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
【中圖分類號】TU2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214-01
《美術館工作暫行條例》明確規定“美術館是造型藝術博物館”。美術館有別于展覽館,是集收藏、研究、展覽、審美教育、文化交流、公眾服務于一體的公益性文化機構。
美術館各大功能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聯系、互相遞進有機體。一個沒有豐富與優質藏品的美術館,很難開展針對性的學術研究,進而無法提升展覽的品質,這種情況下的美育教育,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美術館美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必須在收藏、研究、展覽工作的基礎上展開。
一、立足地域優勢,構建特色收藏
藏品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圍繞藏品進行研究、展示、教育,是美術館的基本職能。美術館自身收藏體系的構建, 需要結合地域特色,在地域優勢的基礎上,逐步拓寬收藏的文化半徑。如:陜西省美術博物館以長安畫派、黃土畫派等地域美術流派為收藏研究的主要內容,舉辦了一系列相關展覽:《黃土畫派劉文西國畫作品展》《云開華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獻展》等,對地域美術流派的發展和相關重要藝術家的貢獻進行梳理。同時,依托當地資源,收藏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皮影作品、碑石拓片等,進一步豐富了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的館藏,為美育教育活動的開展準備了優質資源。
二、依托館藏資源,開展有效研究
學術研究是美術館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深化收藏保護、陳列展覽、公共教育等各項活動的必要環節。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研究工作,主要是對美術史的梳理、美學現象的討論、藝術家及藝術風格的研究等,這是美術館學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除此以外,美術館學術研究還應拓寬到更廣的領域,如圍繞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展開學術研究工作,進行特色課程的開發以及館校合作方式的創新與探索等等。
比如,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以豐富多樣的公教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國的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開館僅一年時間,便有157萬人次的參觀量,在開館5周年時,累計有700萬人次的入館參觀。自開館以來,金澤21世紀美術館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研究團隊,他們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開發了面向不同人群的美術館學習單,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與好評。
三、策劃品牌展覽,擴大對外影響
展覽是美術館工作的窗口。在文化部優秀展覽的評選工作中有這樣的表述:“圍繞美術館學術研究職能并結合本館定位和規劃,由本館自主策劃舉辦的展覽項目,具有學術深度和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可見,除自主策劃舉辦外,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成為衡量優秀展覽的重要標尺。
從文化部優秀展覽提名項目來看,各個美術館立足自身藏品,結合各自定位,加強學術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學術價值的展覽,對提升公共教育水平起到了顯著推動。如成都美術館策劃主辦的《成都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南方絲綢之路”美術作品展》,以地域文化為基礎,對特色文脈進行了梳理再開發。展覽推出后,眾多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對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提供了更加直觀的學習渠道。
四、加強公共教育,實現跨越趕超
公共教育是美術館工作的終極目標,是向公眾推介優秀美術作品重要橋梁,是培養公眾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美術館教育的對象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幼兒,沒有年齡限制,沒有層級區分,這充分體現了美術館教育的全民性、終身性和公益性特點。
對美術館教育功能的認知自古有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并積極主張修建美術館,舉辦展覽,以實施美育計劃。徐悲鴻、魯迅都在文章中主張修建美術館以增強人民美育。1986年,文化部制定的《美術館工作暫行條例》中明確規定,美術館具有向群眾進行審美教育的功能。無獨有偶,2001年在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規定,教師應廣泛利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校外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由此可見,人們對美術館公共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高度一致。但作為眾多美術館工作薄弱環節的公共教育,應該如何有效開展相關工作呢?
1.加強美術館專業建設
美術館之所以能夠成為美育教育的重要場所,并不是教育優勢突出,而是有優越的美術資源。比如豐富的藏品、藝術家資源,以及圍繞藏品產生的知識體系等等,這是美術館相對于學校美育的優勢所在。因此,公共教育質量的高低不僅在于采取了什么手段,開展了什么形式的活動,更重要的是美術館自身的專業基礎建設,如果沒有優質、豐富的藏品,沒有基于藏品的深入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策劃的優質展覽,那么公共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停留在表面。
2.重視美術館教育研究工作
學校教育研究一直以來被國家、社會所重視,而美術館教育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美術館研究工作在專業領域多有較高建樹,而美術館的公教部門一般都側重于系列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美術館公共教育尚未上升到學術高度。如何在諸多類型的公教活動后開展反思與研究,是美術館公教工作的重要內容。基于此,美術館應該加強館校合作,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研究制定“美術館學習單”,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工作坊、體驗課,重視教育理論,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對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指導作用。
3.強化美術館推廣與宣傳,吸引廣大公眾接受美術館教育
根據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七十四的學生沒有走進過美術館,美術館和美術教育之間缺少密切聯系,是我國美術館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及時而切實地了解民眾的興趣與關注點,為其安排訂制各自適合的觀展方案,并根據公眾需求制定切實有效的美術館宣傳方案,是拓展美術館受眾范圍的重點所在。如針對高校學生或年輕人,在美術館推介活動中可打出“到美術館談戀愛”的宣傳語,再比如“去美術館,把藝術帶回家”等宣傳語的推出,將會讓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美術館,讓高雅藝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對于高質量的大型展覽,更需要深入學校、社區、企業等基層一線,進行主動宣傳。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在《高原高原——第六屆中國西部美術作品展》開幕前后,主動出擊,分別到西北大學、陜西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學校以及軍營主動推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羅寧說:“學生之所以沒有走進美術館,一是沒有好的展覽,吸引不了觀眾;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好的展覽但服務不到位,推廣和宣傳不到位”。這足以說明宣傳推廣工作在推動美術館公共教育,提升大眾審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