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慧
【摘要】中國是偉大的詩歌國度,詩歌承載著內涵深厚的中華文化。如何讓學生從小能夠愛上詩歌,為傳播中華經典播下種子,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由淺入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古詩詞 誦讀 魅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53-01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千百年來光耀人間,滋潤并哺育著華夏代代兒女。入選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是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的一個切入點,尤其是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七十五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內涵豐富,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但是,由于古典詩詞的語言方式與我們現代人的口語不相吻合, 學生在初學時會覺得難以理解。筆者經過二十余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較好的教學方法,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古詩教學的課堂效率,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傳承經典頗為有效。
一、了解古詩詞,激發興趣
從心理學上看,模仿是學習時心理上的需要,是教學的必要手段。任何學習開始時都離不開“依萌蘆畫瓢”。《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講: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的《模擬》一節中說:“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若不仰范前賢,何以貽厥后來”。教學古詩詞,老師首先要非常熱愛古詩詞,至少非常懂得欣賞古詩詞。小學生往往會受到老師的感染。在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古詩詞文體的特點,自然地流露出對我國文學瑰寶的敬佩和驕傲之情,并通過自己對作者的了解,以及深情并茂地范讀,就可以激發出學生對古詩詞的好奇和興趣。小學生的效仿能力比較強,而且在情感上也比較依賴老師的鼓勵。因此,讓學生知道古詩詞在祖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現如今對中華民族乃至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就會讓學生重視古詩詞的學習以及產生學習它的興趣。
二、背誦古詩詞,培養語感
2011版《課程標準修訂版》更加強化了古詩文教學積累、初步理解、掌握初步學法、讀詩文展開想象、初步體會詩歌情感等目標。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課標要求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首先是熟讀成誦。戰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孫洙說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告訴了我們積累的重要性。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多讓孩子進行記憶性的積累,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語感,為其以后的學習奠定豐厚的基礎。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古詩詞的閱讀目標定為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的原因所在。
三、誦讀古詩詞,陶冶性情
孔子曾曰:“不學詩,無以言。”近期,在第十三屆人民大會中,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就提議加強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詩詞等的學習和傳播。在我們學校,經典詩詞誦讀比賽已經成為了我們語文學科每個學期的傳統活動。在這些活動的促進下,利用現代教學設備,配以音樂、畫面、肢體語言,讓學生誦讀、表演古詩文,學生在反復的表演中體會到了古詩詞文字的韻味和魅力,領悟到了作者傳遞的喜怒哀樂,從而與作者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不僅領悟到了詩文大意,而且在節奏、韻律和音樂的感染下很好地陶冶了性情。
社會上,各大媒體對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也日趨增強。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最近熱播的《經典永流傳》等,都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喜愛。這些節目通過比賽、歌唱、詩詞鑒賞等形式生動有趣地展現了古詩文的魅力。我們在組織學生觀看的同時,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對古詩詞的喜愛進一步得到提升。
四、運用古詩詞,愛上經典
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學習中的理解,產生于實際運用后的效果;學習的快樂,是在學習中不斷深入理解中得到的,是在成功的運用中感受到的。因此,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經典,其實是學生在各種學習體驗、學習運用中培養的。比如:學習完古詩詞,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進行詩歌朗讀、背誦、默寫比賽;中年段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給詩詞配畫,配樂朗誦、表演等;高年段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仿寫詩詞,把詩詞改寫小短文,給該作者的詩詞進行歸類制作PPT,運用現代教學設備進行詩歌誦讀比賽,開展古詩詞背誦、演唱擂臺賽等。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想方設法調動、鞏固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拓寬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視野,豐富學生們的想象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詩詞的熱愛。這樣,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經典詩詞有了牢固的記憶基礎,更有了深厚的情感基礎。他們愛上詩詞,愛上經典,傳播祖國文化經典,就在孩子們的心田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3]《唐詩與科舉》暨南大學出版社 徐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