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曉
【摘要】高中歷史思辨性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高中生利用歷史知識進行歷史思考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高中生可通過具體史料給出個人見解,不人云亦云,也不盲目相信“權威”。本文將從提出思辨性問題、補充歷史資料、促進課堂生成三個角度來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思辨性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思辨性教學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42-02
一直以來,師生都讓認為歷史的教學重點在于記、背,教師的任務是幫助高中生梳理、補充歷史知識,讓高中生了解某個歷史事件的導火索、發(fā)生過程、結果與意義,以及各個重大歷史人物在此過程中所起作用。高中生的學習思維被限制在單一的記憶線上,很少思考歷史事件對現(xiàn)代社會所帶來的啟發(fā)意義。久而久之,高中生將習慣于被動接受,毫無思考能力,無法以歷史思維、發(fā)展眼光來思考人類發(fā)展進步史,從而導致歷史教育只是“應試科目”、“學校教育”,無法對高中生未來一生的發(fā)展產生影響。正是為了改變這一問題,人們提出要通過構建思辨型歷史課堂來促使高中生學習歷史知識,使其具備歷史思維能力,以便使學生具備從不同角度思考與解決問題,通過史論結合的方式來提出有力論點與論據的能力。
一、提出思辨性問題
思辨性問題是指具有爭議性、討論價值與開放性的歷史問題,這類問題沒有固定答案,需要高中生根據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經驗來實現(xiàn)歷史學習與歷史思考,進而在爭辯與討論中豐富認知。實際上,古今中外歷史發(fā)展史中有許多還未被人們證實,以及還形成統(tǒng)一結論的歷史事件,教師可利用這些資料來引導高中生展開歷史思辨活動。
就如“商鞅變法”是促使秦朝形成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幫助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政策助力。雖然商鞅構建的“法治”社會使得秦朝上上下下十分規(guī)范,但是卻并未考慮人情,商鞅最終也死在自己的變法之下。因此,“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中,筆者便以“商鞅變法是好是壞”這個論點來引導學生思考,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負責辯護“商鞅變法為好”,一組辯護“商鞅變法存在漏洞”。高中生可調查各類信息,從商鞅變法所帶來的積極意義與消極作用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還可借助于流傳至今的歷史故事來增添辯論的可信性與趣味性。本輪辯論可有效開發(fā)高中生智力與思維,促使高中生學會質疑、學會爭辯、學會思考。
二、補充歷史資料
“史論結合”是歷史科學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思辨性課堂同樣需要以充足的歷史資料來引發(fā)高中生的積極思考,為讓高中生提出不同歷史觀點提供依據。實際上,以歷史資料來提出問題已經成為高中歷史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要做的便是給高中生留出足夠的分析時間,或者是讓高中生自主收集歷史資料,以此來鍛煉高中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以及史論結合、以史論證的學習能力。
就如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課中,筆者要求高中生在課前預習主動搜集歷史資料,通過閱讀歷史書籍與網絡調查來掌握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相關史實。在調查中,高中生可閱讀不同歷史學家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事件的看法與痛恨,也可通過人物采訪視頻、戰(zhàn)爭畫面紀實等了解戰(zhàn)爭的慘烈與殘酷,還可通過人物介紹與事件分析等了解我國抗戰(zhàn)英雄的負隅頑抗等。在這些歷史資料介紹中,高中生將會對本課知識產生全新了解,每個學生都可在資料與畫面引導下產生個人見解,而這也為構建思辨性歷史課堂做足準備。
三、促進課堂生成
課堂生成是指在課堂上發(fā)生的教學意外,或者是學生提出的創(chuàng)新型問題等,以此作為歷史探究主線來組織教學活動的歷史課堂。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能夠發(fā)生課堂生成,那么便代表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的認知,他們敢于提出質疑、敢于發(fā)表個人觀點,所以課堂生成也就因此成為構建思辨性歷史課堂的必要途徑,是高中生具備歷史思辨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
在“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中,筆者引導本班學生學習了我國近代以來經濟與人民生活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同時使用了《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的數(shù)據資料,引導學生得出中國社會與經濟發(fā)展是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但是,在本課教學中,本班有一名同學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雖然現(xiàn)在人們的物質條件與生活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好,但是國民幸福感并未加強。我覺得現(xiàn)代人的生活壓力與競爭壓力使得人們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而且也有許多人開始回想過去幸福的時光,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學生提出的質疑是與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社會競爭壓力的加重相關的,可謂是將自己的歷史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在了一起。對此,筆者十分欣慰,且以“與國民幸福感有關的因素是什么”這個課題探究來引導學生展開拓展學習,以此來實施解惑教學。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思辨性課堂是以高中生的積極思考與主動探究為基本特征的,目的在于讓高中生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學會以史為鑒,以歷史眼光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實現(xiàn)人生價值。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以開發(fā)性與包容性態(tài)度來促進思辨性課堂生成,全面推動高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劉波.歷史思辨性思維:內涵及其教學對策[J].中學歷史教學,2017(05):1.
[2]朱孔庭.思辨性與學術性:史學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然取向[J].中學歷史教學,2017(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