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英英
摘要:語文新課堂上,怎么看待學生,我們應當讓學生學會什么?應當使他們有怎樣的收獲?我想,除了使他們具有初步的“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更應當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里接受熏陶,讓課堂充滿人文燦爛的陽光,以此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為學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創新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只有當學生樂意去學,教師的教才會卓有成效。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將有利于調動整節課的學習氛圍,如在《梅蘭芳學藝》一課時,一上課我就問他們:“你們的眼睛會說話嗎?”學生們紛紛搖頭,緊接著我神神秘秘地說:“老師知道有個人的眼睛會說話,你說奇怪不奇怪?”簡單幾句話,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好奇心吊得高高的,興趣來了,自然,他們也就豎起耳朵認真聽課了。
二、民主互動,體驗合作
在語文課堂上,倡導合作學習,決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轉變,而是教育觀念上的深刻改變,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還要注意教師的“引”。在講到《青蛙看海》一課時,講到青蛙和松鼠的對話時我讓他們小組展開討論,想象青蛙和松鼠在對話時是怎么樣說的?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青蛙喪氣地說,有的認為松鼠士氣十足地說,還有的……我趁熱打鐵:“大家都是這么認為,可是老師不知道怎樣才是士氣十足地說,怎樣才是喪氣?哪個小組能表演給我們看破?”學生們一個個把手舉得高高地,生怕老師沒看見,當他們小組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認可時,小組甭提有多高興了,每個成員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不僅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下對青蛙為了理想不懈努力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合作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創新能力
新課程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幫助學生拓寬思維空間,提高創新能力。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在講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課文《梅蘭芳學藝》一文時,講到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時,學生一臉的不解,我就勢引導讓學生用眼睛來表示一個人正在生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緊跟著我又讓他們思考還可以表達哪種情緒,學生們紛紛展開了想象,爭先恐后地要表演“高興、傷心、憤怒”等等,不僅將本課的“引導學生體會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這一難點拿下了,還讓學生懂得怎樣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感受。這就是學生,當我們幫他們沖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后,他們紛紛展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不凡的見識,創新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四、珍視獨特體驗,享受審美情趣
在熟讀課文《月亮灣》之后,我一改以往滿堂灌的做法,在完成雙基后范讀課文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都有哪些美景,然后用彩筆將各自體會到的美麗的月亮灣畫下來。孩子們群情振奮,開始緊張而投入地作畫。學生陸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組交流、欣賞。作品雖然簡單稚嫩,但月亮灣主要景物的特點、神韻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孩子們的畫中。后來,我又請幾位小畫家走上講臺,為大家介紹自己的的作品。學生們儼然人人是小老師,有的把整篇課文作為自己作品的解說詞;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灣介紹給同學,有的則幫同學補充他沒注意的地方……從讀文理解,到作畫悟情,再到析畫賞美,學生運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還原課文的內涵和意境,縮短了與作者的心靈距離,從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五、以人為本,滲透人文教育,體會人文關懷
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一文時,講到《游子吟》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對詩意的理解。在了解了大意后,我借機向學生介紹了孟郊的生活以及他母親對他的慈愛:孟郊就要出遠門了,母親為什么深夜還要在昏暗的燈下幫他縫補衣裳呢?學生們在短暫思考后回答:“因為他母親非常愛他。”學生們的情緒都被帶動起來,一個個沉浸在對媽媽的回憶中,我緊跟著提問:“誰愿意說說你的媽媽平時是怎么照顧你的嗎?”學生們爭著舉手發言,述說著媽媽的點點滴滴,每個人都在剎那間真切回味著母愛,體會著母愛的珍貴!這不是簡單的問題的提出,而是老師對學生潛在的人文意識的召喚,在教學生怎樣做人!
多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自由地飛翔;多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多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獨自去探索。新課改,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越來越多地注重讓學生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在感悟中充實。同時,我們也看到,在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讓我們放開雙手,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讓課堂閃爍人文的光芒!
參考文獻:
[1]袁江平.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研究.新課程學習.2013.10.08.
[2]李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談.2011.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