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熠貝
摘 要:《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文學和現實造詣都很高,其中對話描寫通俗易懂,簡潔生動,推動了情節發展,塑造了人物形象,良好的對話翻譯有助于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人物形象和中國民間文化。關聯理論是認知語用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語言交際的理論,交際雙方依據“明示-推理”的過程去理解交際中的語言。本文以關聯理論下的關聯翻譯理論為標準來衡量沙譯《水滸傳》中的人物對話翻譯。
隨著語用學在翻譯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入,語用學中總會產生新的理論指導著翻譯活動的進行。語用學中的關聯理論就為翻譯活動提供了全新分析的理論依據。中國的古典小說沒有大段人物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人物對話是表現人物性格極重要的藝術手段,對刻畫人物性格至關重要。《水滸傳》有一百零八個好漢,便有一百零八種性格,其人物語言個性化造詣極高,因此人物對話在《水滸傳》中舉足輕重,小說中人物對話的譯文質量會影響整本小說的譯文質量。本論文選取沙博理翻譯的《水滸傳》(Outlaws of the Marsh)進行分析,沙博理(Sidney Shapiro)先生是精通漢語的美國專家,其英譯本是迄今為止唯一的百回全譯本,也是幾個譯本中最受歡迎、最受好評的。本文從《水滸傳》沙譯本中的人物對話翻譯入手,主要運用關聯理論下的最佳關聯對其進行分析。
1 關聯理論視角下《水滸傳》沙譯本中人物對話翻譯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英雄傳奇小說的巔峰之作,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它塑造了一批鮮活而富有個性特征的梁山英雄群像,一百零八好漢的形象深入人心。《水滸傳》中的人物對話是發生在特定語境下的一種交際活動,在進行對話翻譯時需要譯者充分了解并推理出原文信息找到最佳關聯,然后再將這些信息以最佳關聯的方式傳遞給譯文讀者,這樣才算做是對原著的完美再現。譯者在翻譯人物對話時需要考慮多方面認知語境的關聯因素。通過Verschueren我們知道語用學所探討的語境可以分為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又稱為非語言語境,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關聯理論主要研究的是認知語境,即語言語境認知和非語言語境認知。下面我們就從上述幾個方面具體分析關聯理論在小說對話翻譯活動中的影響和作用。
1.1 關聯理論與語言語境認知
1.1.1 關聯理論與語言語境
語言語境指代句中的內在關系,包括句中詞條與詞條之前的關系,或文本中句與句的聯系。譯者要了解原作者的交際目的,就必須分析原文本中的語言語境,從關聯理論視角下尋求詞與詞之間的關系。語言語境認知主要指在語音、詞匯、詞組、句子等語言知識方面的認知。聯系到中西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譯者進行翻譯時所采用的理解方式不同,進而在同一詞匯、句法等方面的選擇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獲取成功的對話翻譯,在運用詞匯以及其他相關知識時就要做出相應的關聯推理。
例1:只見那個人走將入來,問道:“那個是新到囚徒武松鉀武松道:“小人便是。”差撥道:“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直須要我開口說。你是景陽岡打虎的好漢,陽谷縣做都頭,只道你曉事,如何這等不達時務?你敢來我這里,貓兒也不吃你打了!”武松道:“你倒來發話,指望老爺送人情與你,半文也沒。我精拳頭倒有一雙相送!金銀有些,留了自己買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沒地里倒把我發回陽谷縣不成!”(第28回)
沙譯文: The man entered the building and inquired, "Which one of you is the new prisoner?"“I am,sir,”said Wu Song.“Youve got eyes,havent you?Why must you wait for me to ask?I hear youre the man who beat the tiger to death on Jingyang Ridge and was a constable in Yanggu County. I thought youd know a thing or two. How can you be so dull一wined? In this place of mine,here,youd better not hit so much as a cat!””All this talk is because you want me to give you a present,I suppose?Not half a penny!May- be youd like a taste of my fine two fists? Ive got money,but Im keeping that to buy myself win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If you dont like it,you can send me back to Yanggu County!
分析:武松在陽谷縣殺了潘金蓮之后被發配安平寨,寨里的差撥想榨取他的錢財,由此有了以上對話。剛開始時,武松回答差撥的為“小人”,沙譯為“I”,自稱自己是小人,表現出武松此刻對差撥比較有禮貌,會審時度勢地說話,不完全是一介武夫,但是在差撥嘲笑武松“貓兒也不吃你打了”之后,武松自稱自己是“老爺”,說明武松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此時沙仍平淡地譯為“me”。上文的“小人”和“老爺”本表達了武松不同的內心世界,但是沙統一翻譯為單純的第一人稱,沒有將原作者的用意表達出來。根據關聯理論,這種對話是交際活動,要想目的語讀者能推理出原文想表達的意思,則需要譯者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在翻譯時做出“明示”,但顯然,沙將這兩處都處理為歸化翻譯,造成了語義缺失,也對目的語讀者了解武松這一人物形成阻礙,不符合關聯理論中的最大關聯。
例2:出得衙門,嘆口氣道:“……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爭得?……”(第2回,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