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鶻起源于我國商周時期的狄人,公元8世紀稱霸漠北草原。一個世紀以后回鶻亡國被迫西遷,相繼建立了甘州回鶻、高昌回鶻、以及蔥嶺西回鶻,回鶻可汗權威的不斷增強,對回鶻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對回鶻文的誕生產生了重大作用。
關鍵詞:回鶻;狄人;回鶻文
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版圖遼闊、人口眾多。在唐王朝的周圍環繞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構成了華夷四方的格局。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西南的吐蕃與漠北的回鶻。回鶻汗國興起于公元八世紀,經歷一百多年的興盛于九世紀中期在黠戛斯人的打擊之下走向滅亡。回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期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關系的少數民族政權。
1 回鶻族源與回鶻興衰
關于回鶻的族源,一般認為是見于我國商周時期的狄人。狄人以游牧為生,一直沒有文字。活動范圍在今天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及附近地區,后來范圍不斷擴張,夏商時遍布陜西、山西、河北部分地區。狄人與華夏人同祖同源,“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1]由此可見狄人與華夏人當有密切聯系。到公元前11世紀,狄人一支北遷到達今天貝加爾湖與葉尼塞河中間地區,史書中稱之為“丁零”。西漢初年,匈奴崛起于漠北草原,“后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2]由此可見丁零在匈奴之北,為狄人一支北遷。公元3世紀左右,丁零在中國史書中稱之為“敕勒”、“高車”或“鐵勒”。6世紀以后突厥興起,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起強大的突厥汗國,鐵勒各部均受其統治。回紇原稱袁紇、韋紇,唐以后開始稱回紇,后改名為
回鶻。
公元744年,回紇聯合唐朝滅亡了突厥汗國,并得到唐朝的冊封成為漠北霸主,建立起了回紇汗國。從此以后漠北草原所有的鐵勒部落均以回紇自稱。從懷仁可汗骨力裴羅馬開始歷代回鶻可汗均接受唐朝的冊封,并多次幫助唐朝平定叛亂,與唐朝聯合對抗吐蕃。回鶻汗國是漠北草原上罕見的長期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關系的游牧政權。唐朝更是先后將寧國、咸安、太和三位公主下嫁回紇,可見回紇與唐朝關系之密切。到了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時,漠北草原上“連年饑饉,羊馬死者被地,又大雪為災”,[3]導致回鶻(公元788年后改名回鶻,以下皆稱回鶻)人“流亡遍于沙漠,韁仆被于草莽”。[4]這樣的天災在漠北草原上并不少見,東漢初北匈奴的衰亡便與此類天災大有關聯。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發兵南下,衰弱不堪的回鶻汗國都城被毀,被迫走向滅亡。回鶻余眾一部分繼續留在漠北草原繁衍生息,另一部分要么南下融入中原,要么西遷尋求生機。
2 回鶻西遷與三大回鶻汗國
回鶻是回紇人改名而來,唐德宗貞元四年,回紇合骨咄祿可汗上表請改回紇為回鶻,德宗許之,自此以后稱回鶻。840年回鶻汗國滅亡以后,回鶻勢力西遷,相繼建立了甘州回鶻、高昌回鶻以及蔥嶺西回鶻(即喀喇汗朝)等汗國。西遷的回鶻人一部分西遷至河西走廊后控制河西走廊及其北部荒漠,持續一百多年后覆亡;余部繼續沿著傳統的草原道路到達北庭,即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及其周邊定居下來,逐漸分散到焉耆以北天山山谷以及北庭周圍,建立起來高昌回鶻汗國;又一部繼續西遷進入蔥嶺西葛邏祿部居地,分布在伊塞克湖沿岸及伊犁河谷地,與蔥嶺西葛邏祿等部一起建立了喀喇汗朝。
2.1 甘州回鶻
