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英慧
摘 要:闡述環境治理中行政執法的發展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提出以環境治理的角度研究行政合同,了解國內關于環境治理中的行政合同的內涵和理論的研究狀況,分析其在實踐中的案例,從而解決我國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所出現的法律問題,以便對其制度進行完善。
關鍵詞:環境治理;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行政合同
隨著我國對環境治理的重視、國家經濟形態和政府職能的的轉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已是世界潮流。就環境保護而言,環境權已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國際性的基本人權,同時,政府的行政手段也越來越傾向于非強制性。新型的行政手段行政合同也多次運用于環境保護的實踐當中,且以環境治理的角度來研究行政合同不但解決環境治理高權行政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參與行政在我國環境領域內的實現,但是究其效果并不是很顯著,也存在著許多法律問題。
1 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法治社會的建設,國家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對于環境的保護也不再是以往的以全能政府的管理為主導的模式,而是在吸取國內外關于治理的理論,將治理理論同環境保護和國家政府管理結合起來,此外,在“十三五”規劃中,政府為更好地簡政放權和轉變職能進行國家的治理和環境保護,采取各種措施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由此運用新型的行政手段即行政合同來治理環境保護問題已是潮流。
1.1 環境治理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選擇環境質量好的地方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樣,保持環境的清新也是每個人的義務。雖然環境受到的污染不是人人都能造成的,且對于環境治理的花費也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但是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不被污染仍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做的。治理環境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公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的責任,因為它關乎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社會公益。對于環境如何治理,需要政府機關、環保單位、社會各階層組織或成員等集思廣益,共同努力。由此而來,環境治理的概念也不難界定,即行政主體廣開言路從中選擇合理建議,通過政治、經濟、法律和道德等手段,并與其他社會環境主體互動、協商與合作治理環境,實現經濟、環境和其他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1.2 行政合同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行政合同是行政行為中一種新型的行政執法手段。行政合同也稱行政契約,是行政主體以實現特定行政目的,就特定事項與行政相對人經協商一致而達成的協議。行政合同具有行政性與合同性,由此體現了現代行政法中合意、協商等行政民主精神。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體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與行政相對人訂立關于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以合同的方式來達到維護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政目的。行政合同是雙方性的法律行為,因而要行政主體與相對人相互協商、達成合意,合同才能成立。權利義務上行政主體享有行政優益權,即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等方面具有優益權,可以單方解除或變更合同。
2 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行政合同被廣泛應用于環境保護中,“環境行政合同”這個名詞也應運而生,雖有許多學者對該名詞下定義,但是其中較為符合目前社會所適用的環境行政合同的并沒有。但是對于眾多學者所下的定義里仍有可取之處,基于此,環境行政合同是環境行政主體為了行使國家環境管理之職權,實現特定的環境管理目標,與社會各階層人員通過協商的方式,在意思表示一致的情況下簽訂的協議。盡管有較為適合的環境行政合同內涵、在實踐中也有許多方面的應用,但是在法律適用上仍有很多欠缺,而且通過實踐發現的問題也有不少。
行政合同的當事人雙方的地位本來就不對等,而且行政主體還享有行政優益權。行政法中遵循權責一致原則,行政主體在行使權力時,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環境行政合同是在行政合同對于行政主體一方有偏向的基礎上產生的,關于這一點我們無法改變,但是環境治理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過于不對等就不符合法的公平公正的理念,畢竟法理體現的理念是一個主體行駛的權利與履行的義務是相對應的。為了使雙方能夠在行使權利時,履行相應的義務,我們在制定各種環境治理的行政合同時就應當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另外合同上的某些條款并不是基于雙方協商,而是政府一方行駛的權力,譬如單方解除權,若在環境行政合同中對環境行政主體的權力不加以限制,再加上治理環境本就消耗大量時間、金錢,相對人在單方面履行義務后無法享受到對等的權利,會造成環境行政主體權責失衡、相對人寧可違約也不愿花費人力、物力治理環境的后果。
3 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的實證分析
3.1 行政合同在蘇州市滄浪區環境治理中的適用
2008年7月份,蘇州市滄浪區環保局為了對飯店的油煙、污水和噪聲進行有效監督,蘇州市滄浪區環保局與鳳凰街、新市路上的46家餐飲企業簽訂了《滄浪區環保行政合同》。自從簽訂了《滄浪區環保行政合同》該街道的環境質量明顯得到提升。2009年滄浪區環保局根據《滄浪區行政指導工作意見(試行)》,開始試行《滄浪區環保行政合同》(以下簡稱《合同》)。該《合同》在鳳凰街、新市路上試用經驗為后來的研究帶來不少啟發。
簡言之,環境行政合同在蘇州市滄浪區環境治理中所體現的問題及采取的相應措施,不管是對之后的實踐應用還是對理論研究、立法上的完善都有很大的意義。
3.2 從政府“未花一分錢換上環保節能燈”分析行政合同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2015年6月17日,政府部門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照明系統,改造費用全由企業承擔,政府不用掏一分錢。企業參與節能效益分享。這樣相當于企業與政府簽訂了一個關于環保的行政合同。主體方面:當事人一方是行政機關,一方是企業。內容方面:企業為政府提供節能燈、改造照明系統,政府讓企業參與節能效益的分享,政府使用節能燈但不掏錢。雖然權利義務有點不明確,但不能否認其具有行政合同的性質。僅此項目改造,雙方合作五年,節約用電約125萬度,節省電費110萬元,企業盈利45萬元左右,政府節省電費120萬元。從該事例中看出,行政合同在某些方面是利國利民,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約時,要明確雙方權利義務,權益與責任相對等,政府在開展環保方面的項目時多和一些口碑好的相關企業合作,同時多鼓勵、資助研究環保器材的企業,調動其積極性。
行政合同要合理的運用在環境治理上,首先要保證雙方的利益能得到保障,以便調動起企業環保的積極性;其次雙方信息要對等,這樣行政主體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必因為信息交流不全面而造成合同違約或無法履行的情況;最后要能夠激發社會各階層人員環保的積極性。由此,行政合同在環境治理中的實踐應用會有很大的發展,也能為完善行政合同制度積累經驗。
4 結語
環境行政合同是一種較新型的治理環境的行政手段,雖然我國目前在環境治理方面的行政合同實踐已經屢見不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的法律問題也很多。本文主要從環境治理中的行政合同的內涵和理論基礎著手,首先闡述我國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理論基礎,其次分析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再次詳細論述我國在環境行政合同中較成功的實踐案例,分析行政合同在實踐中成功應用于環境治理中的經驗,最后針對我國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所存在的法律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辦法,并從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制度的基本原則、內容、違約責任與救濟方面完善我國環境治理中行政合同制度。
參考文獻
[1]夏光.環境治理之要務[J].中國環境管理,2015(5):35.
[2]程梅.環境治理中地方政府生態責任研究[D].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顧麗梅.新公共服務理論及其對我國公共服務改革之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