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春
【摘要】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創設好的情景,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主動思考,開發學生智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創設情境 優化課堂教學 激發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74-01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在優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層次、多角度地創設物理問題情境,以問題為導向,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下面談談創設物理教學情境的幾種方法。
一、利用歸納法創設情境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善于歸納、推理,得出物理規律。如在進行物體的慣性的教學中,分別演示一個靜止的物體和運動的物體有慣性的實驗,然后提問:哪些物體有慣性?學生就能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只有兩種:靜止和運動,從而得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的結論;再分別舉兩個質量顯著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條件下,比較它們運動狀態改變的例子,讓學生通過歸納推理,得出質量越大、物體的慣性越大,且慣性大小與物體受力大小、速度大小等因素無關的結論。
二、利用歸謬法創設情境
在描述物理現象時,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使用不規范甚至是謬誤的語言進行的描述,這時可用歸謬法等進行引導。如在回答:“子彈離開槍口后,已不再受到向前的推力,但它仍能繼續向前飛行,為什么”時,有些學生回答:“由于子彈受到慣性。”教師可舉例:一張桌子,質量是10kg,長是1m,這張桌子受到的重力G=mg=98N,能不能也說桌子受到質量10kg,受到1m?學生知道后兩個“受到”的說法是不對的。再提問:桌子受到的重力是什么物體施加的?回答:地球。教師總結:物體受到某種作用,必須有另一個物體施加這種作用,而桌子的質量和長度各是桌子本身的一種性質,不是其他物體施加的;同樣,慣性也是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不是其他物體施加的,所以不能說是物體受到慣性,而應說“由于子彈具有慣性”。應用歸謬法進行教學,學生對慣性現象的描述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再發生這種錯誤的敘述了。
三、利用比較法創設物理情境
有些物理概念、性質和規律,學生往往混淆不清,難以掌握。對于這種情況,一般可采用比較法。如講一對相互作用力時,與一對平衡力相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之后,再比較它們的不同點。如吊在電線下靜止的電燈,若在電線上端剪斷電線,電燈和電線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同時消失,但電燈受到的平衡力中的重力不會消失,所以電燈會下落。說明前者兩個力同時存在同時消失,而后者兩個力不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另外,相互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受力物體上,是同種性質的力;而一對平衡力則是作用在同一個受力物體上,不一定是同種性質的力。
四、利用公式法創設物理情境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發掘并能利用有關的物理學知識予以解答。在進行杠桿平衡條件應用的教學時,我在講臺上舉起一把桿秤問學生:你們能不能用這把桿秤測秤砣的質量?答:不能。我說:能。學生十分好奇。我問:若提紐(即支點)處到所稱重物的重力作用線的距離為L1,秤砣的質量為M1,在右邊加掛質量為△M的重物時,右邊增加的力矩是多少?答:是△Mg·L1。問:要使桿秤重新平衡,秤砣應往外(左)移動的距離設為△L,則△L應滿足什么條件?答:M1g·△L=△Mg·L1。根據等式,學生可求得該秤砣的質量為M1=(L1/△L)·△M。可知,用刻度尺測出L1的值,再在秤桿上測出任意兩個整數值刻度之間的長度△L及這兩刻度值的質量之差△M,即可求得秤砣的質量M1。于是,看似無法求解的問題用有關物理公式就能輕而易舉得到解決。
五、利用物理學軼事創設情境
很多有關物理學的軼事生動有趣,學生樂于接受。如學習浮力知識時,可介紹曹沖稱象的故事等。我在教學中講了下面一個故事:一個青年問三個物理學家:一只船浮在湖面上,船上載有石頭。現將船上的石頭投入湖水中,湖中水面將上升、下降還是不變?這三個物理學家的回答分別是上升、下降和不變三種截然不同的結論。而本題的答案顯而易見是唯一的。從而告訴學生這樣一個道理:對物理問題,若不經過嚴密的思考,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答案。這時學生紛紛提問:哪個答案正確?這時我就介紹其中一種解法,既解答了歷史懸案,使學生有滿足感,又使學生知道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物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充分利用各種實驗手段的前提下,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對象,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活躍物理課堂氣氛,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技巧。
參考文獻:
[1]國家《物理課程標準》
[2]張大昌《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物理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