植入20枚BEGO 種植體。平均4個月后進行最終修復,修復后平均隨訪時間為(18.1±3.0)個月,觀察并統計修復效果。結果:在隨訪期間20枚種植體都獲得良好的骨結合,存留率為100%;20枚種植修復體周邊共計36個牙齦乳頭,充盈指數為2~3度,其中26個為3度(72.2%),16枚種植修復體唇側齦緣處和相鄰天然牙位置協調性優良,4枚有輕度差異;17枚種植修復體與相鄰天然牙牙齦色澤質地協調性優良,3枚有輕微的差異。患者主觀總滿意率為95.0%。結論:在明確與嚴格把握適應癥基礎上,采用即刻種植與即刻修復治療方案,能夠獲得較高的存活率,獲得美學效果有積極影響,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上頜前牙;前牙缺失;即刻種植;即刻修復;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08-01
上頜前牙缺損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與面部美觀性,通過現代種植技術和修復手段可以獲得很好的美學效果。患者若采用常規牙種植方法,需從牙缺失到帶牙經歷1年的時間。目前,即刻種植已經成為口腔種植領域研究的焦點,其具有減縮治療后期、有利于保留組織等優勢,即刻修復能夠引導牙齦組織以與天然牙頸部高度相似的狀態生長,有利于維持牙齦乳頭的充實度,獲得最終修復的美學效果[1]。本次研究選擇進行即刻種植即刻修復的20例上頜前牙缺失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做出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無法保留上前牙1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其中單個牙位 16例,連續2個牙位2例(均為上中切牙)。男11例,女7例;年齡19~59歲,平均(36.1±5.2)歲。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參與,排除有活動性出血、精神類疾病者。
1.2 方法 (1)術前拍X線曲面斷層片與牙科CT,評價并明確植入位點、方向、可用骨高度與寬度。囑患者術前30 min口服頭孢克洛 0.375 g,常規消毒鋪巾處理。應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微創拔除患牙,清理拔牙窩直到創面發白并且有新鮮血液滲出。
(2)制備種植窩時選擇逐級備洞或極差備洞方法,植入BEGO 種植體,同期植入骨粉以補償拔牙窩吸收,植入扭矩> 35 N·cm。
(3)種植體就位以后,于口腔中調磨攜帶器直到合適的高度與方向。應用涂布遮色劑去遮蓋攜帶器的顏色, 使用光固化樹脂在攜帶器上塑造牙體的外部形態, 固化以后拿取下攜帶器,在口腔外部進行二次再次修整塑形,行高度拋光處理,戴入口中完成即刻修復。
(4)調整全部修復體的咬合關系,確保其處于正中位,前伸以及側方咬合都要和對頜牙維持1mm的縫隙。(5)術后給予抗生素 3 d,7 ~10d拆線 。20顆種植體都在種植術后1、3個月復查,進行牙齦誘導,4個月時完成最后修復。
1.3 療效評價標準
1.3.1 即刻種植存留標準 ①種植體咀嚼等功能優良; ②種植體為產生松動現象;③臨床檢查起勁無疼痛或 腥荊虎躕線檢查結果提示種植體周邊未出現透射區段。
1.3.2 牙齦乳頭充盈指數(PIS) 采用由Jemt編制的《評價種植體周牙間乳頭大小的指征》相關標準。0度:完全無牙間乳頭;1度:牙間乳頭<高度的50%;2 度:牙間乳頭≥高度的50%,但是未達到牙接觸點;3 度:牙間乳頭占據了鄰間隙所有部位;4 度:牙間乳頭增生。
1.3.3 修復體與相鄰天然牙唇側牙齦的協調性評價標準 結合紅色美學指數(PES),種植體永久修復1年后,觀察修復體齦緣與相鄰天然牙齦緣間的協調性,對比對側同名天然牙,依照軟組織水平分為:無差異(<1mm)、輕度差異(1~2mm)、明顯差異(>2mm);修復體與相鄰天然牙牙齦色澤質地協調性分為無差異、輕度差異與明顯差異。
1.3.4 滿意度評價標準 我院自編的《滿意度調查量表》,包括對種植體功能、面部美觀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級別,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
2 結果
術后所有種植體均形成良好的骨結核,無松動與疼痛,均順利的完成了最后修復。最后修復后隨訪15~28個月,平均(18.1±3.0)個月,全部種植體未出現種植體周圍炎,無瘺管、松動等癥狀,存留率為100%。術后當天到永久修復后隨訪期中的X線片檢查結果提示,種植體周邊無投射區域,未見明顯的病理性骨吸收。
修復后第12個月復查結果提示,20枚種植體共計36個牙齦乳頭充盈指數為2~3度,其中26個為3度(72.2%),10個為2度(27.8%)。
患者主觀總滿意率為95.0%,其中非常滿意15例(75.0%)、滿意4例(20.0%)、不滿意1例(5.0%)。種植修復體唇側齦緣處和相鄰天然牙位置以及牙齦色澤質地相關性情況見表1.
