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萌 楊冰
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主要特征為患者年齡偏小且病情發展較快。此病具有較高的核性白內障患病率,晶狀體渾濁程度均勻為本病的主要表現,伴隨晶狀體密度的加強,核硬度同樣有所加強,同時顏色有所加深[1]。白內障的早期表現為遠視水平降低和視覺疲勞,對眼睛度數調整后癥狀并未緩解。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超聲乳化術治療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將研究內容進行以下敘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100例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依據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將其平均分為觀察和對照兩組,各組患者5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跨度42-70歲,(60.3±1.7)歲為平均年齡;觀察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跨度43-71歲,(61.8±1.9)歲為平均年齡。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經比較并未產生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均采用雙氯芬酸鈉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1次,持續使用3日,同時在手術前應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隔10分鐘使用一次,從而進行散瞳。
對照組治療方法為囊外摘除術。選擇利多卡因20g/L實施球周麻醉,結膜囊中采用倍諾喜行4g/L進行表面麻醉。而后將患者的眼瞼通過開瞼器打開,在10點至1點鐘方向做一切口,角膜后緣2cm位置處做板層切口,實施前房穿刺注入黏彈劑后將結膜囊 嚎擲牒撕竺涑觶瓿紗磣⑷膃さ粒鋅誒┐籩踩肴斯ぞё刺澹婧笥枰猿9娣旌稀*?
觀察組治療方為法超聲乳化術。選擇利多卡因20g/L實施球周麻醉,結膜囊中采用倍諾喜行4g/L進行表面麻醉。而后將患者的眼瞼通過開瞼器打開,在10點半至1點鐘方向將球結膜剪開,而后在鞏膜后緣位置,11點直至12點半方位將鞏膜切開,而后實施隧道式剝離。在角鞏膜位置3點方向做一切口,將黏彈劑注入前后房內,實施環形撕囊,進行水分離之后,通過超聲乳化方法將晶狀體核摘除,將切口擴大植入人工晶狀體,將黏彈劑和殘留屈指進行清除,通過復方電解質眼內液置黏彈劑后對前房進行調整,切口水密閉后進行包扎。
1.3 評估指標[2]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視力恢復情況,即視力0.1以下,0.1-0.4和0.4以上;而后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即后囊膜破裂、角膜輕度水腫、眼壓上升以及視網膜脫落。
1.4 統計學數據 觀察組和對照組涉及的數據在進行計算時均選擇
作者簡介:孫萌,男,1980年2月19日,黑龍江牡丹江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牡丹江愛爾眼科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玻璃體視網膜疾病及白內障治療。
通訊作者:楊冰,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第一分院手術室。
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為計算結果呈現方式,卡方為數據檢驗指標,組間數據經比較后以P<0.05為差異,說明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視力恢復情況,相關數據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相關數據見表2。
3 討論
和普通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相比較而言,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主要特征為核性白內障,其具有較大的晶狀體核,囊帶較大,皮質較多,同樣具有較長的眼軸,極易合并玻璃體后脫落或者黃斑病變等特征,進而損傷患者的視功能。對于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而言,需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減少手術風險。超聲乳化術則是經過超聲乳化設備粉碎患者的晶狀體,將其進行摘除,將晶狀體后囊膜進行保留的基礎上植入房型人工晶狀體。此治療方法是目前治療白內障患者的主要方法,此次研究對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患者采用超聲乳化術進行治療,獲取了顯著的效果,超聲乳化術選擇小切口閉合狀態予以手術,從而減少眼內容物脫出危險,其切口較小,手術后可減少恢復時間,多數患者在術后可出院。同時此治療方法對于角膜形態并無嚴重影響,手術后不會出現嚴重的散光情況。
綜上所述,超聲乳化術治療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良好,說明超聲乳化術在臨床中具有可行性,可將其進行臨床推廣以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欽德,湯偉民.超聲乳化術治療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的療效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2):33-34.
[2] 楊釗,梁皓,左慧懿等.超聲乳化術治療高度近視并發性白內障術后視力恢復的影響因素[J].眼科新進展,2015,35(10):96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