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梅
【摘要】語文課是為了使用語言而學習語言,而不是為了研究語言或文學而學習語言,要學而“時習”之,“指向語用”,文道合一。語文教師應該把閱讀教學的重心,從解讀“寫什么”轉向探究“怎么寫”。在運用時鏈接他們課內外的海量閱讀,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做到至少一課一得。
【關鍵詞】指向語用 一課一得 課程研發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46-01
傳統教法中,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講解課文,就是我們常見的分段、寫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進行思想教育。每課都如此教,就枯燥而無大用。單元整體課程設置體系之下我們稱作教材品讀課,因為之前有了單元通讀課打底,基本不用在以上方面多花時間,只用找出這篇課文最獨特、最有價值、對學生最受益的可教之點,這些教參上大多沒有,需要老師基于文本,智慧地去研發課程。那么,教什么,就成了品讀課首要思考的。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重新界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就是說,學好了語文,就能說會寫了,開設語文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到一般在生活中、在其他課程中學不到的比較專業的語文知識、規范的語言用法,把話說好、說巧。把閱讀教學的重心,從解讀“寫什么”轉向探究“怎么寫”,這也是近年來小語屆在閱讀教學理念上的一大突破。原來語文課是為了使用語言而學習語言,而不是為了研究語言或文學而學習語言,所以要學而“時習”之,“指向語用”,文道合一。難怪前輩葉圣陶先生要說:“閱讀教學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學了。”
那么,該怎么教呢?我以為,根據課文的特點,可以一篇一課時甚至兩篇一課時,課程開發點鮮明的多用些時間,語用功能不太明顯的可以幾篇整合,然后做好課內外相關鏈接、讀寫結合的相關訓練,集中火力突破重難點,把學生從“理解”導向“運用”,在運用時鏈接他們課內外的海量閱讀,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做到至少一課一得。舉兩個課例來說明一下。
以小學語文人教版第12冊第2單元四篇課文為例,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教材品讀課(第1課時)
6.《北京的春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一、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1.課文都寫了哪些過節的年俗?(填寫幻燈片的表格)
2.為什么要寫得有詳有略?
二、小組討論、匯報:
1.作者運用了哪些特別的寫作方法,寫出了北京春節的特點?
2.總結老舍先生作品的語言風格。
三、小練筆:
運用本課所學的寫作方法,寫自己家鄉春節的一個特別的畫面。
四、拓展:
了解各地春節風俗,體會其間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教材品讀課(第2課時)
7.《藏戲》
教學目標:引領學生了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表達;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一、通讀全文,將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總結藏戲特點。
二、感受開頭三個自然段的獨特寫法及作用。(排比、反問)
三、小組討論:
藏戲有哪些特點?作者是如何點面結合,有詳有略地進行描寫的?
四、對比《藏戲》與《北京的春節》寫作方法的異同。
五、總結這類民俗散文的寫法。
六、介紹其他的地方戲。(見課件)
教材品讀課(第3課時)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學目標:
1.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2.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一、初讀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二、再讀課文,體會民居特點。
三、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
小組討論: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四、讀說結合,學生介紹閱讀拓展課上了解到的有關民居的資料。
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做自我介紹。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教材品讀課(第4課時)
9.《和田的維吾爾》
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和田維吾爾族的民俗特點, 感受維吾爾族人豁達樂觀的民族精神。領悟表達方法。
一、整體感知: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和田維吾爾族的,寫了哪些特點?
二、小組討論、匯報:
為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作者是如何生動、準確、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的?
三、美文賞析:《和田的維吾爾》
四、仿句總結:閱讀拓展資料中的《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其實,新潮教法好學,最核心的“教什么”要在備課的時候細細考量,這個研發出的課程點,才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最有辨識度之處。看看以下課文的課程研發是否體現了“語用”:
對課程的研發
《只有一個地球》:學會給文章分段,把握說明文體的結構。
《鹿和狼的故事》:簡單議論文的寫法初識:指出現象——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演講稿中使用多樣修辭手法,增強文章感染力
《青山不老》:怎樣命題?怎樣在文中點題?
《少年閏土》:如何傳神地描寫人物外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習選擇典型事例來突出文章中心
遷移運用
《伯牙絕弦》:“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學會如何夸獎人。
《月光曲》:聽一段樂曲,想象可能發生的故事
《蒙娜麗莎之約》:會欣賞一張圖片最有藝術性之處,拍幾張有藝術感的照片,是不是每一篇課文的所學都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指向寫作能力的鍛煉,指向健全人格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有提升,若此,也才會有對他們認識的、思維的、情感的、品德的、個性的、乃至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