3 討論
傳統理論指出, 要獲得理想的骨整合效果,種植體需在牙齒拔除以后拖延植入與修復時間。但是在拔牙以后牙槽骨會出現迅速的吸收,以致邊緣骨板下降,牙齦外部形態發生改變[2]。故此,處理延期種植產生的不良美學效果為當下種植修復醫學領域繼續處理的問題之一。本次研究中選用了最近幾年在早期穩定性與審美方面均具優勢的BEGO 種植體進行研究,以探討應用即刻種植修復技術在上頜前牙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中,X線檢查未見明顯的病理性骨吸收。誘發邊緣骨吸收的因素很多,以外科操作、咬合因素、種植體周的微生物環境等相關。有研究發現,邊緣骨吸收量最大的病例,多發生在口腔衛生維護相對較差的患者,故建議接受刻修復治療的患者術后應 俠磧τ瞇薷刺宀⒕×課摯誶晃郎苑蘭泳綣俏戰獺*?
牙齦軟組織的美學效果被認為是評價種植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標。Jemt[3]是種植體周軟組織美學評價標準—— 牙齦乳頭充盈指數(PIS)的提出者。但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研究發現,PIS并不能完全的呈現出臨床中軟組織的改變情況。種植術后牙齦顏色、形態、質地的改變、齦緣曲線以及牙槽突外形的變化等因素,均會對最終的修復效果產生影響。故此,當下國際上多應用PIS評價指標,同時把以上幾個重要因素整合至統一評價體系中,以實現對軟組織美學的整體評估。在本次研究中,20枚種植修復體周邊共計36個牙齦乳頭,充盈指數為2~3度,其中26個為3度(72.2%),16枚種植修復體唇側齦緣處和相鄰天然牙位置協調性優良,4枚有輕度差異;17枚種植修復體與相鄰天然牙牙齦色澤質地協調性優良,3枚有輕微的差異,這可能和種植修復的臨床操作技巧與時間的選擇相關[4]。
為獲得理想的修復效果,嚴格把握即刻種植與即刻修復的適應證是關鍵。拔牙位點的硬組織條件直接影響種植體初期穩定性。本次研究中,拔牙位點的骨壁結構完整性都保存完整,唇側骨板厚度達到了1mm,與此同時應用了具備三重獨立引導 螺紋的 BEGO 種植體,采用>35N·㎝的植入扭矩植入植體,以獲得良好的早期穩定性為后續即刻修復創造了優勢條件[5~6]。另外,軟組織條件也是影響美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參與本次研究的18例患者中,牙齦都是厚齦生物型,不易出現退縮,可以在即刻修復體的引導下再次塑造外部形態,進而獲得更優良的美學效果。總之,通過本次的研究可初步認為在明確與嚴格把握適應癥基礎上,采用即刻種植與即刻修復治療方案,能夠獲得較高的存活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政.單顆上頜前牙即刻種植與即刻修復的臨床和美學效果[J].分子影像學雜志,2017,40(04):466-468.
[2] 駱奇峰.上頜前牙單牙即刻種植即刻修復與延期種植修復對患者植體周圍軟組織和主觀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08):1355-1357.
[3] 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e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 Int J Periodonticsies TestDent,1997, l7 (4) :327-333
[4] 岳嵚,胡秀蓮,林野,崔宏燕,于海燕.上頜前牙翻瓣與不翻瓣即刻種植修復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5,8(07):410-414.
[5] 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e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7,17(4):326-333.
[6] 劉文芳,范挽亭,何姍丹,朱麗紅.單顆上頜前牙即刻種植即刻修復后美學評價和患者滿意度調查[J].口腔醫學研究,2015,31(04):39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