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要】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讓學生對語文保持一種熱情,應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快樂學習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39-02
一、和學生交朋友,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在的教學模式處處體現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而不再是過去那種整堂課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也要求我們教師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恰當地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微妙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愛學生。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美國盲童女作家海倫凱勒不正是在她的老師沙利文女士愛的鼓勵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嗎?如果沒有沙利文老師的愛心、關心和耐心,也就不會有海倫凱勒后來的成就。
再者,教師要公平的善待、尊重每一位學生。這樣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喜歡與老師交流,以此做到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二、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材特點來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對歌謠、謎語、順口溜很感興趣,我在教學時就抓住這些特點進行教學。
如剛進小學校門的學生,對字母的形體感到陌生,為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把字母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物相對照進行教學,和學生一起記憶:佛爺的拐杖f f f,一扇小門n n n,兩扇小門m m m。在教j、q、x時自編一首順口溜來掌握上兩點的省略規律:j、q、x怪脾氣,不和u拼和ü拼,等。
再如學習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文時,我讓學生先聽一首悅耳動聽的兒歌《春天在哪里》,讓同學們邊聽邊思考歌曲中的春天表現在哪里,待同學們紛紛發言后,順勢利導走進課文《找春天》,由此以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無形之中就被調動起來了,此時再進行授課,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享受學習的快樂,真正學到語文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培養初步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就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把語文變成自己的情趣和特長。
那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習的情趣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創設出具體的場景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興趣,引導學生心屬語文學習,進而積極學習新知、理解技法,培養審美意識與能力。
2.動手實踐,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波莉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所以實踐體驗是語文活動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
四、在自主探究中做好課堂延伸,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快樂。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自主探究的動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的世界禁錮于教材、定格在課堂,切斷了與生活的聯系。而語文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的積聚與抒發。在探究中延伸課堂教學,也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
如:我在執教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一課時,課后布置作業:回家讓媽媽教你做一道菜,把你制作菜的過程和需要的原料及心里的感受記錄下來,第二天來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分享你的經驗。這樣既做好了課堂延伸,也讓學生動手動腦,體驗到語文學習中的另一種快樂。
五、善用表揚的話激勵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教師應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留心觀察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和亮點,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課堂上老師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不經意的表揚、一個贊賞的動作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快樂。老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表揚,特別對于那些后進生,更要想方設法捕捉他們的優點,別輕易批評他們。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批評會挫傷他們的自信心,而學生一旦喪失了自信心,那么他們對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導致對學習不感興趣。一個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的學生,又何談快樂地學習呢!
總之,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課堂上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
參考文獻:
[1]謝成彬,俞正鳳.農村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現狀和策略[J].吉林教育,2011(29).
[2]徐新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J].《新課程(上)》,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