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經典是歷史長河中經過激流沖刷而格外璀璨的珠玉。幼兒時期開設“經典誦讀”活動,使孩子透過經典的智慧,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對話、從而生起對生命的敬畏和感動。這種敬畏與感動,可以塑造幼兒的高尚品格和行為,升華幼兒的情感,熏陶幼兒的語言,從而達成對心靈的陶冶,激發幼兒智慧的無限潛能,這也是我們借助“經典誦讀”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幼兒 生命 教育 誦讀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06-01
我們通過優化教材選擇、創設時空環境、培養讀誦興趣、創新讀誦方法等途徑來開展幼兒園的“經典讀誦”活動,希望為幼兒提供益于其一生健康成長的生命教育活動。
一、優化選擇經典教材,關注幼兒發展的整體性。
傳統經典名目繁多,我們根據《指南》指出的“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的實施要求,有意識地從三個方面進行經典教材的選擇與歸類,優化我園的經典誦讀教材。
我們將經典教材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讀物為“扎根篇”,如以《弟子規》為首的一類讀物,《弟子規》堪稱是我國傳統教材中“啟蒙養正、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弟子規》落實在生活中,可以幫助幼兒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
第二類讀物為“熏陶篇”:如舉世公認的文學之寶《唐詩》、《宋詞》;幼兒掌握聲韻格律的優秀啟蒙讀物《笠翁對韻牛:被中國歷朝歷代都選定的識字課本《千字文》等等。歷代大書;去家里有很多人用多種字體書寫過《千字文》,成為傳世的名帖。可以讓幼兒得到語言和書法的雙重熏陶。
第三類讀物為“啟迪篇”:如體觀傳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的《論語》。闡述宇宙真理以及生命運行規律的《道德經》和《心經》等等。
中國古代經典大都由一個核心出發,即都是圍繞人的生命品質的完善而展開的,但又從生命不同角度的需要而表達:《弟子規》等側重人的行為規范培養:《唐詩》、《宋詞》孕育人的美感;《論語》是傳授倫理道德,實現人的生命綜合素質的提升。三類讀物的選擇,我們注重遵循幼兒發展的整體性,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
二、創設經典時空環境,熏陶幼兒幼小心靈。
時間上我們利用一日生活時間進行合理安排。經典誦讀需要在每天堅持中重復,使誦讀成為幼兒每日常規,讓孩子日日浸潤其中滋養不懈、綿綿不絕。如我們安排每日上午餐前十分鐘為固定的經典時間;一日生活中還依據幼兒的興趣組織幼兒觀看動畫視頻:午睡前讓幼兒放松欣賞經典,伴著書香入眠。
空間方面,我們為幼兒創設溫馨的讀誦環境,營造一種有序、專注、寧靜、祥和的良好讀誦氛圍,培養幼兒專注傾聽的良好品質。首先,嚴禁急功近利,以免給孩子心理壓力;其次,少責備多鼓勵。教師要多說一些能夠激發幼兒自信的話:再次,寧簡勿繁。在經典誦讀中主要培養幼兒的安靜與專注力。
重視可視的經典誦讀環境。如:在活動室的每個區角粘貼相應的文字作為溫馨提示。在樓梯口和走道中,懸掛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圖文并茂的經典內容。培養幼兒對文字的興趣,幫助幼兒熟悉多元語言文化。
三、培養經典誦讀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自主性。
首先,幼兒的興趣極易受周圍環境的感染。因此,一個擁有高度熱情的教師極易引發幼兒的興趣。經典誦讀早期階段,教師須以耐心去等待,以情感去維系,幫助幼兒“熱身”。幼兒也會因老師喜歡讀經而跟著喜歡,在模仿中自然而然地激發興趣。
其次,借助成就感提高幼兒興趣。教師要維持幼兒的成就感,對喜歡讀經的孩子,固然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不喜歡開口的,亦要從其他角度加以贊賞。同時,利用熟讀成誦也能給予孩子成就感,有了成就感興趣自然提高了。
再次,讀誦方式多樣化,增強幼兒興趣。或聆聽、或跟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吟唱。重要的是教師要正確領會經文內涵,把經典的獨特韻味和意境讀出來,用誠懇的情感打動幼兒的內在心靈。
最后,借助親子閱讀穩固興趣。通過親子時間與父母共同讀誦經典,不僅能有效穩固讀經興趣,讓家長與孩子在經典誦讀中實現心與心的交融,感受共同成長的樂趣。
四、創新誦讀方法,發揮經典的生命教育功能。
1.“學以致用”法:
