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中圖分類號】G764;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40-02
智障學生既有教育的需要又有著康復的需要。而課堂是教育目標的達成的主陣地并以學科教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如何將康復手段與教育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機整合,成了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下面,我立足教學實踐談談“康教結合”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語言康復教學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生活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基本的適應生活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發音是說讀的基礎,智障兒童由于大腦發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發音不準、吐詞不清是智力障礙兒童語言發展普遍又顯著存在的特征。因此,在培智生活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語言的發展。
1.堅持發音器官、發音方法訓練
發音訓練能幫助學生學會發音要領,掌握發音技巧、養成正確的發音習慣,為學生清楚流利地說出每個字音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每節課的前三分鐘我都堅持帶學生做唇舌操訓練,練習舌的動作:如伸舌等。唇部運動:張口、撅嘴等。發音訓練:a,o,e,i,u,v,元音開始練起,然后就是b,p,m等輔音訓練,最后把元音輔音結合起來發音如:ma,ba等。單獨的進行發音訓練會使學生覺得枯燥,容易失去訓練的興趣和信心。因此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綜合的、形式多樣的發音訓練。如舔棒棒糖、吹蠟燭、包紐扣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
2.剖析語言問題的原因并對癥提出康復方法
在特殊教育學校沒有技術只靠愛心、耐心是不行的。我們要熟知言語發育的五個過程:呼吸、發聲、共鳴、構音、語音。有了這些理論知識作支撐才能夠把學生發音不清楚具體原因剖析出來,一一對應,對應治療,進行科學有效的康復。
3.創設生活情境,進行語言溝通康復
培智學生生活空間相對封閉,語言貧乏,對事物的理解、表達能力不足,我們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創造溝通機會,使語言溝通得到康復。如學習《毛巾 肥皂》一課時,智障學生看到這些物品知道它們的用途,卻不會用語言進行敘述,這時候老師故意用臟的手去拿物品,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急于表達。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學習使用語言,如“抹上肥皂洗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們要講衛生,常洗手。”在這樣的生活情景中學生的語言與思維,判斷能力都得到了康復與發展。
4.重視動作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書寫也是溝通交往能力重要的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患有自閉癥,腦癱,唐氏綜合癥以及多重殘疾的孩子手指力量發展都比較緩慢,書寫時會出現不能握筆,或者握筆力量不夠導致筆畫書寫不規范的現象。為此,我設計了一套手指操,手部力量比較弱的學生,先練握筆,從連點描畫,描紅仿寫入手,然后訓練寫字的手部控制和手眼的協調能力,課堂中與學生的手部動作協調、手眼協調等精細動作游戲活動相結合,逐步過渡到獨立書寫。長期堅持,學生手指的力量和靈活性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康復。
二、實施康教結合應遵循的原則
1.家校共商制定康復內容和目標
培智學校的學生障礙類型復雜,障礙程度各不相同,其學習語文的起點、方式與能力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我們應該公正的對待學生的差異,通過教育評估,找到每位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最近發展區,通過對學生的語言、認知、運動等各方面能力進行評估測量,然后家校共商制定出每個學生學期的康復內容和目標。
2.放慢速度鼓勵多感官體驗實施康復
培智學生感覺器官的感覺能力較弱,記憶的選擇和保持功能較差,需要以具體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經驗來構建認知,以直觀的具體事物來進行記憶積累。因此,在課堂中,要強調多感官參與,通過大量的多感官刺激豐富學生的原有經驗。這樣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不易遺忘。如教“風雨雷電”時,讓學生在視頻支持下極好的觀察它們的形態、聲音,因為強烈的感官刺激,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不知不覺的完成了知識技能目標,同時觀察能力、注意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的康復和發展,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3.療效監控
教師要熟悉了解每一個學生都有哪些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就是要確定學生學習某個教學內容的起點能力,即學生的個體差異目標、與集體學習目標;讓學生分組合作,集體操作,個別完成,在不同的環節中,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分工合作,不同難度的任務給每個學生發揮潛能的機會,活動看似隨意,自由,但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時對各項評估內容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設計,做到心中有數,觀察學生在活動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找新的教學起點和目標。
總之,康教結合是把教學和康復經驗整合到課堂上去,是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水平加上康復知識的滲透,通過康復手段的介入使學生的障礙得到改善。讓學生在康復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