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音
【摘要】 “工匠精神”是熱愛工作、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出于熱愛,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不斷追求完美的信仰。在鄉村振新戰略下,會計人才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在具備精湛的職業技能的同時甘于奉獻,具備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為推動鄉村振新戰略健康有序進行,我們高職會計專業教師應著力培育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 工匠精神 培育
【基金項目】重電區域產業發展研究中心(XJPT201710)項目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29-02
十九大報告將“三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各行各業都應該認真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服務。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作為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光要要求學生掌握好理論知識,不斷提升實踐技能,還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專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甘于奉獻,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然而眼下,人們追求速度與效率,忽視品質,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已不能滿足當前中國鄉村振興的要求,要改變現狀,提升品質,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 “工匠精神”是關鍵。
一、 “工匠精神”的內涵
人們普遍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這種解釋從制造業出發,完全基于工匠、基于產品,明顯窄化了“工匠精神”的外延。“工匠精神”不僅是工匠身上具有的特殊精神,不僅制造業需要,服務業同樣需要“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工作中篤實好學、矢志創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1]。
具備“工匠精神”的人,將職業視作一種信仰,熱愛工作,注重細節,專注執著,精益求精,力求將技術做成藝術,不斷追求完美。
二、會計需要“工匠精神”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工匠精神”,意味著國家高度重視各行各業中具備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才。會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職業,同樣需要“工匠精神”。會計服務鄉村企業、社會,持續創造價值,“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兩者缺一不可。職業技能是職業精神的具體表現,職業精神指引職業技能日益精湛。會計人員在具備精湛的職業技能的同時應具備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一)職業技能
會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具有專門的方法和程序,企業必須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核算和監督。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業務出現了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對紛繁復雜的經濟業務的核算和處理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只有在工作中嚴謹細致、追求精益求精,深刻理解經濟業務的實質,不斷提升會計專業水平,并根據職業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學習,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二)職業精神
會計提供決策有用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有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職業技能的執著追求,離不開職業精神的支撐。只有出于對鄉村的熱愛,對會計工作的熱愛, 會計人員才能時刻心系鄉村企業經濟利益,深入企業一線,熟悉各類經濟業務;才能深入專研,與時俱進,發現問題,提出對策,輔助管理者提高經濟效益。
三、高職會計專業發展現狀
會計需要“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但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阻礙了會計專業“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重視專業培養,忽視價值觀培養
“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中國,追求速度和效率,工匠精神被忽視。高職院校也僅重視專業培養,忽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的培養。
(二)重視職業技能培養,忽視職業精神培育
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高職會計專業普遍存在課程教學中職業精神滲透不夠,實習實訓中職業精神體會不夠的問題。
(三)重視理論培養,忽視實踐培養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目前高職院校老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也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僅有的校內實訓課也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與實踐接軌。
四、高職會計專業 “工匠精神”培養框架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會計人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契合, 會計也需要“工匠精神”。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是企業、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會計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2]。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會計專業不能僅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而要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并重,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一)職業精神培養方面
1.通過思政課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家的進步需要各行各業的辛勤付出,如果每個人都能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對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自然會更快更好地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鄉村振興要強化人才支撐,鄉村要振興,必須要有人才。只有發自內心對鄉村、對工作的熱愛,會計人員才能扎根鄉村,對工作始終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枯燥的專業發展中,在專業領域里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2.通過會計職業道德課培養工匠精神
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精心設計“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引導學生堅定目標,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在專業領域上不斷追求進步。通過職業道德的培養,使學生走向會計工作崗位時不僅已經掌握實操技能,還具備工作中應有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用心服務社會和他人,打造優質產品和服務,有利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3]。
3.營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中國在發展初期,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追求發展速度,摧毀了工匠精神所必須經過的煎熬。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須追求更高的品質。現階段,高職院校必須引導學生轉變觀念,在校園中樹立質量至上的理念,營造 “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校園文化,營造倡導“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腳踏實地、專注持久,帶動“工匠精神”的培育。
4.通過會計認知課宣傳工匠精神典范
邀請具有“工匠精神”的會計專家到學校作報告,給學生上會計認知課。通過宣傳并推廣工匠精神的典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以示范效應帶動學生精益求精、與時俱進,也激勵著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職業道路上向著夢想前行的斗志,把會計職業當成一種事業,用畢生精力鑄就 “工匠精神”。
(二)職業技能培養方面
1.立足專業課教學,滲透“工匠精神”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以接受專業課教學為主,而“工匠精神”又是以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因此,高職會計專業應明確“工匠精神”培養的內涵、標準和措施,立足專業課教學,在教學中逐步滲透“工匠精神”。
首先,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頭踐行“工匠精神”,給學生做榜樣;其次,要將職業素養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精益求精,促進“工匠精神”的養成。
2.加強校內實訓,領悟“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應致力于培養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需要模擬企業的真實業務,“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離不開實踐教學活動,因此,高職會計專業要切實制訂好校內實訓計劃,采用企業真實案例,在實訓中貫穿“工匠精神”培育的主線,強調認真細致、專注堅持,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環境、實際工作任務領悟“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內涵,深切感受“工匠精神”的價值。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鼓勵成績優異的學生參加會計技能競賽,在競賽訓練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還能使學生清楚感知會計角色的職責及所承擔的任務,樹立工作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3.加深校企合作,追求“工匠精神”
校內實訓畢竟是模擬企業業務處理,缺乏企業文化的支撐。會計的“工匠精神”往往根源于熱愛,根源于對職業、對自身的尊重。在校外實訓中,耳濡目染、親身體驗,有利于學生培養對會計職業的熱愛,深刻認識和自我養成“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應加深校企合作,使學生有機會拜企業會計為師,跟著師傅學習。通過師傅一對一、手把手的口傳心授,學生耳濡目染師傅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態度,深刻體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親身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傳遞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學生形成強烈的工匠意識,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李楓.審計離不開“工匠精神”[J].理財,2016(5).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職教論壇,2014(22).
[3]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