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軍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78-02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鑰匙,是通向物理知識殿堂的橋梁,是學生能力的培養皿,就物理教學成敗的關鍵!下面我對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提幾點建議:
一、課前精心準備
實驗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和精心準備。有的教師輕視課前實驗的準備工作,結果造成演示實驗失敗甚至出現相反的現象,以致在課堂上手忙腳亂,最后只能“強行”讓學生接受實驗結論,教學效果很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認識存在問題,對實驗不重視,認為實驗可有可無,甚至有人認為做實驗是浪費時間,不如多拿點時間做題;有的事疏忽大意,以為實驗內容簡單,以前做過或看見別人做過,應該沒問題;還有的是怕麻煩。這些都是錯誤的,是絕對不應出現的。
教師在課前首先要準備好與實驗有關的全部儀器、材料。其次是在課前反復操作,直到非常熟練,對于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第三要統籌安排時間,想方設法節約時間,比如: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可以通過減少水量,提高水溫,改用電爐加熱來節約實驗。
二、實驗過程中操作要規范
操作規范是指教師在使用儀器、連接和裝配儀器時動作要準確、標準。例如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不能用手觸摸透鏡;點燃酒精燈后火柴桿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專門的廢物杯中;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導線連在接線柱上時,導線的繞向應同螺母旋緊的方向一致等。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規范操作,不僅是實驗成功的前提,而且會使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良好實驗習慣。
三、實驗過程中用語要規范
教師在介紹實驗儀器、闡述實驗過程和總結實驗結論時,語言必須準確無誤,必須表達清晰,不能含糊,不能有歧義,要使用專業的物理語言。教師在實驗程中,用語不規范的情況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一是隨意更改儀器名稱,如將斜面小車稱為木板小車;二是將類似的儀器混為一談,如將圓筒測力計、平板測力計稱為彈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話夾雜使用,對儀器的讀音不準。在比如敘述實驗結論時將“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說成“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將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說成“重量”等。
四、演示實驗不能只“演示”,盡量讓學生參與
演示實驗不能先由教師做給學生看,在將給學生聽,使演示與講解脫節。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學生當作被動接收的容器,完全沒有發揮出演示實驗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在演示的同時引導學生觀察,不斷啟發提問,讓學生分析、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實驗結論水到渠成的被推導出來。還應該盡量多的讓學生參與實驗,如讓學生上前來讀數,或者協同老師共同完成實驗,如在進行馬德保半球實驗時,先讓兩個“大力士”上來拉,不能將兩個半球拉開,打開活塞,讓空氣進入半球中,再讓兩個力氣小的女同學來拉,卻很輕松將兩個半球分開了。兩者對比,說明大氣壓不僅存在,而且還很大,給全體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可見度要高,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看清
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實驗。有些老師覺得實驗做得很好,現象很明顯,其實學生(或一部分)可能根本就沒看見。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大實驗的可見度。投影放大、機械放大、自制可見度大的儀器進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說明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的實驗可用投影儀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J2046型小磁針,其底座是不透明的,面積又比較大,遮住了磁針,影響學生觀察。教師可在一塊有機玻璃板上比照條形磁鐵的大小,在其周圍均勻固定上10跟磁針,同時將小磁針兩端涂上對比強烈的兩種鮮明的顏色,便于區分南北極。使用時將小磁針插在細針上即可進行投影演示。
六、慎用模型
演示實驗模型與演示實驗一樣,都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對于一些無法進行演示的物理現象、一些機器的內部結構、大型機械裝置和設備的工作過程,才可以用模型來進行講解。但模型無法替代演示實驗,演示實驗能夠真實地、生動地再現實驗現象,讓學生經歷一次完整的實驗體驗,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