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這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地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精神,幫助學生質疑解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
一、激發興趣,積極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只有在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之后,并把獲得新知識視為“自身需要”時,才能使他們思維有意識地指向學習目標。
1.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開始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學生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回答。我接著問:“你們多久過一個生日?”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回答:“一年。”這時,我抓住時機設問:“可是,我認識一位朋友,他卻是四年過一次生日,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由設疑引入新課,使學生產生急于解開奧秘的渴望心理,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
2.直觀操作,激發興趣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利用教具演示、學具操作、電教手段等,使學生直接感知,也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演示“甩小球的游戲”:一段細繩,一端系著小球,另一端拽于手中,揮動手臂使小球轉動。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段繩子相當于什么?小球的這一點是怎樣移動的?形成什么圖形?這樣先演示而后引導,學生有了發自內心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自然就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3.展示知識魅力,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關系,這一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主要源泉。”數學知識本身蘊含著豐富而有趣的智力因素,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內在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圓的周長”,教師隨意抽出一個圓片問“只用直尺你能說出它的周長嗎?”學生認為不能。老師自信地說“我卻能。”老師量了直徑后就說出了圓的周長。學生頗為懷疑,老師請一位同學用繩子繞圓片一周后拉直再量來檢驗,結果幾乎相等。這時,老師神秘地說:“這是智慧爺爺告訴老師的‘秘訣,大家想知道這個‘秘訣嗎?”學生感到數學知識魅力的無窮,興趣頓時高漲。好奇心驅使學生帶著滿腔熱情和熾熱追求投入到認知活動中。
二、引導嘗試,自主探究
葉圣陶先生曾就學生的學習辦法指出:“自解疑難,自辯是非,自奮斗爭,自探高精。”教學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嘗試,通過猜想、自學教材、動手操作、互相討論等多種辦法,依靠自我努力去初步解決問題,培養自主探索的能力。
1.猜想嘗試
教學中適時地、科學地引導學生合理地猜想,能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索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如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猜想:“剛才我們研究了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變化規律。小數點向左移動,數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有什么規律?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并把猜想的結果告訴同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經過嘗試,體會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樂趣。
2.操作嘗試
“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讓學生多動手,可以在豐富的感性操作中加深理解,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問:“什么是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呢?”而后引導學生動手切蘿卜,步驟如下:①先把蘿卜切一刀,摸一摸切過的面,看它與未切過的外表有什么區別,從而得出“面”。②把剛才的面翻過來放在桌面上,垂直下去切一刀,摸兩個面的相交處,從而認識“棱”。③垂直這條棱再切一刀,摸摸三條棱的相交處,得出“頂點”。通過多層次的由淺入深的動手操作,使“面、棱、頂點”具體形象地呈現出來。
3.討論嘗試
學生的原思維呈發散的、多元的狀態,討論可以使他們都參與到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并通過信息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根據實驗材料(紙圓柱體)進行討論: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什么圖形?接著針對“不一定是長方形或正方形”這一結論進行操作,并再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再次設問:“如果圓柱的側面沿著高剪開,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等于圓柱的哪些部分的長度?該如何計算側面積呢?”學生又一次展開熱烈的討論,自主參與的熱情極高。
三、引導質疑,訓練思維
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和疑惑,正是學生積極思維的結果。對此,教師應充分加以重視,努力營造良好的求知氛圍,激發質疑問難。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初步形成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關系的表象時,我利用不同的教具進行多次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學生對前后幾次實驗出現不同的結果這一矛盾紛紛質疑:“為什么前后幾次實驗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情況下,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間為什么都不存在著‘和‘3倍的關系?”“在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為什么也可以等于圓柱體積的,這不是與書上的結果相矛盾嗎?”“在什么情況下,圓錐的體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通過對知識“假”矛盾質疑,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理解層次。
總之,在教學中,從各個方面入手,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知識、技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