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摘 要】目的:研究了重癥監護室護理管理中新型崗位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共計65名,對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前后的患者滿意度、護理綜合質量等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在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后,重癥監護室患者護理綜合質量相比之前均明顯提升(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新型崗位管理模式的實施,可大幅度提升重癥監護室的護理質量和效果,且護理人員的綜合質量和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有助于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面優化。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護理管理;新型崗位管理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83-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重癥監護室共有病床32張,每年平均收治患者約1100例,診治疾病主要以臟器功能衰竭、腦外科等危重病例為主,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量較大,內容復雜繁瑣。現階段,我院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共計70人,年齡在24~45歲,平均(25±8.2)歲。在護齡上,2年以下的共計15人,2~5年26人,5~10年19人,10年以上10人。在專業職稱上,護士28人,護師20人,主管護師17人,副主任護師5人。
1.2 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辦法
2016年8月之前,我院重癥監護室一直沿用傳統的護理人員管理模式,2016年8月~2017年8月實施了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具體分析如下:
1.2.1 結合實際情況劃分護士層級
根據重癥監護室目前實際情況,將護師劃分為四個層級,并分別用甲、乙、丙、丁來代替。其中,甲級為專科護士,負責對日常的危重患者護理工作進行協助和指導;乙級為專科組長,負責對危重患者進行護理;丙級為高級護士,負責病情較重患者的護理工作;丁級為初級護師,負責對病情稍穩定的患者進行護理。在護士層級劃分環節中成立了研究小組,對各層級護士職責、任職條件等進行明確,并組織全體人員學習崗位職責及相關專業知識[1]。
1.2.2 護士的分層級培訓 各科室選派一名護士長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分層級培訓工作,確保各項內容的妥善落實。實踐中,主要采取學員自學、
專題講座等培訓模式,重在理論聯系實際。每月通過試卷考核的方式對理論培訓效果進行一次考核,并在護士的個人檔案中存入考核結果。
1.2.3 完善人員薪酬制度 各層級均應在上一層級的指導下開展護理工作,且需負責對下一層級工作進行檢查和監督,各級薪資均在下一層級的基礎上增加10%。通過薪酬制度的不斷完善。
1.3 評價指標 通過醫院自制的評分系統對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前后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內容包括患者滿意度、專科護理、基礎護理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并采用t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后,護理綜合質量及護理人員相比于之前明顯提升(P<0.05)。詳見下表。
在基礎護理方面,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前,護理綜合質量評分在91.7~92.54之間,實施之后達到98.09~98.99;在專科護理方面,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前,綜合質量評分在90.77~91.73之間,在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后,綜合質量評分在98.16~99.36之間;患者滿意度方面,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前,綜合質量評分在88.83~95.25之間,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之后,達到了97.74~99.94。可見,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前后差距懸殊,效果顯著。
3 討論
新型崗位管理模式主要是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設置、分級培訓,通過該管理模式的實施。在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管理的過程中,主要是立足于臨床護理的實際需求,對于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具有不同要求,如高資歷護理人員不僅要能夠對危重患者病情進行精準、及時的評估,同時還要負責監督和檢查普通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必要時可進行相應指導,以便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2]。
新型崗位管理模式實施以后,各層級之間分工明確,綜合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在這一方面與李娜、郭俊艷等的報道內容相一致。與此同時,還大幅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技術能力和工作滿意度,使其對自身的職業前景充滿期待,工作成就感和滿足感普遍提高,從而能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由此可見,將新型崗位管理模式應用于重癥監護室的護理管理工作中意義重大,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是醫院實現 。
參考文獻
[1] 程婷婷,錢立芳,胡利紅,等.基于崗位和工作量的績效模式對重癥監護室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19:528-544.
[2] 李娜, 郭俊艷.心血管重癥監護室護理崗位設置及階梯式培養模式的建立[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22):59-651.
[3] 田宏芳.心血管重癥監護室護理崗位設置和階梯式培養模式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