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美蘭
摘要: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的閱讀教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到的是承接學生的基礎讀寫知識,培養延續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閱讀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具有學習上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借助閱讀幫助高年級學生打下良好的寫作基礎,提高的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對于學生的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而為了更好的促進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更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現存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設定過大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三維目標不僅涉及了知識和方法,同時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也作為重點,但由于現實的一些阻礙,往往沒有將其科學的統一起來,而是經常把三者單獨的割裂開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培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作為教學目標。這些目標都過于的抽象并且廣闊,這種教學目標可檢驗性較弱,讓學生有種不切實際的感受。因為這種抽象的教學目標不能夠檢驗教學是否達到了最初的目的,所以導致教學過程中引發許多問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憑著自己的性子上課,并沒有根據提前設定的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有一種胡亂一氣的感覺,通俗的講就是:“走到哪里就在哪歇”,導致教學無秩序,從而極大的降低了教學效率。
(二)教學方法不切實際
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也是原因之一。不難發現,在教學實踐中,仍然有一部分語文老師只把漢字、句子這一些基礎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有效性的研究都被教師所忽視。分數成為了唯一標尺,忽視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從而引發了教學和實踐脫軌,學生學習能力不能得到鍛煉,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也總是處于低下的狀。在以前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本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仍然采用不恰當的模式來教學,學生們的閱讀自信心難以建立,這些因素都影響了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使用多媒體沒有堅持“適度原則”。甚至為了實現這些教學點,超額的運用各種各樣的多媒體,并加入了圖畫、音樂等形式。盡管這種教學過程看似多姿多彩,綜合性與廣泛性也具備,但是學生卻不能夠通過課文本身的閱讀和體會增加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也是有違我們閱讀教學的初衷和本身的。
二、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
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專業化的設計、計劃、組織。這都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作為基礎來根據教學背景,擬定教學目標,開發課程資源,選擇教學方法和設計教學過程,這都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教師的知識素養,先進的教育觀念,都屬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會影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專業素養匱乏的教師則會采用傳統的教學目標,相反專業素養較好的老師則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景來設定。教師不僅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教育理論更加要有教育創新,教育科研的能力。創新型學習是提高教師自身能力是關鍵點,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在教學中發揮促進作用。教學活動必須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些原因都導致教師只會拿著書本上課,典型是舊式的教學。教師專業素養的匱乏會導致教學目標設定不明確,不符合實際教學情況。
三、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目標牽引法
為了解決在小學中年級目標設定過大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前期藝術鋪墊,層層遞進。閱讀中的鋪墊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章深處。其次,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不僅要做到豐富多彩更要做到恰到好處,在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自信的前提下拓寬他們的眼界。最后,一定程度的延伸知識。閱讀是增加學生們的知識量和拓寬知識面,所以書本上的閱讀不能作為唯一,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常常給他們課中、課后延伸。
(二)感同身受法
到現場感受實景。創設情境能夠使學生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例如有老師在進行相關的閱讀教學中,針對文章中出現的一年四季和風景變化,就把學生帶到操場去真實的去感受美景,尋找美色。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發現能力。一堂好的閱讀課能夠通過文字讓學生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語文帶來的快樂與觸動,能夠被文章所傳遞的精神所感染。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以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要學會用心教、用心學,使教師和學生的心聯系在一起才能夠真正的使他們體會到閱讀的快樂,語文的奧妙。
四、結語
在小學中年級的閱讀課中善于運用閱讀教學策略能夠使閱讀課堂更加的高效,使學生領會閱讀技巧。良好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讓課堂生機勃勃,能夠真正傳遞給學生們知識,能夠使學生們有飽滿的情感面對生活,從而更加的體現出來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