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東明 李曉琴
【摘 要】目的:對白內障患者采取OCT與眼部B超 霞觳椋攔榔涫跚把鄣準觳榧壑怠!糎TH〗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98例白內障患者,共158眼,所有患者均進行B 超檢查、OCT 檢查等術前檢查,對比眼部B超、OCT及聯合檢查的眼底病變檢出率。結果:OCT眼底病變檢出29眼,檢出率18.35%;眼部 B 超病變檢出22眼,檢出率13.92%;兩者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OCT+眼部B 超眼底病變檢出44眼,檢出率27.85%;明顯高于OCT及眼部 B 超單獨檢查,差異明顯(P<0.05)。結論:OCT聯合眼部B超進行術前眼底檢查能夠對眼底病變作出準確診斷,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合理制定,并為術后視力評估提供依據。
【關鍵詞】OCT;眼部B超;白內障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13-01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致盲性眼疾,主要發病人群為50 歲以上中老年人,具有可逆性及可復明性等特點[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案,術后恢復效果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不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術前存在眼底病變導致[2]。眼部B超是白內障術前檢查的主要手段,但在眼底黃斑區細微病變方面,容易出現誤診、漏診。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對黃斑區病變靈敏度較高,但受晶狀體混濁影響,無法了解眼內情況。本文將對白內障患者采取OCT與眼部B超聯合檢查,評估其術前眼底檢查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98例白內障患者,共158眼,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齡(56.48±11.95)歲;單眼38例,雙眼60例。納入標準:(1)已經過確診,符合白內障的診斷標準;(2)患眼視力均 <0.5,需要手術治療;(3)入院后進行常規抗炎處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眼壓正常;(4)無眼部疾病及外傷史;(5)已簽署手術方案知情書,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血糖控制不良、血壓控制不佳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2)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患者;(3)有角膜病變、眼球結構異常患者;(4)有眼外傷、葡萄膜炎、青光眼等疾病患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或配合度較差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術前常規全身檢查、視力檢查、眼壓檢查、人工晶 宥仁觳欏⒘嚴兜萍觳欏 超檢查、OCT 檢查等。(1)B 超檢查:使用Philips iu22 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2MHz。患者取仰臥位,依次進行依次檢查,觀察患眼是否存在眼底異常回聲、血流信號等,測量玻璃體腔長度、晶狀體厚度、眼軸等。(2)OCT檢查:使用海德堡 Spectralis OCT,掃描深部2.0 mm,分辨率為 5 m,光源870nm,速度4000A 掃描/秒。檢查前進行散瞳,使用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檢查視網膜、視盤、神經纖維層厚度、后部玻璃體界面等,患者面向眼底攝像機,保持頭部穩定;檢查者選擇測試條件,觀察患者檢查部位,在進行掃描、照相、記錄。對視網膜結構進行3D 重建,觀察病變區域,判斷是否存在黃斑病變。
1.3 評價標準 對比眼部B超、OCT及聯合診斷的檢出率[3],包括黃斑水腫、黃斑前膜、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視網膜劈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檢出率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晶狀體厚度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本組98例(158眼)白內障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晶狀體混濁,白內障類型:老年性白內障54例(84眼),并發性白內障28例(45眼),代謝性白內障16例(29眼)。患眼平均晶狀體厚度(4.67±0.78)cm;健側(4.20±0.35)cm,差異明顯(P<0.05)。患眼平均玻璃體腔長度(17.04±3.70)cm,健側(15.94±1.69)cm,差異明顯(P<0.05)。
2.2 眼底病變的檢出情況對比 OCT眼底病變檢出29眼,檢出率18.35%;眼部 B 超病變檢出22眼,檢出率13.92%;兩者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OCT+眼部B 超眼底病變檢出44眼,檢出率27.85%;明顯高于OCT及眼部 B 超單獨檢查,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3.1 白內障患者術前眼底檢查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老年白內障患者數量明顯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以往有調查顯示[4],我國50歲以上中老年人患有白內障比例為23.31%,7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比例高達63.20%。隨著白內障手術治療技術的發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與人工晶體植入術已成為白內障手術最常用的術式,臨床實踐表明,該治療方案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但另一方面,研究發現[5],盡管白內障手術技術有了極大的突破,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后視力恢復較差,判斷可能與術前存在眼底疾病有關。以往有研究顯示[6],單純白內障患者得術后恢復情況明顯優于伴有眼底疾病的白內障患者。約29%的白內障患者在進行超聲乳化治療時能夠被發現合并眼底病變。
研究認為,黃斑區病變對術后恢復效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在進行超聲乳化摘除時,超聲能量及前房操作會對視網膜造成一定損傷,而黃斑部結構異常患者,對病理因素抵抗能力更差,在治療時,可能引起病情加重。老年性黃斑病變分為干性和濕性兩種,干性黃斑病變會引起中心視力減退,濕性黃斑病變則會引起神經上皮和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對視力影響更大,因此,如果不能在術前排查黃斑病變,則會影響術后視力恢復。糖尿病性視網膜病也是影響患者視力的常見因素,病變早期可能引起視網膜出血、滲出、水腫;后期則可能引起視網膜脫落、玻璃體機化等,嚴重可引起失明。由此可見,對白內障患者進行術前眼底檢查,及早發現眼底病變,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對術后視力恢復情況作出準確的預后判定。
3.2 眼部 B 超與 OCT 在白內障術前眼底檢查中的價值 眼部 B 超是術前眼底檢查的常用手段,能夠利用聲波穿透混濁的屈光間質,顯示眼球后部結構影像,能夠發現嚴重的黃斑區病變,且不受患者配合度的影響,在眼科臨床上應用廣泛。但該檢查方法也存在明顯弊端,例如,眼位定位不準,無法準確定位黃斑區位置,輕微黃斑病變漏診率極高。
OCT是一種非損傷性影像學檢查技術, 能夠發現視網膜組織微小病變,顯示病變位置及層次,對黃斑前膜、黃斑水腫、黃斑裂孔等黃斑區病變檢出率極高.
參考文獻
[1] 宋五德,吳玲.OCT和前置鏡在白內障患者術前黃斑病變檢查中的診斷價值[J].上海醫藥,2017,(1):52-54.
[2] 劉琳,鄭華,李妮, 等.3D-OCT對白內障術前黃斑病變的診斷價值[J].國際眼科雜志,2017,(9):1765-1767.
[3] 何小平.老年性白內障行超聲乳化吸除術前OCT檢查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8,(5):54-55.
[4] 姜蓉.眼底OCT檢查在白內障術前檢查黃斑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7,(10):348.
[5] 李艷萍,易敬林.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聯合眼部B超在白內障術前眼底檢查中的價值[J].醫療裝備,2016,(23):41-42.
[6] 鄭建美,林新霖,魏巍麗.超聲聯合OCT檢查在白內障術前檢查的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17,(3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