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中央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和根本。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深入研究什么是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思潮的關系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必要性,及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社會思潮。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生活的水平也逐漸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國內外、各界社會的思潮的涌入,尤其是一些使人眼花繚亂、志向迷失的思潮更是帶偏了許多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它能正確的引領各種社會思潮。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概念界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大致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是為確保引領功能和目標的實現,并有效掌控在引領過程中矛盾的轉化而構成的一個功能獨特、且相對來說較為獨立的系統,各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聯系及運行情況將對引領過程中矛盾轉化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
第二,它的功能的實現是基于各種相關因素功能的整合,功能的發揮是依賴于各種構成要素的相互協調運轉及各要素功能的健全而實現的。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過程中,各種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來保障引領目標的實現,且各種要素要發揮出不同的功能,形成特定的機制。按照內在機理在外部條件的體現中,發生不可控因素變化時,可以自然地快速地作出正確的反應,調整原定的措施策略,進而實現目標的優化。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社會思潮中的地位
第一,從經濟基礎上看。黨的領導人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的反映,多元的社會思潮多是非公有制經濟的反映。因此,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要求。
第二,從上層建筑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四個重要的方面就構成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
第三,從現實權力上看。在主動權方面,我國重點網站和主流媒體是由我們黨和國家控制著,因此對于社會中體現出來的熱點問題能夠做出及時的回應,對于群眾的疑惑能夠做出及時解釋解決,對于社會中惡毒的輿論攻擊可以及時遏制。其次,在話語權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于社會歷史、社會現實問題、世界歷史、人類行為和國家政策等方面有絕對的話語權和主導的解釋權。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必要性
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領導人在將馬克思主義同我國社會實際的結合中科學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活力,吸收在社會思潮中先進、有益、積極的成分,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經過廣大群眾的實踐反饋進行概括總結,再進一步科學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
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性。社會思潮之所以存在,就是由于它反映當時的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分為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部分,各個部分都有其相應的價值訴求和發展方向,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現階段一般思潮相聯系的,正是因為這種聯系性,使得它與社會思潮產生內在聯系,積極吸收其中的優秀成果,并在其基礎上結合現階段的社會情況進行整合創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在時代的前列,正確地把握當下社會的現實情況,為社會成員倡導先進的、符合當下社會情況的思想、價值目標。
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路徑
4.1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面對多種多樣的社會思潮,我們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一元領導、反對多元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體現了社會主義在精神層面的本質。所以,我們應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主流價值觀,保證國家長治久安,促進社會秩序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2 發揮主流新媒體的傳播作用
加強主流媒體的建設。一方面,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主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平臺。上至中央下至群眾,認真負責的打造這一平臺,投入專門的政策,人力,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進行大力傳播,為社會營造正確輿論氛圍。另一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公信力的主流新媒體平臺,提高主流媒體的信息質量,塑造其權威性。
4.3 施展教育的引導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無法強制社會成員接受,只有通過人們自覺接受和認同,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所以,通過具有“德治”和針對性的教育過程,能夠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書本中,轉化為課外活動中,經過反復的講解和實踐,推送到教育對象的頭腦中,占據他們的大腦內存,使他們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內化于心。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過受教育者易接受的實踐活動進行高效教育。如除了講課,可以帶他們去參觀各類的博物館、報團旅游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調動受教育者的動手積極性,設計關于這方面的海報、去法院或少管所等實地考察加強受教育者的法制教育等。
參考文獻
[1]邱柏生,韓巍.試論當代社會思潮影響的內在方式[M].思想教育究,2009,(11).
[2]程恩富,侯為民.當前中國七大社會思潮評析——重點闡明創新馬克思主義觀點[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陳立思.略論“社會思潮”[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5,(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張國祚.論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引領[J].求是,2007,(14).
作者簡介
張璐(1992—),女,西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