回鶻汗國滅亡以后,其中一支遷徙至居延澤,又從居延澤沿弱水進入河西走廊各處,并推選甘州回鶻藥邏葛氏為共同首領,由此得名甘州回鶻。到后梁開平五年,公元911年,甘州回鶻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建立起了為時一百多年的河西走廊霸主地位。甘州回鶻的統轄范圍還包括河西走廊北側的荒原和半沙漠地帶,即今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和額濟納旗等地。[5]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西夏軍隊攻破甘州城,回鶻可汗藥邏葛通順出逃,甘州回鶻統治河西百余年的歷史到此結束。
幾十年后,宋代史書中又出現了一個盤踞于河西的“黃頭回鶻”部。學術界一般認為黃頭回鶻是甘州回鶻的余部,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黃頭回鶻應當是高昌回鶻的一部分。
2.2 高昌回鶻
高昌回鶻汗國面積遼闊而又人口稀少,作為統治階層的回鶻人在總人口中數量更少。因此其治下各綠洲及城邦自主性也比較強。龜茲經常越過高昌回鶻汗國去中原朝貢,伊州長官位置則由漢人世襲,而高昌回鶻對此均采取默認態度。高昌回鶻汗國有一明顯特征便是農牧結合,東西混合。一方面繼承了當地原有的農業文化,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游牧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高昌回鶻文化,至今仍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12世紀中葉,高昌回鶻汗國和喀喇汗朝相繼成為西遼的屬國。到13世紀初,高昌回鶻汗國又歸附了成吉思汗,以后,它就歸入了元朝的版圖。[6]
2.3 喀喇汗朝
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西遷至準噶爾盆地以及蔥嶺西的回鶻人聯合當地部眾建立了喀喇汗朝。喀喇汗朝控制了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農業區域以及錫爾河以北至巴爾喀什湖一線的游牧區。向東毗鄰高昌回鶻汗國和于闐國。喀喇汗朝的統治者雖然以回鶻貴族及其后代為主,但回鶻人本身在汗國內比例很小。在與其他部落及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回鶻人本民族的意識慢慢淡薄。這一時期喀喇汗朝的統治者已不再自稱回鶻,而僅僅認為自己是鐵勒人。
3 摩尼教與回鶻文字的形成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認為青銅器、農業、文字以及城市的出現是文明的四大標志。由此可見文字的創制與使用對于一種文明是多么重要。回鶻文字在中西亞文字演進序列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八世紀中傳入回鶻汗國的粟特文字,被回鶻文化吸收以后創立了獨具特色的回鶻文。在回鶻文字創立之前,回鶻民眾使用過突厥文、粟特文、摩尼文等多種文字。回鶻文字的誕生不是不是偶然發生的,以上多種文字的優點與長處被回鶻人所繼承。回鶻文在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字體,應當是受到了書寫工具和材料的影響。
回鶻文字的創造是漠北汗國時期的事情,但真正得到推行是回鶻西遷以后的事情。并且在以后不久就走向了消亡,現在一般認為契丹小字的創立與回鶻文有莫大關系。回鶻文字的出現加強了回鶻汗國的獨立性,強化了回鶻的社會組織結構,對于回鶻其后數百年的發展意義重大。
4 結語
回鶻是在我國漠北草原上發揮過重大作用的一個少數民族。回鶻可汗權威的不斷加強,加快了回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推動了回鶻社會進一步走向半定居生活,保障了回鶻境內商路的暢通,維持了回鶻汗國及其后裔數個世紀的鼎盛,影響了回鶻文字的誕生。
參考文獻
[1]《山海經·大荒西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岳麓書社,2011年
[3][北宋]王溥:《唐會要》,中華書局,1955年
[4][唐]李德裕:《李文饒文集》,商務印書館,1929年
[5]楊圣敏:《沙洲政權與回鶻擴張》,《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
[6]魏良韜:《哈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作者簡介
李文彬(1994-),男,漢族,陜西咸陽人,寧夏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