誦讀與踐行合一的方法。就是把經典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們以《弟子規》為例,如在盥洗室粘貼圖文并茂的“便溺回,輒凈手”的圖示,提示幼兒便后洗手;在班級櫥粘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圖像,在圖書角粘貼“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等溫馨提示,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轉彎處粘貼“寬轉彎 勿觸棱”為警示標志,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對于傾聽習慣沒有養成的孩子,引導他們“問起對,視勿移”;對于與父母說話大呼小叫的幼兒,為他們示范“宜吾色,柔吾聲”的說話態度等等。以此類推,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經典內容規范和對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2.“不求甚解”法:
我們不鼓勵教師直接對幼兒講經釋道,耐心地等待幼兒在其生命成長過程中慢慢地吸收、感悟直至理解。通過重復地傾聽、欣賞、誦讀,使孩子熟悉經典乃至背誦,教師因勢利導激發幼兒對經典更高的興趣。盡管這種“不求甚解”的讀誦方式,當今教育界還存有許多異議,殊不知這種“祖傳秘法”隱藏著相當高明的教育功能,它能有效地影響幼兒夢幻般的情感和沉睡中的意志。研究表明:“當一個概念呈現在孩子面前時,如果它的意義是當即就能搞明白,即使多次重復也不會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容易造成厭倦。如果概念呈現在孩子面前,孩子沒有完全明白它的意義,情況就會很不相同。孩子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期盼著有朝一日會把它弄明白。這使他的興趣保持新鮮、他的期待保持活躍。當然,在此過程中孩子關于世界的知識和經驗總體上來說會增長,直到他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能夠完全領會,那時教師或其他人的解釋就沒有必要了”。這種特殊的“發現法”已獲得魯道夫·斯坦納博士的充分同意。
3.“經典口語”法:
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把經典語言應用于日常口語交流中,使幼兒能更好地理解經典語言的意義從而產生共鳴。如看到幼兒沒有把書收拾到指定位置時,我會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你們怎么沒有把書‘還原處呢?”;進餐時,當有孩子說:“老師,我不喜歡吃xx” 時,我故意反問:
《弟子規》怎么要求我們呢?孩子們受我的啟發答道:“對飲食,勿撿擇!”,久而久之,孩子們也能習以為常地使用經典詩句對話了。如見到小朋友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時,幼兒就會以“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來幫助他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有些家長也反映,孩子在家里見到哥哥不聽父母使喚時,會告訴哥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見到爸爸喝酒時會說“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給家庭帶來了歡樂氣氛。
4.靜定游戲法:
靜定游戲有許多玩法,舉其中的一種:首先播放經典音樂,幼兒跟隨教師的引導語,以一個舒適的方式坐好;接著幼兒跟隨韻律節奏,拍打自己身體的部位;然后,引導幼兒閉上眼睛做深呼吸,同時傾聽周圍的聲音,傾聽自己的呼吸;最后在經典音樂中安靜冥想。靜定游戲的過程能培養孩子肢體控制能力與意志力的發展,有助于幼兒專注力的養成,并能學會管理自我的能量。靜定游戲讓孩子發現自我內心的寧靜并享受其所帶來的愉悅感,此時幼兒生命內在的潛能得以蘇醒,激發幼兒的眼、耳、鼻、舌、身的感知覺變得更加敏銳。當然,教師們會控制好時間,讓孩子們陶醉其中,使這項游戲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幼兒園開展讀誦經典,就是在幼兒幼小的生命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伴隨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將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