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作為一線教師的教研幸福來自哪里?我想首先是教研能讓教師得到滿足、快樂:這樣的教研活動肯定是有“溫度”的。為什么要做有“溫度”的幸福教研?答案很簡單,因為在課程游戲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如果“前沿陣地”的教研活動還處于形式化、低參與、低效率的狀態,我們就不得不為走出“教研之困”進行改變。因此我們主張并嘗試做有“溫度”的幸福教研。
我們常說活動要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其實對教師來說也一樣,教研活動只有能夠滿足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問題,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的欲望。這就是說教研活動要以教師為本,找準“真問題”,誘發“真內需”。
我們的做法主要有三點:學期初的教研計劃審議——每月日常問題收集——學期末教研組建議匯總。以上學期為例,我們通過“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你覺得最困惑的是什么?(圍繞環境、運動、游戲、學習活動、生活活動等)”“在其他方面,你還想要知道什么?”和“在教研活動中你期待怎樣的教研方法?希望教研活動幫你改變什么?”這三個問題,來讓全體教師對教研計劃或者教研活動提出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對教研計劃進行集體審議。另外,教研組每月都會發放“日常問題調查表”,尋找和了解教師的真實問題,從而展開基于問題的對話活動,研究實際的問題;學期末再次聽取教師對于教研活動的建議或者意見,為下學期的教研活動提供方向。
這樣做的好處是教研主體發生了改變,變以往的“你讓我”為現在的“我想要”。另外也讓教師對計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讓教研不再是“園部的、組長的”,而成為大家的,還有助于形成教師的問題意識。
孩子喜歡游戲,其實成人也一樣,而且體驗到的東西更真實,能幫助教師產生獨特的個人理解和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開始探索在教研中滲透游戲,目前我們嘗試過的做法主要有兩種:體驗游戲和互動游戲。所謂“體驗游戲”就是在教研活動中,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讓教師感知或理解教研的內容。“互動游戲”主要用于在教研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
具體見表1。

表1 教研活動中滲透游戲方法的案例
其實組織教研活動就像是上集體活動,主持人是“執教老師”,教師就是“孩子”。教師在活動中興趣不高,狀態不佳,一定是我們的活動有問題。用游戲的形式不僅能讓教研活動變快樂,而且參與教研的教師在當“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地去聯系孩子的需要,或者思考所研討內容在開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而且體驗過后,教師們也會更有話說,研討的內容也就更有效。
學期初,我們通過了解教師最普遍、最困惑和最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在審議教研計劃時加以認真研究、分析,發現問題的實質,將這些小問題、小主題轉化成可操作的大專題。再把核心教研問題進行分解,細化成若干主題,開展“大專題、小主題”式的教研活動。使每一次的教研活動具有內在的聯系性,使幼兒園教研序列化,避免教師學習與研究碎片化。建立了“基于教師困惑——確定教研專題——圍繞專題進行主題教研”的教研主題設計思路。具體見表2。

表2 教研主題深度聚集案例
促進教師持續發展不是靠淺嘗輒止的表面功夫,而是靠有深度的、有實效的教研模式來支撐。有效教研是基于實踐經驗和實踐需要的學習。因此我們倡導以研究的眼光反思日常活動,審視教學工作,依據教師“學習+反思”的成長模式,實施“研討—實踐—再研討—再實踐”的跟進式教研方式,開展有深度、有實效的研究活動。通過這種跟進教研方式,吸引教師主動地、深度地、全程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的,把研討的問題與解決自己的實踐問題緊密地聯系起來,誘發教師深入地思考。具體操作步驟為:

例如圍繞“一日生活中的觀察”分別進行了四次教研活動。第一次是“走進觀察——教師觀察的意義和方法”,主要是想通過理論先行,為后面的觀察墻創設做好準備工作。第二次是“觀察墻的思考與創設”,請教師來重新認識“觀察墻是什么?怎么做?”,為創設觀察墻提供實踐基礎。第三次教研活動是“關注一日生活中的有效觀察”,這是實踐后的研討,目的是在有了觀察墻之后,再次通過理論武裝教師,為做好觀察墻的觀察服務。第四次教研活動是討論“有了觀察墻以后怎么用?”,進一步做好觀察墻的優化和延伸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課程游戲化提倡教師要學會觀察,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哇”時刻學習故事。那么,對于我們的老師呢?我們是否也要經常保持一雙善于發現他人優點或者長處的眼睛?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在每次教研活動的尾聲總會留出5分鐘的“哇”時刻,用于教師夸夸同伴的優點。在“哇”時刻實施過程中,老師們交流的內容各種各樣,有時可能是感謝他人的幫忙,有時可能是贊美他班的一個常規管理好方法,有時可能是發現某位教師環境創設中的一個小點子……往往這樣的5分鐘是充滿人情味的,也是最溫暖人心的。“哇”時刻不僅為教師們搭建了互相交流、經驗分享的平臺,還提供了教師展示風采的機會,更多的是形成了教師善于發現、互相學習、不斷進步的氛圍,具體見表3。
教研組每月都會收集老師們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會在日常實踐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很多問題都是教研專題以外的,如果收集了老師的這些問題又不顧,可能就會讓老師失望或者說缺乏了人情味。因此我們通過“網絡教研”“微教研”“預留專題”這樣的彈性教研來解決老師的碎片問題。當然“彈性教研”的問題是要經過梳理的,我們主要的做法是:對于“每月問題調查”中有價值的、可能存在共性現象的問題作為預留專題的教研主題,如表4。對于問題庫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微教研”內容,通過網絡或者每次教研活動中的“微教研”時間進行解決。
我園的教研工作還在繼續,雖然其中存在著一些好方法,但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沒有標準答案,唯一想的就是做有“溫度”的幸福教研,為此我們會繼續努力,一如既往地在這條路上前行。

表3 “哇”時刻案例

表4 彈性教研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