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摘 要】目的:分析重癥醫學科夜間護理不良事件成因及對策。方法: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重癥醫學科發生的60份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病例資料,展開回顧性調查,分析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結果:重癥醫學科不護理不良事件中,藥物類不良事件共39例,占65.0%,意外拔管類不良事件次之,共10例,占16.7%,還包含有標本采集以及飲食類不良事件,所占比例相對較低。結論:重癥醫學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高,做好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對策,能夠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重癥醫學科;夜間護理;不良事件;研究;對策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52-01
重癥醫學科屬于特殊部門,集中有醫務領域各個方面人才和技術,配備最為先進的治療和監測設備,針對患者的各項生理機能需要展開實時監測和強化治療。重癥醫學科患者病情危重,護理任務繁重,護理安全問題有著非常高發生率。護理工作有著連續性特點,不僅需要保證白天護理質量,同時還需要提高在夜間護理質量方面重視度[1]。有研究表明,夜間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白天,不僅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還非常容易產生醫患糾紛。本文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重癥醫學科發生的60份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病理資料進行研究,分析重癥醫學科夜間護理不良事件成因及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重癥醫學科發生的60份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病例資料,其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34例、26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45.3±2.7)歲。
1.2 方法 針對60例不良事件展開回顧性調查,分析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明確發生率較高的護理安全不良事件類型,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安全管理策略。
1.3 護理不良事件分級標準 Ⅰ級不良事件:事件發生,未對患者造成傷害,未改變患者生命體征;Ⅱ級不良事件:事件對患者造成輕微傷害,未改變患者生命體征;Ⅲ級不良事件:事件對患者造成中度傷害,患者生命體征存在一定的改變;Ⅳ級不良事件: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患者生命體征發生明顯改變,必須要給予及時處理。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試驗數據均運用SPSS20.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其計量資料通過t來進行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良事件分級 Ⅰ級不良事件、Ⅱ級不良事件、Ⅲ級不良事件、Ⅳ級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43例、12例、4例、1例。
2.2 不良事件分類 重癥醫學科不護理不良事件中,藥物類不良事件共39例,占65.0%,意外拔管類不良事件次之,共10例,占16.7%,還包含有標本采集以及飲食類不良事件,所占比例相對較低。
2.3 護理不良事件責任人 護理不良事件責任人包括實習生、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其中責任人為護士的不良事件共34例,占56.7,%,責任人為護師的不良事件共12例,占20.0%,責任人為主管護師的不良事件共13例,占21.7%,責任人為實習生的不良事件共1例,占1.6%。
3 討論
3.1 重癥醫學科夜間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表明,重癥醫學科不護理不良事件中,藥物類不良事件共39例,占65.0%,意外拔管類不良事件次之,共10例,占16.7%,還包含有標本采集以及飲食類不良事件,所占比例相對較低。藥物是重癥醫學科治療的一項主要手段,重癥醫學科患者涉及各個專業學科,病情危重,藥物不良反應以及相互作用幾率相對較高。一旦有藥物不良反應出現,不僅會增大患者疼痛,降低治療效果,情況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和損失。夜間護理不良事件出現的原因包含有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意識不足、護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配套設施不健全、患者安全教育缺失等[2]。另外,護士是護理工作開展的主體,因為其工作年限不足3年,工作經驗不足,也容易增大不良事件發生率。
3.2 重癥醫學科夜間護理不良事件對策 (1)做好對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訓練,重癥醫學科患者安全隱患明顯更大,針對這一情況,可通過相關培訓等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素養,培訓內容包含法律法規、操作規范等,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水平,制定應急預案。
(2)結合多種管理制度和方式,使患者用藥安全得到保證。重癥醫學科藥品種類多,必須要制定標準的給藥流程,采取雙人核對制度,從藥品處置前、處置中以及處置后方面出發,降低給藥方式、劑量、藥物配置方面錯誤率。同時重視護士藥物知識培訓,使護士具備有藥物相互作用分析等能力[3]。還需要制定高危藥品管理制度,高危藥品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對患者造成無法估量的傷害,護理人員需要加強高危藥品使用觀察,一旦有問題出現,及時給予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3)加強制度管理,健全相關的護理制度和規章,提高各項防范措施規范性,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質控措施,針對護理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展開嚴格的質量控制和制度管理[4]。
(4)重點時間段安全管理,采取彈性排班方式,將新老護士相互搭配排班,減輕護士工作負荷,提高護理質量。夜間護理人員容易因為進展和疲勞等出現遺漏,在這一時間段,需要安排足夠護理人員,注意新老護士的搭配,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同時還需要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比如說呼吸及監測報警專職等,改善患者住院環境,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保證患者安全。
綜上所述,重癥醫學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高,做好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對策,可設置機動班和二線班,能夠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周濤,朱清文,杜靜, 等.新護士長對護理不良事件的管控實踐與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7):967-970.
[2] 周淑芬,劉翠青,謝翠媚, 等.護理不良事件與安全隱患上報雙軌化管理的實施效果[J].護理學報,2018,(5):24-26.
[3] 溫春花,鐘品悅,王麗容.200例護理不良事件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2):119-121.
[4] 李靜,孫婷,謝暉, 等.246例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17,(36):4688-4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