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史學研究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和指導,高中歷史教學在于吸收和傳播史學研究成果。高中歷史教科書在特點上表現為穩定有余而更新不足,一些觀點的闡述上與史學界的研究進展相比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的現象。本文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例,把史學研究中的新史料、新觀點適當地運用到課堂中來。這樣做,不僅可以彌補教科書的不足,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觀察歷史,這對于鍛煉學生的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無疑是有益的。
【關鍵詞】史學研究成果 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38-01
史學研究和高中歷史教學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方面。史學研究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和指導,高中歷史教學在于吸收和傳播史學研究成果。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吸收和采納了史學界的一些新成果,表現在觀點的更新和史家爭鳴的引入等。但受編寫周期、編撰制度和編寫篇幅等因素的限制,高中歷史教科書在特點上表現在穩定有余而更新不足,一些觀點的闡述上與史學界的研究進展相比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的現象。歷史教師史學知識的更新和史學視野的拓展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參照歷史教科書,努力拓展史學認識的新視野,把史學研究中的新史料、新觀點適當地運用到課堂中來。這樣做,不僅可以彌補教科書的不足,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觀察歷史,這對于鍛煉學生的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無疑是有益的。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高中歷史教材雖經多次修訂卻始終無法跟上學術發展的步伐,在許多歷史問題上依然停留在陳舊、過時或片面的觀點上。例如,對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學歷史教科書完全從正面角度給予高度評價,如“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步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但《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卻著重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存在重大缺陷,帶來了嚴重后果。
1.制度缺陷
首先,形成兩個行政中樞。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取代此前制定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兩相比較,《臨時約法》最大的不同將已經實施的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改制的標志。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范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
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統帥全國海陸軍,制定官制官規,任免文武官員;……蓋總統雖可“總攬政務”,國家的實際政務總是通過政府各部門來推進實施的,加之“附屬”權的規定,也就賦予國務院以巨大的權力。同盟會的一份通電亦承認:“民國約法,采法國制。參議院為最高之機關,而國務院為責任之主體,總統所發布之法制、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須國務院副署,始能發生效力,其實權握在國務員之手”。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相當的行政權,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政治格局。
其次,行政權對立法權缺乏約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顯著特征在于賦予立法機構——參議院以廣泛的權力,但在利用立法權在束縛行政權的時候,卻對于行政權如何反過來制約立法沒有具體的規定,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所謂分權制衡是雙向互動的。西方責任內閣制國家尋求立法行政制約之道,除規定議員可以對政府“動議指摘”,以及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投票”,迫使其倒閣或借以糾正其為政之弊外,大多同時規定行政首腦在必要時有依法解散國會的權力。《臨時約法》只有“同意權”而無“解散權”,揆諸參議員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動,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這種做法卻因與其鼓吹分權制衡理論不相吻合,不但不能限制行政首腦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對派的的激烈發對。……
2.因人立法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特別指出,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并不符合孫中山的一貫主張。《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帶有限制袁世凱專權的明顯意圖,但這一舉措犯了因人立法之忌”。而這一做法帶來了嚴重后果。
將約法或憲法做成了維護特定黨派利益的制度規范,做成了因一人或一時而定的“根本法”。……既然不是從國家長遠利益考慮來規劃根本制度,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也就不可避免。
我們的教科書對《臨時約法》的重大缺陷和所導致的后果只字不提,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史料更值得我們重視,它們既能用來修正、重構教科書史實,更能培養學生實證意識與懷疑精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當前史學研究的手法和豐富資料,和學生一起仔細打量各種歷史詮釋,學生自會發現歷史的復雜與多疑,從而少些片面結論,促使歷史思維逐漸成長。
參考文獻:
[1]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