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棟 謝濟光 馬彬彬
【摘要】“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是新教育理念下的創新教育實踐方式,在我國專業性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以廣西地區高校為例,對在華留學碩士研究生的“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進行分析,為我國教育的創新探索提供新向導。
【關鍵詞】廣西高校 來華留學碩士研究生 “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06-02
引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潛在動力,是人類社會推進的主導力量。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實踐,人才輸出戰略也逐步向著綜合化、國際化的方向轉變。在華碩士留學生教育模式的解析,需結合國內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實現綜合人才的更新與探索。
一、因材施教式開展
新型教育實踐策略的解析,是保障我國教育體系綜合性探索的實踐目標。廣西高校開展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具有濃郁的文化優勢,也具有較為廣闊的高等人才培養渠道。由此,推進廣西高校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的實踐,必須結合留學生自身文化底蘊,實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
例如:廣西高校中部分碩士留學生,想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那么,教師進行研究生專業課程引導時,應首先輔助學生建立“中國式”思維,善于進行文化底蘊、漢字等方面的感性學習,然后才是課堂探究。如果來華碩士留學生進行經濟學理論分析,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先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趨向進行解讀,然后才是進行研究生課題的深入探索。
案例中提到的兩種來華留學生教學培養策略,分別從中國文化、中國經濟兩個層面進行解析,前者對來華留學生到的教學,則是傳統的靜態教學,從理論層面引導,從思想意識領域解析。而后者則是運用動態分析的方式,解析經濟學研究理論。人才培養模式各有不同,又相互聯系,正是廣西高校在華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因材施教的體現。
二、部分與整體協調推進
部分與整體的相互協調,也是廣西高校中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實踐的方式。我們在這里所說的部分與整體,是指留學生自身能力提升,而整體是指國家高等人才輸出的相關性策略,廣西高校開展留學生培養時,不僅要進行國家間研究生培養方向上的整合,也要從研究生自身能力出發,從而形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探究實踐趨向[1]。
舉例來說,廣西某高校,進行在華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實踐過程中,在選擇留學生課程時,結合西方自主實踐的主導性教學策略,在研究生課題中,保留了大量的社會調研課題。而教師進行研究生課題研究討論時,也適當的運用傳統教學歸納總結的教學方式,輔助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引導,增加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次數,發揮研究生導師的引導作用。同時,高校研究生導師設定研究課題的過程中,經常結合廣西區域性文化,以傳統文化引導在華研究生進行人才培養,提升在華研究生對留學高校的歸屬感。
案例中該導師的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開展,能夠從可研究生專業學習視角,向著研究生價值觀層面的綜合性轉變,輔助在華留學生突破中西方思想中的禁錮,實現高校留學生培養的有效性引導。
三、創新為主導的培育模式
廣西高校在華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的實踐,也必須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加強在華留學碩士研究生實踐的新策略,使留學生的發展趨向,符合綜合性人才發展趨向。例如:廣西某高校,進行在校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過程中,教師結合留學生研究專業內容,做好高校為留學生教學實踐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以及自主創新趨向的規劃,并開展高校內部留學生未來發展意愿調查,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留學生培養。導師也要結合中西方文化、經濟差異、社會就業方向等多重因素,讓在華留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讓他們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逐步進行感性框架,實現在華留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結論
綜上所述,廣西高校來華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探析,為我國高等人才輸出帶來發展新活力。在此基礎上,推進來華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應采取因材施教式開展、部分與整體協調推進、以及創新為主導的培育模式,引導我國教育體系深入實踐。因此,關于廣西高校來華留學碩士研究生“趨同管理”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將是國內高等人才培養的新趨向。
參考文獻:
[1]吳文浩,謝志芳.試論通過新生教育緩解本科留學生跨文化障礙——以江蘇大學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7(0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